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环境评价手册

干地退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环境评价手册》第39页(867字)

B3.1 选用该词是因为更为人们所熟悉的“沙漠化”一词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些不能区别自然过程和人为诱导过程之间的差异,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间的差异。以下定义有效地突出了人类的参与和真正沙漠化的不可逆转性:

“至少部分是由人类引起的在干旱、半干旱、干旱半潮湿地区形成土地(土壤和植被)的持续退化过程。它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潜力,既不能通过根除原因就可以轻易逆转,也不能在不进行大量的投资情况下,轻易地予以恢复。”

B3.2 “沙漠化”的传统概念是沙丘从沙漠的边缘无情地扩展,它易使人产生误解。事实上,有关沙漠化的广度和动态二方面的证据很少,现有的证据表明沙漠边缘随气候的长期变化既会扩大也会缩小。“干地退化”试图从持续的人口压力这一中心辐射开来,持续的人口压力造成了食物、燃料和水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的压力可能是由于人类和动物改变传统的迁移方式造成的。传统的迁移方式是动物围绕水源定居,农业和人类定居的方式则更多一些。

B3.3 几种过程与干地退化交互作用。例如,某一过程开始于林木被砍伐的速度超过了林木生长的速度。林木变得很少以后,人们就会用作物的残留物和动物的粪便作燃料。这样就干扰了营养元素的再循环,土壤条件开始恶化。随着产量的下降,土壤质量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风和水造成了土壤流失,从而使保存下来的土壤难以保持湿度,植被因此难以生存。同样,过度放牧使土表层裸露,从而使土壤开始退化。

B3.4 考虑所有地区的潜力,进行细心地管理,可以减缓干地退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放牧频率和保存植被。提出解决干地退化的措施时,要考虑到当地居民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以及气候长期波动存在的可能性。经验表明,在大面积范围内控制沙漠化很少成功,因为减轻退化的尝试必须适合当地的环境。

上一篇:盐碱化 下一篇:环境评价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