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02页(1988字)

本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感染所致。主要侵犯皮肤,偶可引起内脏器官或其他组织损害。病原菌存在于土壤、朽木和枯草上,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少数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内脏病变。

〔诊断要点〕

一、外伤史 可以是微小的皮肤刺伤或擦伤。故损害好发于四肢,特别是上肢,儿童多见于面部。

二、皮肤型

(一)淋巴管炎型 在入侵处发生皮下结节或浸润性斑块,以后软化、溃破,形成溃疡或肉芽肿性增殖性损害。病原菌可沿淋巴管上行,相继发生成串排列的皮下结节,可几个、十几个。大小由豌豆大到指头大,一般无明显疼痛和压痛。如不及时治疗可以溃破,形成溃疡或增殖性损害。各个损害发展过程和外观基本上一致。

(二)固定型 损害为单发性,发生在外伤部位。可呈多种形态,如结节、溃疡、红色浸润性斑块、痤疮样、疣状或肉芽肿性增生性损害。

(三)皮肤播散型 损害分布广泛,为散在分布的结节、溃疡及肉芽性损害。

三、皮外型 少见,可侵犯口腔、鼻腔、咽喉、气管、肺、骨、关节、眼睛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四、孢子丝菌素皮内试验 阳性。

五、真菌检查

(一)直接镜检 鳞屑和分泌物氢氧化钾标本及涂片革兰氏染色或PAS染色偶而阳性。

(二)培养 病变组织碎末及脓液培养有很高的阳性率。

六、病理变化 慢性肉芽肿性改变,PAS染色可见孢子有时见有星状体。如病理取材时组织块带有痂皮或鳞屑,可见有菌丝。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皮肤结核、皮肤恶性肿瘤、结节病、着色芽生菌病、足菌肿、放线菌病、奴卡氏菌病及脓皮病等相鉴别。应结合临床特点、病理检查及致病菌检查综合判断,最主要的依据是检出病原菌。

〔治疗〕

一、内用药物疗法

(一)碘化钾 对本病有特效,为首选药物,常用10%溶液,成人每次10毫升~20毫升,每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疗程视病情而定,损害全部消退后再继续服药2周~3周。

副作用 流涕、头痛、咽喉炎、胃肠道不适、恶心、食欲下降、烧灼感等。为避免副作用,应在饭后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

如磺化钾无效或有禁忌,可选用下列疗法。

(二)伊曲康唑 每日100毫克~200毫克,口服,病变消退后继续服药2周。

(三)特比萘芬 每日0.25克,口服,病变消退后继续用药2周。

(四)5-氟胞嘧啶 每日每公斤体重150毫克,分次给药,每6小时1次口服,直至痊愈后仍维持治疗2周~3周。

(五)二性霉素B 内脏孢子丝菌病或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静脉滴注。对皮损可行病灶内注射(5毫克/毫升),注射量根据病变大小而定。间隔时间视反应情况而定。

(六)菌苗注射 顽固病例可试用孢子丝菌菌苗注射作为辅助疗法。

二、物理疗法

(一)液氮冷冻疗法 用棉签浸蘸液氮直接接触病灶,并加适当压力。每次2个~3个冻融周期,每10天~20天冷冻1次(上次痂皮脱落后进行下一次治疗)。面部病变宜慎重,冷冻时间长或压力大,可致坏死,遗留明显疤痕。

(二)温热疗法 选用45℃电热器局部加温或其他方法局部加温,每日3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如能耐受也可更长一些时间。

三、手术疗法

单个小的损害可手术切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