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尺、桡骨双骨折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85页(2123字)

前臂双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占全身骨折6.2%,儿童占多数。因前臂解剖关系的复杂性,肌肉的牵拉作用,骨折后多种方向移位,在复位、固定技术上也要求较高,治疗不当,容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病因病理】

1.直接暴力:多为重物砸伤、打击伤、轧伤。前臂双骨折多在同一平面,呈横行、粉碎、多段骨折,并且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复位、固定难以稳定,骨折愈合较缓慢,由于肌肉的捻挫和瘢痕化,对前臂及手的功能影响较大。

2.间接暴力:跌倒时手掌着地,身体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交叉在桡骨中段,形成骨折,折线多为斜形,暴力顺骨间膜方向传导,引起尺骨下段骨折,折线为短斜面。

3.扭转暴力:多为机器绞伤,骨折为螺旋形,伴有软组织损伤。

骨折移位的肌肉因素在前臂骨折中至关重要。(1)旋前方肌:起于尺骨下1/4前面,止于桡骨下1/4前缘。(2)旋前圆肌:起于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状突,止干桡骨中段。当前臂中下1/3骨折,此肌止点以下,骨折远端旋前移位。(3)旋后肌:有深浅两个头,起于肱骨外上髁和尺骨上端,止于桡骨上1/3内侧面。(4)肱二头肌:起于肩胛盂上粗隆和喙突,止干桡骨结节,是最有力的旋后肌肉。二组肌肉比较,旋后肌群大于旋前肌群的力量。因此前臂中上1/3骨折时,近端旋后移位。

【诊断】

1.症状: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2.体征:前臂肿胀,骨折部位压痛明显,畸形,骨擦音阳性,异常活动及纵轴挤压痛。

3.影像学检查:上1/3骨折,远端旋前,近端旋后,有短缩、成角、侧方移位的改变;中、下1/3骨折,远端旋前,近端中立位。远近端骨间距不等宽等。

此外还可根据桡骨结节显露的大小及位置以及头颈角的度数,判断近骨折端旋转角度,为临床判断提供参考表。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者,前臂夹板或石膏托制动。

2.有移位者,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首先畸型位牵引,牵出重叠后,将远端旋后,先复位桡骨,再用分骨法、折顶法纠正侧方移位,如果有背对背移位,可用回旋法顺或逆时针回绕,使骨折复位。夹板的相应位置放分骨垫,成角部放方形垫,布带缚妥。

3.外固定器适用于:手法复位不成功;皮肤损伤;开放骨折。

术前应仔细分析骨折移位情况,分别在尺骨鹰嘴下2cm处穿直径2mm克氏针1枚,从尺向桡侧钻入;再于桡骨茎突上1.5cm处穿针,尺骨茎突上1cm处出针,穿针稍靠背侧,轻度屈腕,防止损伤神经、血管。穿针角度;上1/3骨折,远端于旋后60°位穿针,中、下1/3骨折中立位穿针,然后用牵引杆连接克氏针,根据骨折移位情况,给予牵引、加压,扭转远端克氏针达到矫正骨折旋转移位,侧方移位可用蝶形垫加压,皮肤条件不好时,可用辅助针顶在骨皮质上,纠正侧方移位。

(二)手术治疗适应症

保守治疗失败,断端嵌有软组织,复位不成功,开放骨折等。

1.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文献报导三棱针疗效优于骨圆针。

2.切开复位,钢板或加压钢板固定术。

3.粉碎骨折,缺损较大时,要做植骨,然后钢板固定术。

4.手法复位,髓内针固定:分别在桡骨茎突和尺骨鹰嘴钻入克氏针达骨折端,待手法复位后将克氏针贯穿。

(三)功能锻炼及预后

自固定之日起,每日练习握拳活动,如果复位良好,断端相抵,2~3周后,开始叩拳活动,以增加骨折端纵向应力,促进愈合,固定8~10周为宜。

文献报导不愈合率9%~16%,应尽早植骨,钢板内固定,还可断端注射重葡液,以刺激骨痂生长。畸形愈合,特别是反生理成角,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一定要注意早期纠正。但经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的研究,临床疗效满意率达9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