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的生理、病理与辨证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2页(7676字)

脏腑,为人体内脏的总称。脏,是化生和储藏精气的内脏,五脏者,指心、肝、脾、肺、肾。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包括水谷精微及糟粕)的内脏;六腑者,指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此六腑“泻而不藏”,又名传化之府。“藏而不泻”者名曰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有关研究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理论,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称为脏腑(象)学说。所谓“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如肺藏于体内,是“脏”,而呼吸与咳嗽、气喘则是肺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也就是肺的“脏象”。此即通过对“象”的观察,可以推测“脏”的状态。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这种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

脏腑辨证就是应用脏腑学说理论,对患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明证候所属的脏腑及其阴阳气血变化的情况。即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脏腑辨证的重点是五脏的辨证。小儿脏腑疾病以肺病最多,脾病次之,继之以肾、肝、心等病。下面简要叙述各脏腑的生理、病理与辨证特点。

(一)肺与大肠

1.肺的生理

(1)肺主气、司呼吸:①肺主呼吸之气,即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肺司呼吸的功能,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肺宣降正常,则肺的呼吸均匀协调;反之,则可出现呼吸异常。②肺主周身之气,即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皆与肺气有关。

(2)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肺助心将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治节,即治理调节。肺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故肺称为相傅(同辅,辅佐之意)之官。

(3)肺主宣发与肃降:肺在上焦主宣发,是向外、向上、发散的意思,即由肺“气”的推动,使津液、气血布散全身,使全身均得到濡养。肺又主肃降,是向内、向下、收敛的意思。因肺居上焦,位置最高,必须肃降才能发挥它“主全身之气”的作用,故肺以清肃下降为宜。宣发与肃降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4)肺主通调水道:体内水液的运行主要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蒸化及膀胱的气化而完成的。肺之所以能通调水道,主要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来完成的。

(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汗孔与肺的关系密切,肺脏通过宣发,把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以滋养润泽皮毛。汗孔的开合是由卫气所调节,由肺气所主管,中医称之为肺卫之气。肺气充足则卫气充足,皮肤腠理致密、润泽、开合正常,外邪就不易侵入。

(6)肺开窍于鼻,主声,喉为肺的门户。

(7)肺在志为悲,悲忧易于伤肺;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亦属肺。肺在五行属金。

2.肺的病理特点 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肺系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以及卫外功能失职等方面。肺为娇脏。小儿脏腑比成人娇嫩,肺脏则更娇嫩。小儿肺常不足,加以小儿卫外功能薄弱,故最易感受外邪如风寒、风热的侵袭。外邪袭表,毛孔闭缩,影响肺气宣发,则引起恶寒、发热、咳嗽与气喘等症状。如为痰湿之邪内阻于肺,肺失肃降,也可导致肺气不宣,它与外邪袭表常互为因果,均为小儿常见证候。此外,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也可因肺的“通调水道”功能障碍而导致浮肿,如小儿急性肾炎初起。肺开窍于鼻,主声音,小儿肺部病证常有鼻塞、流涕、鼻翼扇动、声音嘶哑等,这些症状均比成人多见。临床上鼻部有病,有时通过治肺,鼻病可愈。肺主气,肺气不足则少气无力,哭声低弱。

小儿肺部病证又易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如肺热证常因热邪伤阴转变为肺阴虚证,或因久病伤气转为肺气虚证。肺热重证又可影响到心气虚,如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这些均为小儿病理的特点。

3.肺病的辨证特点 小儿肺热证(又称肺热炽盛证、肺火证)最多见,而肺寒证、肺阴虚证与肺气虚证等亦不少。各种肺病的辨证特点见表1-4。肺病的共同特点为咳嗽与有痰(咳痰或喉内痰鸣),气促、鼻扇与哮喘亦为小儿肺病的常见症状(较成人多见)。

表1-4 小儿常见肺病与大肠病的辨证特点及疾病举例

4.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主要功能为传导和将糟粕排出体外,肺与大肠在生理功能上可以互相影响。肺气肃降,大肠之气才能随之而降;若肺失肃降,则大便干结。相反,若大肠实热,大便不通,又可影响肺气不降而导致喘咳。因此,小儿肺炎大便干结者,在宣肺、清热、化痰的同时,给清热润下或泻下的药物(如杏仁、瓜蒌、大黄等),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现已知肺与肠起源于相同的胚胎组织,有肺发育不成熟的婴儿,也有肠发育不成熟。患肺透明膜病的新生儿,常常同时患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小儿大肠湿热证较多见,辨证特点见表1-4。

(二)脾与胃

1.脾的生理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包括:①运化水谷精微,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上输到肺、心等脏器,再与这些脏器共同作用,将营养物质布散到全身,故脾有“气血生化之源”与“后天之本”之称;②运化水湿,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即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

(2)脾统血:脾能统摄周身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3)脾主升清,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

(4)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则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四肢灵活有力,食欲好,面色、嘴唇红润。

(5)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脾在液为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而为涎。脾在五行属土。

2.脾的病理特点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小儿脾常不足,故脾病亦多见。如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饮食,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而发生纳差、腹胀、腹泻与消瘦等症状。久病的小儿,可因脾运化水湿功能障碍而出现慢性腹泻(脾虚生湿)、浮肿(脾虚水肿)或水湿潴留于肺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统血,则可见便血、紫癜等证候。

3.脾病的辨证特点 小儿脾气虚证(又称脾失健运证)最多见,脾虚湿困或寒湿困脾(又称湿困脾阳,寒湿中阻证)证次之,余为脾阳虚(又称脾虚寒证)与脾不统血(又称气不摄血证)等证,其辨证特点见表1-5。脾病的共同特点为纳差、便溏、腹胀、消瘦、四肢无力与浮肿等,常见于久病或营养不良小儿。

表1-5 小儿常见脾病的辨证特点及疾病举例

4.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相表里,两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仓廪之官),腐熟水谷;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喜燥,胃喜润。两者密切配合而完成消化、吸收与营养全身的功能。胃气上逆则呕吐、嗳气。胃失和降则上腹胀闷或胃脘疼痛。临床上胃实热证(胃热证、胃火证、胃热炽盛证)、食滞胃脘与胃寒证(胃阳虚证)均为小儿常见病证,胃病共同特点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腹痛,详见表1-6。

表1-6 小儿常见胃病的辨证特点及疾病举例

(三)肾与膀胱 肾中有肾阳(真阳、元阳)与肾阴(真阴、元阴)。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与气化的作用,肾阴对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故肾阴肾阳实为诸脏阴阳之根本。

1.肾的生理

(1)肾藏精:含义有二:①藏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即由脾运送的水谷精微,除供给各脏腑组织生命活动之需要外,有余的部分储藏于肾,不断地补充各脏腑生理的需要;②是来自父母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它与人的生长发育及后代繁殖均有关。肾精与肾气是同一物质,肾精有形,肾气无形,肾精散,化为肾气,肾气聚,则变为肾精。犹如水与水蒸气的关系一样。

(2)肾主水: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主要脏器,体内水液的保留与排泄,主要靠肾阳的气化和开合的调节。

(3)肾主纳气:人的呼吸由肺所主,“肺为气之主”,但肾协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称为“纳气”,肾为气之根。

(4)肾主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为机体“火”的来源,起温养各脏腑的作用,如暖脾胃以促运化,即脾的正常运化功能必须依赖命门之火的不断温煦。

(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聚于脑所以称“脑为髓海”。肾精充足时,骨、髓、脑均健壮。

(6)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其华在发。

(7)肾在志为恐,恐伤肾。肾在液为唾,肾之液,通过足少阴肾经,由肾向上,经肝、肺,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乃为唾(液),能滋润口舌。由于唾出于肾,所以古代导引家多主张以舌抵上腭,让舌下唾液缓缓泌出,待口中津满而后咽下,有补养肾精的作用。肾在五行属水。

2.肾的病理特点 肾病主要以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便异常为主要病理变化。小儿肾常虚。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较差,导致肾精不足,则生长发育迟缓,可有五迟、五软、下肢无力、头发干枯稀少(如重度营养不良),或发秃(如佝偻病),或智力发育障碍(如大脑发育不全),或耳鸣、耳聋等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开合失利,水失所主,可导致尿少与浮肿(如肾炎或肾衰竭),亦可出现遗尿或尿频数等;肾阳不能温煦脾阳则可久泻。小儿心病重症,可因心病及肾,导致肾虚而出现肾不纳气、吸少呼多(如心力衰竭重症)等证。

3.肾病的辨证特点 肾病以虚为主,可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辨证特点见表1-7。肾病的共同特点为腰酸、腿软、脉沉细、尺脉弱等。凡小儿骨骼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或久病浮肿尿少均属肾病。又凡危重小儿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则多属肾不纳气。小儿久泻、形寒肢冷,则属肾阳不足。

表1-7 小儿常见肾病的辨证特点及疾病举例

4.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相表里,两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经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主要功用是储尿和排尿。而尿的控制与排泄又靠肾阳的气化作用,当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则发生尿少与尿潴留。当肾气虚不能固摄则小儿可有尿多、遗尿、尿频等证。尿急、尿频、尿痛、血尿则多属膀胱湿热证,详见表1-8。

表1-8 小儿常见膀胱病与小肠病的辨证特点及疾病举例

(四)肝与胆

1.肝的生理

(1)肝藏血:所谓肝藏血,是指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使血液收摄于血脉之中,不使溢出脉外)。当人休息时,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储藏起来;活动时,肝脏的血又被动员出去,运送到全身。所以肝对周身的血液分布,起着调节作用。肝血充足,则脏腑血液濡养正常。

(2)肝主疏泄条达:疏,即疏通;泄,即发散。所谓疏泄条达就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小儿的精神状态及情绪表现,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有密切关系。正常肝气条达疏泄,小儿的情绪正常,既不抑郁,也不烦躁。疏泄的另一含义是协助脾胃消化、吸收、运送营养与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3)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筋,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筋又赖肝血的濡养,肝血足则指甲坚硬有光泽。

(4)肝开窍于目,目为肝血所养。

(5)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肝在五行属木。

2.肝的病理特点 小儿肝常有余。如性情急躁、喜哭闹或目赤红肿等均属肝火,抽搐则属肝风。“诸风掉弦,皆属于肝。”若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则肝气横逆,可导致腹胀胁痛、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烦躁哭闹不安等,即所谓“肝气犯胃”;肝气横逆犯脾则可导致腹胀、胁痛、纳差、消瘦等。肝脉瘀滞可形成癥积,如肝脾大。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可出现呕血、咯血、衄血等。小儿久病肝血虚,血不养目,可导致双目干涩、夜盲和视力模糊,如维生素A缺乏等疾病。肝血虚,血不养筋,可出现爪甲不荣,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如脑炎恢复期。

3.肝病的辨证特点 小儿常见肝病有脾虚肝旺(又称肝郁脾虚证,肝脾不和)、肝气郁结(又称肝郁证、肝郁气滞证)、肝胃不和(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肝经实火(又称肝火证、肝火上炎、肝火炽盛证、肝胆火盛证)、阴虚火旺、热伤肝阴和肝风内动(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证。各种肝病的辨证特点见表1-9。肝病的共同特点以实证多见或为本虚标实,常见症状为胁痛、烦躁、哭闹、头晕、眼花、脉弦、抽搐或肢体瘫痪等。

4.肝与胆的关系 肝与胆相表里,两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胆居六腑之首,为“中清之府”。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排泄胆汁。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无受盛和传化功能,与胃肠有别,且藏胆汁,故又属奇恒之府。胆病的主要症状有胁痛、口苦、呕吐苦水、胆怯、惊悸、黄疸等。临床上常见者为肝胆合病,如肝胆湿热证,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详见表1-9。

表1-9 小儿常见肝病与胆病的辨证特点及疾病举例

(五)心与小肠

1.心的生理

(1)心藏神:“心者,神之舍也”,人体之神藏于心。心藏神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明代李梴指出人心有二:一是推动血行的“血肉之心”,二是主宰生命活动的“神明之心”。李时珍则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许多医家认为神藏于脑,“神明之心”的功能与脑功能相近。

(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气血在脉管内循环,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功能。心气健忘,则脉缓和而有力,舌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面色红润,神志清楚,精神好。

(3)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观察舌的色泽、形态,可了解心的疾病情况。

(4)心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喜乐太过,则伤心神。惊对心神不利,“惊为心病”。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汗是津液所化生,精神情志引起的出汗皆与心直接相关。心在五行属火。

2.心的病理特点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小儿心常有余。小儿心病多见热证。小儿各种热性疾病常有舌尖红,为心火的征象。小儿高热、昏迷较成人多见,多属邪(热)入心包(如脑炎、脑膜炎等)。心气不足,血脉运行无力,则脉细弱,面色苍白或伴青紫,或躁动则气短不续,常见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力衰竭。心阳虚除有阳虚症状外,常有心悸、自汗。心阴虚除有阴虚内热证外,常有心悸、盗汗;入睡后因心阴不足,阳气无所依附,不能内守,汗液随阳外泄而盗汗。

3.心病的辨证特点 小儿心病除上述各种证候外,心悸为其共同特点,凡有心悸者均属心病。小儿心病虚证又可分为心血虚心阴虚与心气虚心阳虚两大类,由于小儿心火较旺盛,故以心阴虚者多见。小儿心病实证常见有心火上炎(又称心火亢盛证),心血瘀阻(又称心脉瘀阻证、心脉痹阻证),痰迷心窍(又称痰蒙心神证、痰迷心包证)等,其辨证特点见表1-10。

表1-10 小儿常见心病的辨证特点与疾病举例

4.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相表里,两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要的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以及分别清浊。清是指饮食中的精华部分,浊是指代谢后的糟粕。清者是由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浊者是由小肠下注于大肠,或渗入膀胱,或大小便排出的糟粕。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者有热均可见舌尖红、口腔糜烂、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详见前述表1-8。

上一篇:理血药 下一篇:安神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