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诊疗进展与展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819页(1537字)

风湿病学(rheumatology)是内科各专业中最年轻的学科,但也是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目前风湿性疾病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主要集中在发病机制的探索、新的诊疗手段的开发和生物靶向治疗。

1.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进展:免疫学发病机制和寻找致病基因是自身免疫病的两大主要方向。以SLE为例,其自身免疫异常的表型具有高度多样性,包括免疫耐受缺损、淋巴细胞凋亡障碍、T/B细胞功能调节障碍、NK细胞功能缺损、补体缺陷、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细胞因子分泌调节障碍等,几乎涉及整个免疫系统。

风湿性疾病具有以下遗传学特征:①低外显或不完全外显;②遗传异质性;③表型模拟;④多基因遗传;⑤非遗传因素。风湿病初期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及新的分析技术产生,加之结合基因扫描的结果,一些新的候选基因被认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如补体CIQ、甘露糖结合蛋白(mannose binding protein,MBP)、FcrRⅡ、FcrRⅢ、IL-10、IL-6、核糖基转移酶、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l)和BCL-2等基因。此外,MHC区域HLAB8-DR3单体型已在白种人中被证实是SLE风险因子。总地来说,风湿病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在一定遗传背景下作用的结果,但是风湿性疾病属于复杂的遗传性疾患,这虽然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但免疫相关分子的多态性依然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2.风湿病新的诊断方法方面的进展:原有的ANA和ENA抗体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新的诊断方法目前集中在新自身抗原的寻找和高通量的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的建立。近来,蛋白组学迅猛发展,使高通量筛查自身抗原已经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自身抗体芯片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3.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面的进展:随着对发病机制的认识,相应的一些靶向生物治疗已经应运而生,如嵌合人-的抗TNFa的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和可溶性TNFα受体与免疫球蛋白Fc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治疗RA取得了巨大成功;抗CD20、CD22抗体已经用于治疗狼疮和狼疮肾炎。未来的生物靶向治疗将集中在抑制T细胞的共刺激反应、抑制补体活化、增加调节细胞和免疫耐受治疗等方面,如能明显降低抗dsDNA抗体滴度的耐受原LJP394已经进入临床,T细胞疫苗也已经在研究中。此外,抗CD4、CD40L、IL-6R、IL-10、IFN和补体C5抗体等抗体将成为新的生物治疗的靶点,这些抗体都可以从不同的环节阻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链,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另外,自体和异体干细胞移植也是治疗方向之一,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使免疫系统重建和器官克隆成为可能,这是基因治疗风湿病的良好开端,也是根治风湿病的必由之路。

在过去的30年来,风湿病患者经过化学药物的治疗,预后已经显着改善,但是病人仍然面临病情复发、器官慢性损害和药物的副作用。因此,发展能改善病情、减少激素使用量、副作用小的新药或新方法还是十分迫切的。应该看到风湿病学近20年来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进展,人们对风湿病的发病机制会有更深刻的了解,预期对风湿病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将有新的突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