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门诊兽医手册

猪丹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322页(918字)

(一)诊断要点

1.由丹毒杆菌引起,多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2.急性败血型猪丹毒以体温升高达42~43℃,突然发病和死亡,皮肤(耳、颈、背等)上有红斑、指压褪色及呕吐、呼吸加快等症状为特征。

3.亚急性(疹块型)猪丹毒以病猪皮肤上出现界限明显、稍隆起的菱形或圆形等形状的红色疹块为特征。

4.慢性型猪丹毒常表现四肢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和慢性心内膜炎等。

5.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脾肿大,呈樱桃红色,切面结构不清,易刮脱;肾肿大,紫红色(“大红肾”);胃底部及小肠(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出血性卡他性炎;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6.采取脾、肾或心内膜、关节液等病料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纤细的单在或成堆排列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7.急性猪丹毒应与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炭疽病等区别。

(二)防治

1.治疗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泰乐菌素等,其中最敏感的药物为青霉素。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3万IU,肌肉注射,2~3次/d,直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不宜停药过早,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0~15mg、土霉素每千克体重5~10mg,或泰乐菌素每千克体重5~10mg,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d;10%~20%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10~15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d。

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防疫卫生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猪时应隔离检疫;定期消毒、杀虫、灭;常发区每年定期用猪丹毒菌苗进行免疫接种。

上一篇:猪日本乙型脑炎 下一篇:猪肺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