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胆的增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38页(3811字)

海胆是一种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均很高的海珍品,在当前贝类养殖病害较多的情况下,北方育苗场可以充分利用扇贝、对虾育苗设施,在每年的10月进行海胆的人工育苗,为海胆的增养殖提供大批量的苗种,促进海水增养殖事业的发展。

(一)海胆的养殖 虽然海胆养殖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海胆生长速度快,价值高,养殖费用低,时间短,病害少,所以海胆养殖的发展较快。海胆的养殖方法主要有海上筏式养殖和陆上工厂化养殖两种。目前在日本、法国、美国等海胆养殖已进入规模化生产,生产效果显着。

1.海上筏式养殖

(1)海区条件 海区要求潮流通畅,风浪平缓,以保证设施安全;冬季不结冰;海带、裙带菜等饵料海藻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水深8~30米。

(2)设备器材 主要是筏架和养殖容器。筏架可以采用贝、藻类养殖筏架,长度60~100米。养殖容器有扇贝养殖笼、鲍养殖笼、塑料养殖筒、长方形养殖网箱等。

(3)养殖密度 应根据海胆的个体大小、容器内可供海胆活动的面积而定,另外还应考虑到海区潮流、饵料等其他条件。对于1~2厘米的海胆苗种,养殖密度控制在10000个/米2:若采用网笼(直径33厘米)养殖密度为30~40个/层;鲍鱼养成笼应控制在100~200个/层。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海胆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和养殖箱笼网衣的网目。

(4)养殖水层 筏式养殖的吊挂水层为4~12米,笼距2~3米。在养殖过程中应随季节变化调整养殖水层,在高温期通过下降养殖水层可以减少病害和死亡现象。

(5)养成管理

①投饵 投饵是保证海胆养殖过程中有充足饵料的重要措施。每7~10天投饵一次,饵料以鲜嫩的海带、裙带菜、栖菜为主,还可以投喂石莼、尾藻和囊藻等。据实验表明:不同规格的虾夷马粪海胆对饵料的需求不同,0.3~0.5厘米的稚胆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囊藻和石莼,0.5~1厘米的幼胆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和海带等,1.0厘米以上主要摄食大型海藻如海带、裙带菜等。1.0厘米以上个体对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裙带菜、囊藻、马尾藻、石莼、刺松藻等,在没有其他藻类存在的条件下海胆可单独摄食上述藻类。除摄食藻类外,在藻类饵料缺乏的饥饿状态下,亦可摄食如贻贝、苔藓虫、柄海鞘等小型动物。

②及时疏散养殖密度

③防除附着生物 海胆的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在养殖过程中常会有大量附着生物附在网笼上,使养殖器材的透水性变差,尤其在水浑浊度较大的海区,易发生淤泥堆积或附生生物堵塞网眼,最终导致海胆窒息死亡。所以需要定期对网笼进行清洗或更换网衣。

(6)养殖效果

①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采用塑料筒和扇贝养殖笼试养马粪海胆,前者每筒(直径25厘米×60厘米)放养平均壳径1.6厘米的幼胆100个,后者每层养壳径3.5厘米的海胆20个。1988年8月16日装筒(笼)下海养成,每5天投一次海藻(海带、石莼、浒苔等),投饵的同时清理残饵和粪便。9月16日测量筒中的马粪海胆平均长出2.3毫米,即壳径1.83厘米,平均日增长0.0073厘米;笼中的平均长出1.2毫米,即壳径3.62厘米,平均日增长0.004厘米。

②大连水产学院1995—1996年在大连长山岛海上筏养虾夷马粪海胆的结果如下:1995年5月26日第一批苗(5.4万,0.3~1.8厘米,平均0.83±0.27厘米)在此海区下海养殖,养殖水深12米,养殖水层5.0米,当时表层水温12.1℃,底层水温11.4℃,采用扇贝笼垂挂养殖,投喂海带750~1000克/层,每层平均养殖47.1个。7月17日下海养殖海胆苗11.7万枚(0.4~1.3厘米,平均0.77±0.29厘米),养殖方法同前。养殖期间成活率为90.0%(至1996年5月),出肉率为17.5±2.6%(图5-5)。

图5-5 长山岛养殖区虾夷马粪海胆壳径和体重生长曲线

Ⅰ.壳径生长曲线 Ⅱ.体重生长曲线 Ⅲ.4.5厘米以上海胆性腺指数变化

2.陆上工厂化养殖 陆上工厂化养殖方法目前在世界上已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法国、日本等已建成较大的陆上养殖工厂。在国内辽宁省大连地区从1996年开始进行了虾夷马粪海胆的全人工养殖试验。养殖密度为1厘米的海胆苗1000~ 2000个/米2,2厘米左右的500~1000个/米2,3厘米以上的250~500个厂米2。日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5~10倍,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10%,投饵种类为海带、裙带菜、石莼等海藻。大连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利用工厂化养鲍设施开展了大规模的虾夷马粪海胆养殖,商品海胆产量为15千克/米2左右。1~3厘米左右的海胆经12~18个月即可达到商品规格。

(二)海胆的放流增殖 海胆的植物链短,主要以藻类为食。栖息水层浅,主要生活在浅海20米以内的岩礁、砂砾底繁生有大量藻类的场所。活动范围狭窄,移动性差,放流2~13个月后,其移动范围仅5~10米;敌害生物少,成活、回捕率高。因此,海胆是一种优良的海水放流增殖品种。可以通过人工增殖来增加海胆的资源量和生产量。

人工苗种的增殖放流

(1)选择适宜的放流海区 在放流前首先要对海区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查。放流海区应选择潮流通畅,水质澄清,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冬季不结冰,大型海藻繁茂,底质为岩礁或砂砾底,而且有自然海胆分布的海区更好。

某些海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并非完全符合海胆苗种放流的需要,所以在放流增殖前应首先对该海区进行栖息环境和饵料环境的改造。在缺乏底质的海区可通过投石筑礁或爆破筑礁等方法,人为地增加海胆的栖息环境,加速海胆的生长与繁殖,增加海胆资源;而有些海区底质较适宜但大型饵料海藻缺乏或不足,可以通过移植海藻的方法改善海胆的生活环境。移植的藻类品种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石莼、浒苔、马尾藻、羊栖菜等。具体的环境改造方法可参考海参养殖。

(2)苗种放流 苗种规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海胆的增殖效果。若规格太小,放流后对环境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成活率、回捕率较低。据日本北海道中央试验场的试验表明:4~5毫米的小规格海胆底播放流不到半年成活率不足10%,15~20毫米海胆放流一年后成活率在20%~75%。生产上要求的放流规格为壳径10~15毫米以上,投放密度为4~5个/米2为宜,放流时应注意避开高温期。放流方式有两种:

①直接撒播法 在最低潮的平潮时间内,由潜水员将装有海胆的网袋带到海底,在适于海胆栖息的海底均匀撒播。

②箱式放流法 用木板制成长方形木箱,规格为0.9米×0.4米×0.2米,木板缝隙以不漏出海胆为宜,每箱投入附有幼海胆的裙带菜,每箱放幼海胆2000个,外用网目50~70毫米的网衣包好。由潜水员将箱固定于海底岩礁上,以免被风浪、潮流冲走。将箱子上口的网衣剪开,让幼胆从箱内爬出。

(3)放流效果的检查 放流后必须定期检查成活率、活动、生长及回捕率。可对海胆的苗种进行标志。标志方法是将马粪海胆、虾夷马粪海胆在水温13℃用0.05%的尼罗河兰染色30分钟后,将这两种海胆放到自然海区,放流1年后仍能识别。

海胆苗种放流1.5~2年后基本上可达到商品规格进行采捕。一般回捕率为40%~50%,高者可达到70%左右。

(三)亲海胆移植 用性腺成熟的海胆移植到新海区,让其自然产卵、附着。也可将原产地的海胆进行移养,有时原产地海胆密度较高,饵料贫乏,生殖肥满度低,这时候可将原产地的海胆移到新海区内,待性腺肥满时再进行采捕。

(四)海胆资源的保护 由于海胆经济价值高,活动能力弱,移动性能差,生活水层浅,极易滥捕造成资源量下降。为了保护海胆资源,应确定采捕数量,规定捕捞规格,严禁采捕不达规格的幼海胆。在规定禁捕期、海胆产卵盛期禁止采捕。由于各地的海胆种类及水温等环境条件不同,海胆的繁殖时间不同,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禁捕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