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病毒手册

Parvoviridae

书籍:病毒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生物科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病毒手册》第510页(1167字)

【释文】:

文献 Bachmann,P.A.et al.(1979),Intervirology 11,248;Intervirology(1982),17/1-3/82 p.72.

形态与组分 正二十面体,直径18~26纳米,可能有32个形态亚基组成核衣壳,T=3,形态亚基直径3~4纳米,核心直径14~17纳米。粒子分子量5500000~6200000,沉降系数110~122S,浮力密度(CsCl)1.39~1.42克/厘米3。核酸为一条单链DNA,含量19~22%,分子量1500000~2200000,或报道1200000~1800000,GC含量41~53%,G∶A∶C∶T=14.3~26.7∶20.5~26.8∶21.4~27.4∶26.5~33.1。某些属内病毒有互补的单链DNA粒子,提纯后在体外共存能形成双链DNA分子。核酸上只带一个病毒衣壳蛋白的基因。核苷酸排列约有10%的重复顺序。Parvovirus和Dependovirus的病毒有3种蛋白质,而Densovirus的病毒有4种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占病毒的71.5~81.8%。

生物学特性 病毒在pH3~9中稳定,对紫外线、甲醛、羟胺、氧化剂敏感、在56℃中1小时以上病毒钝化。根据病毒的衣壳蛋白来区别它们的免疫性。科内病毒间或多或少地有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整个复制过程在宿主细胞核内进行,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病毒的DNA复制成双链RF型:它可能借助宿主的复制系统来进行,而不需要病毒自身编码的蛋白;该阶段可能处于宿主细胞分裂的S期。第二阶段,RF型DNA的增殖:可能像噬菌体样采取滚环式复制进行增殖,但是目前无直接证据;这时宿主细胞因为核内的纤维状和颗粒状的组分集聚而使核变得肥大,同时核内病毒基质中的RF型双链DNA也随之增殖。第三阶段,子代单链DNA合成:该阶段也同时形成松散蛋白,束状结构物和别的一些蛋白。在形式上该科病毒的复制可分为自主型复制和缺陷型复制2种。所有缺陷的病毒复制都必须依赖于Adenovirus的辅助才能复制。

分类 该科共有23个病毒,分为3个属,即Parvovirus(Parvovirus group),Dependovirus(Adeno-associated virus),Densovirus(Insect Parvovirus group)。

名称来源“Parvo”来自拉丁文“Parvus”表示“小型”意思。该名称首先由Lwoff和Tournier在1966年提出。

上一篇:Partitiviridae 下一篇:病毒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