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免疫缺陷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75页(2313字)

伴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免疫缺陷病(Wiskitt-Aldrich syndrome,WAS)又名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为X连锁隐性遗传,见于男性婴儿,罕见有女婴发病者。

【病因及发病机制】

位于X染色体短臂的XPll基因缺失,可能与第16对染色体 CD43基因连锁。患者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反应有缺陷,对细胞膜主要成分为多糖的一些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等,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易于发生反复感染。血小板代谢缺陷及相关的免疫球蛋白增高,是血小板减少和寿命缩短的内在原因。

【病理】

胸腺和淋巴组织缺乏淋巴细胞。较大儿童可见胸腺依赖区和非胸腺依赖区均显着空虚,多缺乏滤泡结构。

【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出血)、湿疹、反复感染为本病的3大特征。

1.出血 常首见于新生儿期。由于血小板减少,可发生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及颅内出血亦不少见,颅内出血常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出血,可发生贫血。

2.湿疹 出生后数月即广泛地发生湿疹,常见于颜面、胸部及四肢屈侧,病情进展时,可遍布于全身。随着年龄的增长,湿疹多顽固,难以控制。

3.反复感染 其病原主要是带多糖抗原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等及病毒,以中耳炎、肺炎、脑膜炎、脓病等为常见,且反复发生。日久可并发支气管扩张,听力障碍等。尚可发生单纯疟疾病毒、水痘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卡氏肺囊虫病。本病患者常具有肝、脾肿大,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较高。本病非典型(不完全型)病例亦不少见,如仅有血小板减少及免疫球蛋白变化,而无反复感染和湿疹;或仅有IgM 减少、湿疹、反复感染,但血小板正常;或有血小板减少、细胞免疫缺陷,而免疫球蛋白及对各种抗原的抗体反应均正常,亦无湿疹。

【诊断】

1.临床表现 根据患儿为男性,伴有反复感染、湿疹、血小板减少、黏膜或内脏出血,各种免疫功能异常,尤其是血清 Ig特征性变化,缺乏同种凝集素以及对多糖抗原缺乏反应等易做出诊断。但1岁以内正常婴儿对多糖抗原也缺乏反应性,诊断不能以此为依据。小婴儿的 Ig水平可以正常,诊断应注意。血小板体积小是本病特有的。家族中有类似男患儿有助于本病诊断。

非典型病例诊断较为困难,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血小板减少、同种凝集素滴度低、血清IgA升高,但临床上无反复感染和湿疹。②血清IgM 减低、湿疹、对多糖抗原不产生特异抗体,但血小板不减少也不出血。③T细胞功能低下,反复感染和血小板减少,但血清Ig水平和抗体反应正常。④由于遗传基因突变,个别女婴也可患此病。

2.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血小板减少,体积小,寿命短,出凝血时间延长。因感染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减少,因出血可有贫血。

(2)免疫学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改变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IgG多正常,IgM 明显下降,IgA及IgE增高。对多糖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低下,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淋巴细胞转化及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能力均低下。3.X线检查 胸部X线平片常显示有肺部感染,头颅侧位平片可见咽后壁淋巴组织发育不良。

【治疗】

1.对症治疗 本病宜采用有效控制感染、输注经过放射线照射处理过的新鲜血小板,以防严重出血等综合对症治疗。因出血严重而危及生命时,可行摘脾手术,但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

2.免疫制剂 全身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应用转移因子长期维持半年,可使症状有所好转,也可应用胸腺素治疗。

3.器官移植 早期进行同型骨髓移植的成功率较高,为本病根治的最好疗法,有条件时可以选用。也有移植胸腺治疗成功的例子。

【预防】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防止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

【预后】

预后不良,常在婴幼儿期死于大出血。

若能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控制感染,预后较好,有的可存活到成人。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可发生慢性肺病,若伴发曲菌病,会因此发生咯血,甚至突然死亡。急性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颅内出血。

定期输血浆以补充抗体,输血小板防止出血。禁忌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免引起出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