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273页(2436字)
风疹(rubella,Germanmeasles)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红色丘疹和耳后,枕后与颈部淋巴结肿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能自愈。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风疹病人、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直接经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方式。也可经密切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传播。风疹病毒亦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3.易感者 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多发生于1~5岁儿童,6个月以下婴儿少见。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潜伏期平均18d(14~21d)
【临床表现】
1.前驱期 发病前1~2d症状轻微或无明显前驱期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咳嗽、流涕、咽痛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偶有腹痛、腹泻、呕吐等。部分病人在咽部和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
2.出疹期 发热1~2d后出疹,皮疹最早见于面颊部,一日内布满躯干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部无皮疹,皮疹为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稀疏部分融合后类似麻疹,但颜色鲜明,无麻疹黏膜斑。躯干、背部皮疹多密集,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皮疹,皮疹一般持续3d消退,故有人称为"三日麻疹"。消退时多为自上而下,无脱屑或色素沉着。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常伴耳后、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指妊娠3个月内妇女感染风疹后,可使胎儿宫内感染,影响胚胎细胞发育而造成先天性风疹。可致死胎和胎儿发育迟缓,并产生各种疾病或畸形,最常见有白内障,心血管畸形,聋哑,小头畸形,生长呆滞,骨发育障碍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清学试验 用红细胞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其中以血凝抑制试验最常用,血凝抑制抗体在出疹时即出现,1~2d迅速上升达高峰,4~12个月后降至开始时的水平,并可维持终身。出生时如有特异性高效价IgM 抗体,可诊断为先天性风疹。
3.病毒分离 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先天性风疹病人取尿,血液,脑脊液,关节滑液等,可分离风疹病毒。
【鉴别诊断】
需与猩红热、麻疹、婴幼儿急疹鉴别。
【诊断】
1.疑似病例 发热,出现红色斑丘疹,耳后或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关节痛。
2.确诊病例
(1)在14~21d内与风疹患者有明显接触史。
(2)在8年内已接受过麻疹活疫苗接种。
(3)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4)咽拭子标本或尿或脏器活检标本中分离到风疹病毒。
(5)血清中风疹IgM 抗体阳性者。
(6)恢复期血清风疹IgM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恢复期抗体转阳。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上1或1与5或1与3。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如上4或5或6。
【防治】
1.一般治疗 症状轻微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症状较重者应卧床休息,给流质饮食,有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时对症处理。
2.抗病毒治疗 可试用病毒唑、干扰素。
3.隔离 风疹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d。
4.预防接种 应用单价风疹减毒活疫苗或风疹一麻疹,风疹一腮腺炎等联合疫苗,以降低发病率。
5.中医中药
(1)邪郁肺卫 恶风发热,咳嗽流涕,目赤喷嚏,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继发于身躯,有瘙痒感,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方选加味清毒饮:荆芥10g,防风6g,牛蒡子10g,连翘10g,赤芍10g,山植6g,银花10g,蝉衣6g,浮萍6g,甘草6g。
(2)邪热炽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成片相见,扪之碍手,痛痒较甚,消退延缓,舌苔黄厚,脉洪数。治则:凉血解毒。方选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10g,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薄荷6g(后入),竹叶10g,蝉衣6g,赤芍10g,生地10g,丹皮6g,紫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