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302页(1728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组以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多由EB病毒引起。隐性感染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多经口→口传播。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春秋季多见,呈散发或小流行。潜伏期一般为3~7周,平均约5周。起病可急可缓。先有发热、无力、不适、厌食、出汗和寒颤等,继之有咽痛和淋巴结肿大,此期不超过一周。

【临床表现】

1.发热 体温常在38℃~39.5℃ 之间,热程1~2周,个别病人可延续至4~5周之久。

2.咽峡炎 咽痛是主要症状。咽峡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多覆有白色膜状分泌物。

3.淋巴结肿大 起病不久即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两侧颈部对称性多发性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硬度中等,无粘连及明显压痛,于病程2周后多逐渐消退。

4.肝脾肿大 肝肿大者较少见,大多在肋下2cm 以内,部分病人有黄疸。约半数病人有轻度脾肿大,可伴有疼痛及压痛。偶有脾破裂。

5.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或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脊液单核细胞及蛋白质增多。

6.皮疹 以风疹样红色斑丘疹最常见,也可出现荨麻疹,多发性红斑和结节性红斑等皮疹。多发生在4~5病日,持续一周 左 右。

7.其他 偶可见心包炎,心肌炎,肺炎或肾炎。

【并发症】

脾破裂是罕见的严重并发症。此外,尚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 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也有正常或降低者,单核细胞增多,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数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异型淋巴细胞于起病数日内出现,一周末明显,1~2月后逐渐减少。

2.嗜异凝集实验 本病患者血清中出现 IgM 嗜异性抗体,测定此抗体效价达L56以上即有诊断意义。一般在起病后1周阳性,2~3周达高峰,3~6个月消失。4岁以下儿童大多阴性,其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3.特异性EBV抗体测定 EBV有多种抗体,得病后所有抗体均增高,最常用的是膜壳抗体中的 IgG和 IgM,在病程早期均可增高,尤其是IgM 阳性率高,出现较早,2~3个月后效价下降,可用来诊断急性感染。

4.病毒分离 急性期患者的口咽部分泌物中大多数能分离出EBV,可存在很长时间。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溶血性链球菌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结结核、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风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膜脑炎等鉴别。

【防治】

急性期病人应行呼吸道隔离。一般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为对症处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若有黄疸按肝炎处理。有严重并发症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本病预后大多良好。

上一篇:狂犬病 下一篇: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