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南人民出版社《香港手册》第311页(1671字)
1923年5月生,祖籍广东番禺,生于香港,原名霍好剑,1939年改现名,以“英姿勃发于世界东方”自励。父亲霍耀容是贫苦船民,霍英东童年时,家就在一条小舢板上,一家数口吃饭、睡觉、劳动都在这2米长的小船上。1930年夏天,一次台风掀翻了霍家的船,他的两个哥哥落海丧生,父亲受此打击,不久病故。他的母亲霍四婶带着霍英东和他的九岁的姐姐和五岁的妹妹,继续干起丈夫留下的驳运生意,苦熬苦渡。在极艰难的生活中,霍英东进帆船义学读书,不久又转入敦梅小学免费班。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2岁时考入香港皇仁书院读中学,香港被日本侵占后辍学。为了维持生活,就去做苦工。曾在轮船上给锅炉加煤,在启德机场干苦力,干过汽车修理工、铁匠、铆钉工、试糖工等。贫困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顽强的意志。1942年,霍四婶与13个水上人家集资买下了湾仔鹅颈桥市场附近的“有如”杂货店,霍英东开始管理店务,这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起点。1945年日本投降后,霍英东重新做驳运生意。他利用时机,收购那些拍卖的军用小艇、舢板和船舰上的各种水泵、发动机之类机械,加以修理后迅速转卖出去,积累了一些资金。1948年10月,他与80名渔民和十多名水手,到东沙岛海底打捞一种叫“海仙草”的药用植物,历时半年,历经千辛万苦,得到极大磨练。1950年,香港的运输业格外兴旺,霍英东建立了自己的运输业,名为信德企业公司,从事海上驳运,生意兴隆。当时朝鲜战事刚萌,美国实行对华禁运,信德公司的船队为中国大陆运送了大批重要紧缺物资,如汽油、橡胶、药品、轮胎等,支持了祖国的抗美援朝,繁荣了自己的事业。50年代中期,香港经济迅速发展。霍英东不失时机地建立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并创造了楼房分座、层、单元预售、分期付款的“卖楼花”的新的房产经营方式,使普通工薪阶层也能买得起住房。不久,霍英东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并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商。建筑大楼需要沙子,他的有荣船务公司成立了淘沙企业,添置了近百艘挖沙船,到海底挖沙,既挖深了海床,又取得了大批海沙,被人称为“沙王”。60年代,霍英东开始填海造地的事业,他收购了美国人的太平岛造船厂及荷兰治港公司的大批工具,开始大规模填海开港,成为香港第一位能与国际上20多家同行公司竞争的对手,实力雄厚,事业扩展到东南亚许多国家。1964年,他担任香港同胞国庆观礼团副团长,首次来到北京。70年代,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公司投标承包的香港船湾淡水湖工程圆满成功,从此香港有了库容淡水2.3亿立方米的人工淡水库。霍英东还在香港船运业处于低潮时,增资1.2亿美元扩建霍氏船运集团,促进了香港航运业的复苏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霍英东报效祖国的愿望得到实现。他先后投资兴建了中山温泉宾馆、广州的天鹅宾馆和北京贵宾楼饭店等旅游宾馆。对于教育事业,他更是极为关注。他与国家教委合作,建立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励资助祖国内地高等院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受霍英东捐款的还有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广东省的其他许多大、中、小学。为发展祖国体育事业,他捐资1亿港元兴建了亚运村的“英东游泳馆”,建立了“霍英东发展体育基金会”,向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的16块金牌的中国选手每人赠送一枚1公斤重的纯金金牌。10年来捐赠内地款项逾15亿元人民币。在广东省的建设中,霍英东用捐款、低息贷款、合资等方式,建造了大石大桥、洛溪大桥、沙湾大桥等7座桥梁,扩建公路干线,开发南沙,建设虎门汽车渡口工程等等,为广东的未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霍英东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孙中山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山大学名誉博士。1985年被任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92年3月被聘为香港事务顾问。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任副主任。1996年1月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任筹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