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学术刊物和对外交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9页(2438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机构极少。三中全会以后,马列主义研究机构逐渐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79年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恢复了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相继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所。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10个马列主义研究所(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编辑出版内部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7年改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并从1983年开始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丛刊》(1986年改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从1978年开始,中央编译局编辑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列主义研究资料》,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出版《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此外,其他省市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也编辑出版了10种有关马列主义研究的刊物。1979年,全国马列着作研究会成立,出版会刊《马列着作通信》。研究会至今已召开过5次年会。1983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哲学所发起,召开了全国规模的“纪念恩格斯逝世90周年学术讨论会”、“马克思晚期思想讨论会”、“列宁晚期思想讨论会”、“斯大林哲学思想讨论会”。会后都出版了论文专集。这些讨论会对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起到了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状况缺乏了解和研究,同国外学术交流是个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有了变化。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所编辑出版的《国外社会科学》等刊物开始介绍国外(主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徐崇温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编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也不断介绍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苏绍智、蔡声宁等着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各种流派在东西欧现实中的表现。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西方各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在同国外的学术交流方面,三中全会以后也逐渐开展。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联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以及部分省市的有关单位,同许多国家都互派学者访问。例如,英国的施拉姆,捷克斯洛伐克的奥塔·希克,波兰的沙夫,美国的丰纳、麦克法夸,还有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日本、荷兰等国研究马列主义的一些学者都曾先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其它学术单位讲学。这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正在发展。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马齐彬、陈登才:《浅谈毛泽东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广信:《毛泽东思想研究答问》,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马齐彬、周逸等:《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四十年来关于毛泽东思想的一些提法》,《红旗》1981年第2期。
邵华泽:《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1期。
赵军先等:《浅谈毛泽东思想萌茅时期的核心》,《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牛连海:《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初探》,《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6期。
刘勉玉:《从三次历史性转变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陈金榜:《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的实践和党的第次历史性转变》,《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黄少群:《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理论月刊》1984年第5期。
郭润宇:《试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标志》,《理论研究》1983年第12期。
陶金峰:《党的“二大”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毛泽东思想萌芽之始》,《朝阳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
杨超:《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1983年创刊号。
常宁、日山:《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解放日报》1983年4月13日。
王文承:《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