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国际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85页(1833字)

我国学者在50年代主要围绕克思、恩格斯与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与第一国际这两个问题研究第一国际,主要着述有杨威理的《马克思和第一国际的创立》(《新建设》1958年5月号)、李纯武的《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历史教学》1956年第11期)和吴恩裕的《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上海四联出版社,1955年)。60年代至70年代发表了一批关于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斗争的文章,如管敬绪的《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历史教学》1963年第6期)、李征平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甘肃师大学报》1964年第2期)、关勋夏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中期反对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的斗争》(《史学月刊》1965年第2期)、197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友伦写的历史知识读物——《第一国际》。

1982年8月和1984年10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等学术团体先后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第一国际学术讨论会。师若航着文对第一国际史中谁是第一国际的先驱组织、谁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第一国际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在第一国际内部是否总是展开尖锐的斗争等20个历史事实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张文焕阐明了自己对第一国际研究中关于第一国际的先驱组织、第一国际的创始人、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中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国际内部斗争的性质、第一国际是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国际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原则等6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的看法。

最近我国学者就老的研究课题,发表了一些有新意的论文。如张汉清的《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共运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赵育生、余汉熙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马克思在第一国际的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王兴斌的《公社是国际精神的产儿》(《法国史通讯》1981年3月号)。针对第一国际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我国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主要有巩云思的《怎样认识和评价第一国际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作用》(《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施荫昌的《试论工联在第一国际中的活动和作用》(《江汉论坛》1980年第3期)、洪肇的《第一国际初期马克思同马志尼派的斗争》(《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杨润千的《关于第一国际成立大会的几个问题》(《国际共运》1984年第4期)、黄安淼的《左尔格和第一国际的最后四年》(《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4期)。

关于第一国际的历史地位,孟全生认为,第一国际史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史(《第一国际史不是路线斗争史,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史》,《国际共运教研参考》1982年第4期)。吕进人认为,第一国际内部共产主义者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流派的斗争是围绕着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运动进行的(《正确理解第一国际内部的斗争》,《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徐胜希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内部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时,既坚持原则斗争,又注意团结,允许各派独立自主、保留自己的观点(《第一国际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同社会主义流派团结与斗争的关系》,《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孟全生提出,要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全面评价蒲鲁东派(《第一国际时期的法国蒲鲁东派》,《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关于第一国际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第一国际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无产阶级群众性的革命组织。朱坚劲认为,第一国际在1871年9月伦敦代表大会前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以后才成为无产阶级政党(《从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到无产阶级政党》,《社联通讯》1984年第6期)。魏承均、汪青松认为,第一国际初期是潜在的共产主义政党,到1871-1872年发展成为实在的共产主义政党(《第一国际从潜在向实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关于第一国际的组织原则,一种看法认为第一国际实行的是民主制;另一种看法认为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有人还把第一国际、第三国际和布尔什维克党坚持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进行了比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