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12页(1103字)

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是近代汉语研究领域中比较有成绩的一个方面。研究近代汉语语音是为了了解现代普通话形成的历史。这是为普通话语音规范化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项研究。

一、《中原音韵》的研究 近代音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年)一书所反映出来的语音系统为主要代表。近年来研究《中原音韵》音系的代表性专着有三部: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利用新发现的明刊讷庵本《中原音韵》,参证元代八思巴字汉语对音及其他材料,首次编制了《中原音韵》同音字表,揭示了其中声韵调的配合关系;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全面分析了《中原音韵》的性质,论证了所谓“中原之音”并不是元代大都音而是当时的中原地区语音,即以洛阳音为代表的河南音;宁继福的着作《中原音韵表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内部分析法构拟了《中原音韵》的音位系统。

关于《中原音韵》音系是否仍保留入声的问题,是研究者长期争执不下的问题。杨耐思、李新魁认为,尽管《中原音韵》把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但当时的实际语音中还有入声存在;所谓“入派三声”,不过是为了文人写作韵文的方便,并不反映语音的实际情况。王力不同意《中原音韵》有入声的看法,认为这个看法如能成立,《中原音韵》时代就有七个声调,而这是不可能的(见杨耐思《中原音韵》一书的序)。宁继福持类似观点。

除了有无入声的问题以外,对《中原音韵》音系实际音值的拟测,学术界也有不少争论。

二、《中原雅音》的研究 《中原雅音》是《中原音韵》以后另一部记录北方语音的早期韵书,原书早已佚失。蒋希文、杨耐思分别考定《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而并非如前人所说是指“当时的普通官话”(蒋希文:《〈中原雅音〉记略》,杨耐思:《〈韵学集成〉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以后,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晦、冀伏讨论了《中原雅音》的文献价值及其所代表的音系的特点(龙晦:《〈韵学集成〉与〈中原雅音〉》,《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释〈中原雅音〉》,《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84年。冀伏:《〈中原雅音〉考辨》,《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邵荣芬全面考订并构拟了《中原雅音》的音系,论述了本书在近代语音史上的地位(《〈中原雅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