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作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49页(3171字)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始终古居主要地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的鲁迅和他的作品,研究者最多,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也最为突出。

对鲁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料的搜集最完备。到目前为止,《鲁迅全集》已三易其版,新版《鲁迅全集》共16卷,对鲁迅的创作、翻译、日记、书信、学术着作以及有关他的生平史料、创作活动,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考订,这些都为深入研究这位文化伟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论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的专着最多。如果把1948年王士菁写的《鲁迅传》作为国内第一部大型鲁迅传记,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多部不同规模的《鲁迅传略》、《鲁迅传》、《鲁迅评传》。这些传记和评传,尽管风格不同,但都能从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立论,史料也较为完备,理论上也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其中,林志浩的《鲁迅传》(北京出版社,1981年)更为读者所称道。(三)对鲁迅的研究不断地深入。1981年是鲁迅诞生100周年,这一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研究鲁迅的着作有60种以上,研究鲁迅的论文达3000余篇,超过了解放前20余年的总和,也超过了解放后至“文革”前17年的总和的一半,50、60年代,陈涌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呐喊〉与〈徬徨〉研究之一》和《为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而斗争的鲁迅》、唐弢的《鲁迅的美学思想》、王瑶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等重要论文,代表了当时鲁迅研究的最高水平。如今,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陈涌的《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唐弢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王瑶的《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以及严家炎的《论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相继发表。在鲁迅思想研究方面,前一段时间着重在鲁迅前后期思想的性质区别和分期的时间标志的评定上,目前则把注意力放到了对鲁迅思想的整体统一性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上,与此相适应,研究方法也从着重分析过渡到着重综合。过去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如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他的寂寞感,鲁迅与进化论、与人道主义思想的关系等等,如今也有人进行认真的探究,既肯定他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博大精深和堪作楷模的一面,也不掩饰他作为普通“人”所存在过的思想矛盾和弱点。这样,既产生了为数众多的有见解的单篇论文,也产生了象刘再复《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这样比较系统地研究鲁迅美学思想的专着。

在鲁迅作品研究方面,几十年来显示了经久不衰的活力。近年来,系统性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王富仁对《呐喊》、《徬徨》的研究(《〈呐喊〉〈徬徨〉综论》〔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文学评论》1985年3-4期),孙玉石对《野草》的研究(《〈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王得后对《两地书》的研究(《〈两地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均有所突破。对鲁迅作品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阿Q形象的典型性问题、《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等的探讨,也有不少进展。如《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以前主要是现实主义方法说与浪漫主义方法说的分歧,近年来则又有象征主义方法说和意识流方法说先后提出。鉴于此,也有人提出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两种方法并用的新观点(严家炎:《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试图从多样创作方法结合运用上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郭沫若、茅盾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人,其全集正在编纂出版中,《郭沫若全集》共38卷,包括历史、考古、文学三部分,其中文学部分20卷。《茅盾全集》共41卷(已发稿13卷)。近几年来,研究他们的专题论文每年都在40篇左右。楼栖的《论郭沫若的》(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是50年代末的研究专着,近年来又有陈永志的《试论〈女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黄侯兴的《郭沫若的文学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田本相的《郭沫若史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等专着问世。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郭沫若与泛神论,郭沫若诗歌和历史剧的浪漫主义风格,郭沫若的美学思想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茅盾研究也在全面展开,20多年来,已出版四本比较系统地研究茅盾的专着:邵伯周的《茅盾的文学道路》(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孙中田的《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庄钟庆的《茅盾的创作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过去仅为少数人涉及的关于茅盾的文艺思想及文艺主张的研究,现在论者逐渐增多,探索茅盾创作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的文章不断涌现,研究方法也有所突破,如比较法、心理分析法等,都有研究者在探索。

巴金、老舍、曹禺等名作家的研究,也成绩显着,每年分别有30篇以上的专题研究论文。除出版了比较全面的巴金研究资料以外,还出版了几本研究巴金生平和文学道路的专着,其中陈丹晨的《巴金评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谭兴国的《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最引人注目。如何评价巴金的文艺思想和他早期所受的无政府主义影响,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仅1984年就有七、八篇这方面的专题论文。

老舍研究在两个方面有所进展,一是对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研究,已经有了一批颇有见地的文章,如樊骏的《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和吴小美的《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评老舍的〈四世同堂〉》(《文学评论》1981年第6期);二是关于老舍独特的幽默气质和他对小市民的批判的研究,如赵园的《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山东人民出版社还在1983年出版了《老舍研究论文集》。

在现代戏剧作家中,对曹禺的研究最为深入,从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开始,一直到田本相的《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研究者对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揭示的主题,以及曹禺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极为注意。一部《雷雨》,究竟谁是主角,就有好几种说法,它的主题是什么,又有不同的分析,其他如《日出》中的陈白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北京人》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激发着人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其他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有明显的进展,如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王铁仙的《瞿秋白论稿》(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年)、骆寒超的《艾青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杨匡汉、杨匡满的《艾青传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黄修己的《赵树理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都是有深度、有特色的研究专着。

【参考文献】:

樊骏:《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演讲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邢铁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赵存茂:《鲁迅研究述评》,1983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