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时期俄国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82页(790字)
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还是半殖民地国家,这是俄国史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阮大荣的《沙俄是帝国主义国家还是半殖民地》(《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认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提出的沙俄是英、法等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作者认为,斯大林把列宁的帝国主义国家分类表和外资的输入作为判断俄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依据是不妥的。俄国的外国资本虽主要来源于英、法等国,但俄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并不是宗主国与半殖民地的关系,而是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的关系。作者还不同意斯大林对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对外政策》一文的批评,指出沙俄并不是作为欧洲大国的补助后备队伍依附英法被迫参加世界大战,而是作为帝国主义大国怀着夺取两海峡的明确目的走上战争道路的。
如何认识帝国主义时期沙皇专制制度的性质,在我国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南宫在《帝国主义时期沙皇专制制度的实质》(《苏联历史》198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1905年之前,沙皇专制制度本质上仍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而1905年以后,俄国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地主经济衰落分化,沙皇专制制度无论经济上政治上都依赖资产阶级,1907年“六三政变”后,沙皇专制制度已演化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工具。孙成木的《俄国国家杜马的形成及其实质》(《世界历史》1983年第6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通过建立国家杜马同资产阶级结成政治联盟,但这一联盟从实际力量对比来看,沙皇专制制度仍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只是充当了小伙伴的角色。国家杜马虽采取了西方资产阶级议会的形式,但根本不是议会。俄国的实际权力并不属于杜马,而掌握在沙皇政府手中。帝国主义时期沙皇专制制度并没改变它的本质,俄国没有成为资产阶级君主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