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34页(1348字)

我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解放前,我国许多学者在研究造纸的起源、发明、发展和有关问题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如姚士鳌的《中国造纸术输入欧洲考》、劳干的《论中国造纸术之原始》、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等。向达还译有《纸自中国传入欧洲考略》。

解放后,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造纸术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潘吉星着的《中国造纸技术史稿》,刘仁庆写的《造纸史话》是近年来出版的造纸史专着。另外,还发表了其它一些有关造纸史方面的文章,如潘吉星、刘仁庆曾撰文对中国宣纸的源流及特色作了概述。

关于我国纸的发明,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自唐宋以来就有不同看法。解放以后,我国学术界在50、60、70年代都对此有过争议,并形成三次小高潮。80年代讨论愈加深入和激烈,至今仍未有一致的看法。

50年代的讨论,可以袁翰青与张德钧、张秀民的观点为代表。袁翰青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蔡伦之前已有植物纤维纸。张德钧认为蔡伦之前已有植物纤维纸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张秀民认为,首先发明造纸的当然是蔡伦。

60年代的讨论可以张子高与黄天右的观点为代表。1957年在陕西发现“灞桥纸”。1960年张子高指出:从考古发掘的工作收获看来,蔡伦以前肯定已有纸,不但有动物纤维的丝质纸,而且有植物纤维的麻质纸。黄天右则认为这一论断很难相信,发表了《蔡伦与造纸术关系的探讨》(《北京日报》1961年9月7日)。

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讨论可以潘吉星,刘仁庆与王菊华等的见解为代表,这一时期又出土了“金关纸”、“扶风纸”,讨论也更加深入。潘吉星认为:西安灞桥西汉墓出土的纸,才是现存世界上真正最早的纸;这一考古发现为探讨我国古代造纸术起源和两汉造纸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纠正了某些古代文献关于造纸术起源的错误记载,否定了关于原始纸是“絮纸”的误解。刘仁庆也认为:“灞桥纸”是纸,只是其物理性能不够理想,有些粗糙罢了。与此相反,王菊华写了《考古新发现不能否定蔡伦造纸》(《光明日报》1979年11月16日)等文,认为:“灞桥纸”不是纸而是麻絮、麻屑等自然堆积物,年深日久积压成片。王菊华认为把蔡伦评价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许鸣歧根据实测结果,发表了《考古发现否定了蔡伦造纸说》(《光明日报》1980年12月3日)的文章。

80年代中期此问题的讨论愈加广泛和深入。《中国造纸》从1983年专设“纸史专栏”,刊登有关讨论文章。1985年第2期上发表了潘吉星《从考古新发现看造纸术起源》和毛乃琅的《蔡伦的才华和发明造纸的基点》两篇不同论点的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各自的辨析。目前,这方面的讨论仍在继续。1987年9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从9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蔡伦发明造纸1882年大会”上获悉:轻工业部造纸局、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查明“灞桥纸”非植物纤维纸而是破麻絮。

上一篇:对医史人物的研究 下一篇:发展简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