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况、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51页(1532字)
少数民族文学概况、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于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现在已经出版的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1983年)、杨亮才等人编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1985年)、王弋丁编着的《仫佬族、毛难族、京族文学概况》(1982年)、胡仲实编着的《壮族文学概论》(1981年)、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编印的《朝鲜族文学艺术概况》(1982年),是文学概况的编写工作的成果。已经出版的文学史有:《白族文学史》(初稿、1959年)、《纳西族文学史》(初稿、1959年)、《蒙古族文学简史》(1981年)、《苗族文学史》(1981年)、《维吾尔文学史》(1982年、内部)、《白族文学史》(修订本1983年)、《布依族文学史》(王清士等人编写、1983年)、《布依族文学史》(田兵等人主编、1983年)、《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简史》(1984年、内部)。即将出版的有:《壮族文学史》、《瑶族文学史》、《藏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傣族文学简史》、《楚雄彝族文学史)、《水族文学史》、《维吾尔族文学简史》、《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等。
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编写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学术问题有:
1。关于“厚今薄古”的问题 有人认为;贯彻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方针,不一定表现在篇幅的多少上,主要的还是在观点上表现出这一方针,“厚今薄古是一种指导思想,不是讲数量”,“少数民族的历史,有时还搞不清楚,还要大力发掘,古今比例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周扬同志在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的讲话》,《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有的则认为:既要从篇幅安排上体现,也要从对作品的评价上表现“厚今薄古”的思想。“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学在篇幅上所占的比例仍应比较平衡,比较适当,不宜详略过甚”。“不能对离我们越近的作品就越加以不合实际的提高,对离我们越远的作品就越加以苛求和贬低”(何其芳:《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10期)。
2.关于民间文学中有无两种文化斗争的问题,有人认为:民间文学是真正的劳动人民的创作,因此,它没有两种文化的斗争问题;有人则认为:民间文学中不但有两种文化的斗争,而且还非常尖锐。民间文学有两种文化的斗争,原因之一是统治阶级及其思想的影响,原因之二是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局限性。但这种斗争并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明显地表现在文学史上,因此不要勉强地去写这种斗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界讨论尤为热烈。有人认为:宗教是迷信的反动的东西,对民族文学决不会发生好的作用和影响;有的则认为:宗教对文学也有些好的影响(见《云南文学界展开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史编写问题的讨论》,《云南日报》1961年3月29日)。
4.关于文学史应当强调共性还是强调各自民族特点的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写文学史或文学概况,要有助于各民族走向自然融合的道路,因此在写各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时要强调共性。另一种意见认为:重视并发扬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并不防碍各民族走向自然融合的道路。
此外的问题还有:作品的族属问题、民间文学作品产生的年代判断问题、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史与论的关系问题、跨国界民族的文学史、文学概况如何编写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现在还在摸索和探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