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69页(4127字)
1977年-1980年内蒙古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化费了4年时间,对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地区的岩画进行了考察和拓描工作。考察的范围,东自乌拉特中旗,经乌拉特后旗、磴口县,西至阿拉善左旗。在此范围内,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经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以及以后各个历史时代的岩画共计一万多幅,其中被拓描下来有1000余幅。这些岩画,是阴山地区的各氏族部落和各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陆续敲凿或磨刻的。其中大多数画面,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日晒雨淋和风化侵蚀,但刻痕仍很清晰,只有少数因石皮脱落和崩裂,画面模糊不清或残损不全。
岩画的题材丰富多样,有野生动物和家畜;各种狩猎、放牧场面;日月星云等天体形象;猎牧人拜日形象;萨蛮师祈祷和作法括动;蒙古草原最古老的车形;充满着厮杀之气的部落间的冲突场面;结队而行的骑士;粗犷而热烈的原始舞蹈;原始宗教中所崇拜的神灵面形;积画而成的原始数码;图画记事符号;猎牧人的居室——穹庐毡帐;敬祭神祇的人牲物牲;以及各种神秘的符号,等等。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形象都很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草原狩猎人和游牧人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世界观。倘若将这些画面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就不啻是一部古代北方民族文明进程的图解。
阴山岩画从发现到现在,已有近10年的时间,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已有初步研究成果问世,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已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有的就阴山岩画情况作了较概括的评介,如《内蒙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文物》1980年第6期)、《举世罕见的珍贵古代民族文物》(《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更多的则是从各个方面对岩画进行专题研究,包括社会经济,如《从阴山岩画看古代游牧的社会经济生活》(《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宗教习俗,如《从阴山岩画看我国古代北方游牧人的习俗》(《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巫·胡巫·阴山岩画作者》(《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科学文明,如《阴山岩画与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的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从阴山岩画看内蒙古草原古代游牧人的文明》(《中亚学刊》1984年创刊号);舞蹈艺术,如《阴山岩画与原始舞蹈》(《舞蹈论丛》1981年第3期)、《从阴山岩画看我国古代北方游牧人的舞蹈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还有动物识别、狩猎方式以及岩画的艺术特色、作画方法、时代分期、演化规律等等。除国内30种以上省级报刊上发表有关研究论文外,国外的一些报刊,如法国的《研究》、美国的《华侨日报》、约旦的《时报》、巴拿马的《共和报》、科威特的《阿拉伯时报》、委内瑞拉的《宇宙报》、圭亚那的《记事报》、尼泊尔的《新兴尼泊尔》等,也都发表过介绍我国阴山岩画的文集。经过10年的考察和研究,已基本摸清了阴山岩画的地理分布、题材内容、语义学含义、作画技术、作画的时代和民族、岩画所图解的社会概貌等。
总的说来,我们对阴山岩画的认识尚处于起始阶段,无论是对岩画的宏观概括还是微观分析,都是远远不够的,不少重要问题还未获解决。如对这里岩画的神话学、民族学、比较岩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作画者审美观的哲学探寻均末涉及,同时在已探索过的一些问题中,学术界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比如对阴山人面像岩画的性质和年代,还存在着争议。有的根据人面像岩画与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孙猴子”、“猪八戒”形象的酷肖,便主张这类岩画应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其时代当在明代或之后。而阴山岩画的考察者,根据大自然对它的风蚀程度、我国古络《水经注》对此类题材的记述、它与原始宗教的关系,以及国外学者对北亚和北美同样岩画图形的性质和年代的意见,便将它的年代定在距今4000年前后,乃是原始宗教中所崇拜的神灵形象在艺术上的反映。
岩画遍布于全世界,欧洲、非洲、澳洲、北美洲的岩画都很有名,近3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岩画热,国际上有岩画学组织,每年召开世界性的岩画会议,出版了大批岩画论着。我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的国家,是世界岩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题材与作画方法上既与其他各国岩画有不少共性,也有我国岩画的独特个性,对岩画的发现和研究都相对落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后,只是由于阴山岩画的发现,才引起了中国的岩画热。
当前岩画学在中国方兴末艾,除阴山发现有大批岩画外,还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新疆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川珙县、贵州盘江、广西右江、云南沧源、江苏连云港、黑龙江的漠河、西藏的喀拉孜、台湾的屏东县等地均发现有岩画,在国内文物考古杂志上经常有岩画的研究文章发表,并且将有岩画专着出版,文物出版社将有计划地出版内蒙、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各省(区)的岩画专着。我国不少博物馆专业人员和美术史研究者对岩画有浓厚兴趣,他们对岩画进行了大量考察工作,已拓描下大量岩画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我国岩画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岩画学体系,将逐渐在我国确立。
【参考文献】:
裴文中等:《萨拉乌苏河系的初步探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年8卷2期。
吴汝康:《河套人顶骨和股骨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年2卷2期。
董充荣等:《河套人化石的新发现》,《科学通报》1981年19卷2期。
汪宇平:《内蒙古伊盟南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第10期。
内蒙古博物馆等:《呼和浩特东郊旧时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发掘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
吕遵谔:《内蒙赤峰红山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时代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
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10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2期。
崔璇、斯琴:《白泥窑子考古新收获》,《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同上:《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工作队:《敖汉旗大甸子遗址1974年试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2期。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址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编:《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
侯仁之、俞伟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考古》1973年第2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瞪口县陶生井附近古城古墓调查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7期。
李作智:《隋唐胜州榆林城的发现》,《文物》1976年第2期。
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
崔璿:《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1977年第5期。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包头郊区召湾汉墓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第1期。
内蒙古博物馆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78年。
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乌盟文物站:《察右前旗豪欠营第六号辽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9期。
项春松等:《内蒙昭盟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画墓》,《文物》1982年第1期。
盖山林:《内蒙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文物》1980年第6期。
苏秉琦:《现阶段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问题》,《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