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与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12页(1301字)

经过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现古代遗址1100余处,对其中70余处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各时期古墓1500余座,出土文物17万余件,征集各种文物4万余件。在原始文化发掘中,继1929年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之后,30几几年来又发现10几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发现点,包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各个阶段。新时器时代原始文化类型发现百余处,有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细石器文化和山文化等。磁山文化的发现,第一次在黄河以北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的文化遗存,距今7300余年,发现有房屋、窑穴(贮存粮食)、大量的粟、加工粮食用的石磨棒、石磨盘及石制生产工具等较为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磁山炭化粟的发现,把我国粟(小米)栽培的历史,从原定距今为5000年上溯到距今7000多年。西安半坡、宝北首岭家、家鸡骨为距今6000多年,磁山家猪、家鸡的发现则上溯到距今7300多年。国外记载家鸡源于印度,距今4000多年。磁山家鸡成为世界上现已发现的最早家鸡。在商周和夏家店文化研究中,发现遗迹、遗物遍布我省各地,已发掘数十处。在磁县下七垣发现了先商时期的二里头文化,邢台曹演庄发掘了二里岗上层的早商层和安阳中晚期地层,邯郸龟台寺发掘到二里岗下层、上层、早商层等等,所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各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藁城出土的铁刃铜钺,把我国使用陨铁的历史提早到商代中期,即二里岗上层文化,其用陨铁锻制的铁刃与青铜浇铸在一起的包套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是我国早期冶铸史的一大进步。在燕、赵、中山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中山灵寿故城和王陵的发掘,它是我国近十几年来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起建于中山桓公时期至该国为赵所灭的近百年间,城内分布着宫殿区和手工业、制陶、铸钱等遗址,内外还埋葬着桓公以下的诸王陵,已发掘的1号墓(王)和6号墓(推为成王墓)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1号墓出土的带有长篇铭文的中山四器(即刻铭铁足大铜鼎、刻铭铜方壶、刻铭铜圆壶、兆域图铜板),引起国内外的极大重视。铭文记述了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相子之,引起国内大乱,中山相赒乘机伐燕事,还记载了为史所无的中山王世系。这些发现,对研究中山国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还对秦、汉、北朝、隋唐时期的遗址进行了发掘。对汉王室贵族墓的发掘最引人注目,出土金、银、铜缕玉衣12套。全国共出土26套,而4套完整者(复原)都在河北。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刻铭文、错金银器,如长信宫灯、楚大官槽钟、鸟篆纹书铜壶等大量稀世珍宝,为汉代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在考古学研究中,发表的专着、发掘报告、论文约300多篇(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捷民执笔的《望都汉墓壁画》(古典艺术出版社,195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合着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80年)、郑绍宗执笔的《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张守中撰集的《中山王器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唐云明执笔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