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48页(2508字)

建国以来,哲学工作者,在宣传普及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诸问题、解释科学史和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研究整理中国哲学遗产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工作 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组织部分哲学工作者为西北五省(区)的党校及高校编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讲稿。70年代初,配合午部学习马列着作,陕西师范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为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哲学原着,包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哲学编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编写了教程;省委党校则为毛泽东的主要哲学着作编写了讲授提纲。近几年,陕西哲学工作者又陆续编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理工科高等院校试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农业高等院校试用)。建国后出版的哲学通俗读物很多。刘端棻的《论两类矛盾》,李宗阳的《怎样认识客观世界》,祝大征等编写的《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徐少锦的《辩证法趣谈》,孟宪俊等人的《自然辩证法讲话》,都从不同侧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知识。

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有关的哲学问题 这方面有两个问题的探讨比较深入。一个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和讨论。包括在建国初期进行的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性质的讨论,1957年前后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两类矛盾的研究和讨论,60年代初期开始的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的讨论等,都属于这个范围。特别在最近几年,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比较热烈。1979年至1984年,省哲学学会先后举行过五届年会,其中有三届年会的讨论内容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1985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社会主义辩证法讨论会,重点也是讨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经济改革问题。另一个是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这是1979年以后才引起重视的。已触及的问题主要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什么关系;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18页)的科学论断;什么是人性,在阶级社会中有没有共同的人性等。

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主要是由理工科高等院校中的哲学工作者进行的。近几年,发表的这方面文章比较多。特别对人工智能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有不少研究者从哲学上进行了分析概括。例如,丁玲珠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一文中,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辩证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申仲英、陈志文合写的《信息论的几个哲学问题》(《自然信息》1983年第3期)、邬焜写的《哲学信息的态》(《潜科学杂志》1984年第3期)、方元(邬焜与李琦)写的《哲学信息论的信息中介论探讨》(《兰州学刊》1984年第5期),对信息的本质、信息与认识论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申仲英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和《系统整体性》(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系统思想方法》一书中的一节)等文中,为把系统论的某些概念,如系统、结构、功能、层次等纳入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作了尝试。邹德秀、汪应洛、黄麟雏等在应用系统论原理分析经济建设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中国哲学史 包括哲学史论和哲学遗产整理两个方面。在哲学史论方面,张岂之在有关论文中,提出过不少重要见解,诸如进化观构成了中国近代哲学的一条主线(张岂之:《试论中国近代哲学的主线,内容与特点》,《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中国传统道德中文质统一思想和文野之分思想可以继承发展(张岂之:《试论传统道德的批判的继承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等。他还对我国哲学史走向唯心主义的几种途径作了分析(张岂之:《中国哲学史走向唯心主义的几种途径》,《人文杂志》1981年第2期)。陈俊民则对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评价历史上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不是哲学的“党性原则”,而应该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陈俊民:《唯心主义评议》,《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并指出,哲学史研究应该用“螺旋结构”代替“对子结构”(陈俊民:《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第4期)。赵馥杰对“道”这个范畴作过较深入的分析,提出“道”在中国哲学上经历了“根源——本质——规律”三个发展阶段的看法(赵馥杰:《道的历程》,《学术月刊》1984年第4期)。青年哲学工作者曹锡仁提出,西方哲学的致思趋向是自然,而中国哲学的致思趋向是人,是人自身,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中国历代哲人致思的重点和核心(曹锡仁:《中国古代哲学的致思趋向及其特点》,《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中国古代哲学遗产的研究和整理 成绩较显着的是宋明理学,包括对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研究。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上卷)。这是建国后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有关宋明理学的学术专着,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也是陕西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地方学派。哲学史工作者,从1979年开始,着手对它进行系统研究。除陕西师范大学设立有关学研究室以外,省社会科学院、西北政法学院也有人从事这方面研究。《人文杂志》、《陕西师大学报》辟了“关学研究”专栏。关学研究成果,较集中地反映在陈俊民着《张载关学导论》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关学源流辨析》、《张载哲学逻辑范畴》,已分别在《中国哲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陈俊民还正在对关学学派的主要代表着作进行校点整理,拟编辑“关学丛书”10册,目前已付印的有《关学编》、《二曲集》两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