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73页(1496字)

近年来,上海理论工作者紧密联系实际,加强了应用研究。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抗的《求是论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大部分内容是结合当前政治斗争实际的,其中1977-1979年写的9篇论文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对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上海市伦理学会编写的《道德科学知识讲话》(1982年),是结合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普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通俗读物。书中阐述了有关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有关荣誉、良心、文明行为等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富有理论性、知识性、思想性等特点。1983年,周原冰发表的《道德问题论丛》(1983年)一书,收集了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写的论文和发表的讲话,比较集中地回答了实际生活中提出的有关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社会效果较好。198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编写的《医德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一书,根据医务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医德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作用、特点和医德原则、规范等问题,对研究医务职业道德起了推动作用。

经济科学研究者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中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他们积极参加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海经济区问题、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振兴上海第三产业问题、价值和价格体系改革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学等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出版了陈敏之主编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85年)和有关工资改革、计划市场、城市集体所有制、物资企业管理、中外合资经营和技术引进、上海企业经营、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商业经济、工程经济、工业统计、国际金融、人口地理、人口控制、“七五”期间经济发展规划模型、经济预测等方面的专着和论文。高教系统的一些经济研究所还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上海的对策、上海经济区发展战略与体制探索,大型钢铁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城市规划经济、开放城市投资环境研究和市场调研与管理决策等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发表了专着和论文、对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法学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的立法和司法活动,提出立法建议和修改意见近万篇,与司法机关讨论、辨析疑难案件10000多起。根据当前法制建设的需要,发表了《新宪法基本知识讲座》(《民主与法制》1982-1983年连载)、倪正茂等的《法制建设与新技术革命》(《社会科学》(上海)1984年第3期)、齐乃宽的《建设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政治与法律》1983年第7期)、金子桐的《论缓刑》(《法学研究》1981年第2期)、武汉的《刑事侦察原理》(华东政法学院教材,1982年)、朱荣华、苏惠渔的《略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求是学刊》1980年第3期)、徐建的《青少年犯罪的几个问题》(江苏省劳改局内部材料,1982年)等专着和论文,直接为立法、执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为配合对外开放的需要,研究涉外法律问题的专着和论文有:郭思永、王玉洁的《技术引进中的法律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探讨》(载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书中,1984年)等。此外还发表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通俗读物共16种。这些研究成果,直接为改革和建设服务,效果显着,受到有关各界的欢迎和赞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