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83页(1302字)
建国30多年来,全省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和墓葬数千处。考古工作者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全面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史料,基本上搞清了山东省各个时期物质文化时代的序列,填补了我国考古学上的一些空白。
1965年在沂源县一号洞发现了山东省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1966年在新汶市乌珠台发现了距今1万多年的智人牙齿化石。特别是1981年-1982年在沂源县土门公社发现的人头骨化石,证实了距今30一50万年前山东大地就有了人的活动。1982年在临沂风凰岭发现了中石器时代遗存,为我国原始社会史的研究补足了一个缺环。
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发掘与研究是建国以来山东考古成果最大的一个领域。1978年在滕县北辛发现并确定了“北辛文化”;从50年代开始,发现并逐步确定了“大汶口文化”;自60年代初开始,山东“龙山文化”从其他时期的文化中被划分出来;1973年在泗水尹家城发现并确定了“尹家城第2期文化”。这样,就初步确定了山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尹家城第2期文化(或称岳石文化)。
关于大汶口文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大汶口文化的来源问题。文部分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是在以鲁南、苏北为中心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徐淮地区土着文化的影响;少部分研究者认为,文汶口文化是由“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发展起来的。二是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分期问题。山东博物馆的研究者主张把大汶口文化分为11期,有人主张分为2期4段,而大多数人主张把这连绵2000多年的文化划为早、中、晚三期,每期约700——800年左右。三是关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已故学者唐兰认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了贫富差别的阶级,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并出现了文字,所以当时已是奴隶社会;部分人认为当时处在父系氏族社会;多数人根据物质文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从墓葬中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主张把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分为三段,即早期为母系社会、中期为父系社会的早期、晚期为军事民主时期。
1965年在益都苏埠屯发掘的4座晚商墓,是解放后山东商代考古研究的重大收获。从1964年起,考古工作者对齐国故都临淄进行了大规模勘察。现已初步探明齐故城的面积、人口、交通、大型建筑、作坊、居民区、墓葬等重大数据。1977-1978年,考古工作者对鲁国故都曲阜进行了系统勘察和重点发掘,并将调查和发掘成果加以整理,出版了《曲阜鲁国故城》一书。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了4700多枚竹简,是考古研究史上一项重大收获,尤其是《孙膑兵法》在遗轶了1700年后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决了历史上关于有无《孙膑兵法》的长期争论。在银雀山2号墓中出土了武帝元光元年的历谱简,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历谱。1976年在临沂金雀山出土的西汉汉帛画是继长沙马王堆帛画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