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问题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14页(1353字)

以黄庭坚为首的古代江西派是拥有作家众多、影响久远、并有自己明确的诗歌主张和大致相同风格的诗歌流派。建国以来,由于较长时期“左”倾思潮的影响,学术界对于江西诗派和黄庭坚的诗论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的诗论和方向是错误的,违反了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阻碍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因此,对于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研究不够深入,据对全国公开刊物的初步统计,1949年至“文革”以前发表的论文、论着仅有20篇左右。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西和全国的古典文学工作者,对江西诗派、特别是“三宋之一”的黄庭坚的研究,逐步从个别零星的探讨走向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多方面研究。至1984年底止,8年内就已发表论文50多篇,如胡守仁的《试论黄山谷诗》(《争鸣》1981年第2期)、成复旺的《黄庭坚的审美理想》(《九江师专学刊》1984年第3期)、陈永正的《略论黄山谷的诗法》(同前)、吴调公的《读黄山谷杂记》(同前)等。还出版了傅旋琮的《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陈永正选注的《黄庭坚诗选》等专着。江西师大举行了黄山谷诗词讨论会,九江师专整理了历来全国黄庭坚研究概况,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情报资料研究所编辑的《江西地方文献索引》收录了1900年到1984年有关黄庭坚的全部论文、论着资料以及黄庭坚着作的目录。黄庭坚的家乡——江西修水县进一步整理了黄庭坚的遗物并在1985年11月黄庭坚诞生940周年、逝世880周年之际,举行全国黄庭坚学术讨论会。近年来,对黄庭坚的研究主要涉及到:1.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有的论者认为,黄庭坚是独树一帜的诗人,如果没有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那么宋诗形成古典诗歌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取得与唐诗相抗衡的地位,是难以想象的;有的论者则认为,黄庭坚是一个成败相参的诗人,江西诗派的其他作家则继承了他的缺点,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影响是坏的。2.黄庭坚的诗论是否属于形式主义?一种意见认为,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说是形式主义的。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把“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简单化,“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之说是黄庭坚力求避熟避俗所采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是借用精心选择的一些典故,以雄健的笔力把它贯穿起来,熔铸成整体,使诗作显得更精炼警策,当然有时写起诗来会“掉书袋”。3.黄庭坚的诗是否回避现实、明哲保身?一种意见认为,黄庭坚的“学杜不谈杜”的创作方法,是明哲保身,回避政治,漠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另一种意见认为,黄庭坚学杜甫并非形而上学,而且学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黄山谷的“诗者人之性情”应“有益于世”,特别是他写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4.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是否教人剽窃?有的人认为,“无一字无来处”、“脱胎换骨”等主张是明目张胆地教人摹拟古人,偷梁换柱,是不足取的,有的人认为,这是误解“脱胎换骨”说,“脱胎换骨”本身就包含着变的要素,就有推陈出新之意。当前江西古典文学工作者正在准备对黄庭坚的诗歌特点、诗歌理论、美学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黄庭坚的政治思想及儒佛对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