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31页(940字)

经济学是本省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50年代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苏联等国的经济建设经验和大众经济学。60年代前期的研究重点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问题。粉碎“四人帮”后,经济理论研究非常活跃,重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管理学、农村经济学、人口经济学、部门经济、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共发表专着和教科书62部、工具书6部、资料性书籍5部、论文和调研报告600篇左右。郭道扬的《中国会计史稿》(中国财经出版社,1982年)填补了我国会计史书的一项空白,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我国着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和美国、日本、的有关专家、学校都撰文推荐,给予很高评价。程抱全的《质量经济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为建立这门新学科做出了贡献,提出了“质量经济规律”“会计质量管理”、“质量价格”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这一成果受到国际理论界的重视,作者应邀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1984年世界质量学术会议,其论文被列为会议重点论文,获得与会者好评,收入《1984年世界质量学会论文集》(英文版)第2卷。李崇淮、樊民、肖国全1983年提出“以流通、交通为两翼,以工业为主体起飞,把武汉建设成为内地最大的经济中心”的战略设想,得到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采纳,也在理论界和广大实际工作部门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把武汉市建成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系,繁荣武汉经济做出了贡献。其他比较优秀的着作主要有:张人价的《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农业出版社,1983年)、密加凡主编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1983年)、武汉大学等单位编写的《世界经济》(共3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1年)、吴纪先等的《加拿大经济》(人民出版社,1980年)、朱剑农等的《经济建设方针讲话》(1983年);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主要有:李崇淮的《从交通和商业人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省地质局的《湖北省矿产资源现状和今后开发利用建议》、余杭、樊民的《招标是经济改革的一项突破》,张思平的《利用三峡水库超高容代替长江中游平原临时蓄洪的设想——对三峡工程方案的建议》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