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94页(2293字)

1.关于上限和下限,各有三种主要意见。 关于上限,60年代初的讨论中,大多数意见都主张中国史学史从中国史学起源写起。但是,从历史传说写起,还是从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写起,或从史学已经形成一门学问写起,就有了不同意见。至于下限写到什么时候,多数意见倾向于写到1949年建国以前。一种意见主张写到李大钊为止。还有认为应写到1958年。(郭澎:《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关于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2.关于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基本倾向于跟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 60年代,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战国或司迁以前为一个时期;战国或司马迁到唐前期,即以刘知几或杜佑为划期标志,为一个时期;中唐到明中叶为一个时期,即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划期标志;再到鸦片战争前夕为一个时期。持这种观点或接近这种分期意见的有白寿彝、贺昌群、陈千钧、曾庆鉴等人。(郭澎:《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关于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和《广东历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学术研究》1963年第1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汉朝建立以前是中国史学的萌芽期,汉代到宋朝建立以前是中国史学的创建期,宋元明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又一个新时代,或叫做充实期,清代(鸦片战争前夕)为另一个时期。持这一意见或接近这一分期观点的有刘节、齐思和等人。(《广东历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学术研究》1963年第1期)和《齐思和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作关于史学史的报告》,《文史哲》1962年第3期)80年代又有两种新的分期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以前是“中国史学的童年时期”;此后属于封建史学,两汉是其“建立时期”,魏晋北朝隋唐是其“发展时期的前段”,宋元是其“发展时期的后段”,明清是其“相对停滞时期”。(陈其泰:《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浅议》,《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以个人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和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仓修良:《谈谈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问题》。《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以上情况表明,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如何科学地建设这一门新的学科。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这种探索突然被中止了,关于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经过拨乱反正,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着空前增多。以论文为例,1980年约为100篇,1981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到1984年约达350篇。五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1949-1966年17年间论文数量的总和。同时出版了四部中国史学史着作,还出版了吴泽、杨翼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通过数以千计的论文和几部专着,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史学史经过前一阶段的探索,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表现为:1.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逐步提高和逐步系统。2.加强了综合研究。3·不断地填补空白领域,扩大研究范围。4.对着名史学家和史学名着的研究步步深入。5.对40年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进行评论,提出编写新型中国史学史的设想,并将有新的中国史学发展史问世。6·注意近代、当代史学的研究,尤其是注意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探索,这已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突出新气象。

【参考文献】:

一、专着: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二、论文: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人民日报》1964年2月29日。

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

汪伯岩:《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问题》,《文史哲》1963年第4期。

白寿彝:《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2、3、4期。

师宁:《有关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些问题》,《文史哲》1963年第6期。

谢保成:《对我国封建史学基本特点的初步认识》,《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2期。

萧黎:《建国以来〈史记〉研究情况述评》,《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5期。

张大可:《三十年来〈史记〉研究述评》,《人文杂志》1983年第6期。

宋衍申:《试探建国以来的〈资治通鉴〉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5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