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2页(1858字)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人多因被犬、狼、等有病食肉动物咬伤而感染,以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麻痹为主要症状。

【病原学】

狂犬病毒为核糖核酸型的弹状病毒,具有两种抗原,一为病毒膜壳上的糖蛋白抗原,可形成中和抗体;另一种为核蛋白抗原,可激发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但无保护作用。

【诊断】

1.流行病学 有被狂犬(或其他有病动物如猫、狼等)咬伤或抓伤史。潜伏期一般在2个月内,亦有长达数年。

2.临床表现

(1)初期 有头痛、不安、低热及已愈伤口出现痛痒或麻木等异样感觉;

(2)兴奋期 2~3天后出现恐水、恐风、恐光。水、风、光均可激怒反射性咽喉痉挛的发作,吞咽困难且逐渐加重,惊恐不安,暴躁异常,并可有全身痉挛及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出现幻听、幻视、冲撞跳叫直至衰惫;发作间歇期较安静,神志清晰,唾液分泌增多,高热。

(3)后期 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呈瘫痪状态,尤以肢体弛缓性瘫痪为多见,且出现心力衰竭、呼吸麻痹与瞳孔散大等严重征象。病程多不超过6d。

3.辅助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高。

(2)脑脊液 细胞数及蛋白质稍增多。

(3)病毒分离 患者的唾液、泪液、尿液、脑脊液、气管切开分泌物、角膜刮片、有神经末梢的皮肤、脑组织标本在乳地肾传代细胞中分离到病毒。

(4)免疫学检查 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脑组织印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可见病毒抗原。病程超过8d者可查获血清中和抗体,效价>1∶5000有诊断价值。

(5)动物接种 10%脑组织悬液作小鼠脑内接种,6~8d后发病,12~15d死亡,脑组织可作病原分离和抗原检测。存活1个月以上为阴性结果。

(6)病理学检查 脑组织印片或切片Seller法染色,可于胞浆内见病毒包涵体(内基小体-Negri小体)。

【治疗】

1.暴露后的预防性治疗

(1)局部伤口尽早(最好2h以内)妥善扩创,用20%皂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敞开,周围注射狂犬病抗血清。

(2)注射狂犬病疫苗 应用指征为:①被野犬咬伤;②被来历和下落不明的犬或动物咬伤;③被狂犬咬伤(咬人的犬不久即死亡,或后来证明是狂犬);④兽医工作者。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地鼠肾细胞疫苗,暴露前预防:接种3次,每次2ml,肌内注射,于0,7,21d进行,2~3年加强注射1次;暴露后预防:接种5次,每次2ml,肌内注射,于0,3,7,14d和30d进行;如严重咬伤,可接种10针,于当日至第6天,每日1次,随后于10,14,30,90d各注射1次。

(3)免疫球蛋白 以人体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HRIG)为佳,用量为20IU/kg,总量一半在伤口进行局部浸润注射,剩余剂量作臀部肌内注射。

2.发病后的治疗 患者应放置在安静的单人房间,避免一切刺激,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如吸氧、止痉、维持呼吸功能和心功能,预防及治疗肺部并发症。

临床曾应用多种新药如α-干扰素、阿糖腺苷、转移因子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球蛋白治疗。如均告失败,其病死率高达10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