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332页(2215字)

【释义】: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指在睡眠状态下,周期性出现口鼻气流停止达10s以上;如呼吸气流或胸腹部呼吸运动幅度较前下降50%以上,并伴有基础血氧饱和度下降4%以上,称为呼吸变浅。在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或)呼吸变浅超过30次,即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呼吸变浅次数)超过5次以上,则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般人正常时也可在睡眠快速眼动相出现呼吸暂停,但少于10次。

临床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影响较大的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约占SAS的90%。其患病率约为1%~3%(有的报道为2%~9%)。男、女患病率比为10∶1。

【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夜间打鼾,并出现呼吸憋气现象,持续时间不一,打鼾声症状常出现多年。此后逐渐出现其他症状;白天嗜睡,有时甚至在谈话或驾车中,严重程度与氧饱和度下降程度有关。

晨起头痛、恶心、口干是常见症状,可出现异常肢体运动,有时类似扑翼样震颤、夜游。精神症状包括性欲减退、抑郁、智力减退等。病程早期,缺氧仅发生在睡眠期,血气、肺功能、心电图均正常。病情严重后,患者持续低氧,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右心增大,出现肺心病。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系统性高血压,也可见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心率紊乱,可见夜间猝死。

部分患者有鼻部疾病,扁桃体肿大,咽壁肥厚,肢端肥大症,巨舌,小颌畸型等。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体征,可疑及OSAS,但明确诊断需经夜间睡眠测试,连续动态观察。

【治疗】:

并非所有患者均需治疗,重点是中、重度患者。治疗目的是改善睡眠结构的解体和低氧血症。

首先检查有无解剖结构异常和其他疾病,如能纠正则可解决呼吸障碍。

1.控制体重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45%的习惯性鼾症者超重,与高血压和心脏循环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是致病因素。肥胖可造成咽部脂肪堆积,引起上气道狭窄。小儿上呼吸道本身相对狭窄,淋巴组织腺体发达,颈部较短,肥胖后更易造成上气道狭窄。

肥胖者,平卧时FRC下降,对呼吸系统负荷加大时需增加呼吸肌肉活动能的反应降低,再加上上气道狭窄,因而易于呼吸暂停。减轻体重有益于改善症状,但两者关系并不直接。

2.治疗鼻部疾病 过敏性鼻炎或感冒,会形成鼻黏膜肿胀,加重呼吸不畅,上气道阻力增大,使上气道负压增大,加重气道动态受阻,引起口咽部软组织塌陷。可使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3.避免服用镇静、安眠药物及饮酒 这些能造成中枢神经抑制,提高产生呼吸节律的CO2阈值。

4.保持适宜睡眠体位 以右侧卧位为好。

5.药物治疗 目前有些药物应用于临床,以刺激上气道和胸壁肌肉活动,防止阻塞性暂停或增加中枢驱动,减少中枢性暂停,但效果尚不确定。

呼吸兴奋剂对中枢暂停有效;黄体酮类药物用于改善白天嗜睡,对肥胖伴红细胞增多的通气不足综合征有效;抗抑郁药能抑制REM睡眠,由于此阶段暂停出现频繁,故临床也有应用。

目前对药物治疗效果较难判断,今后对其神经生理进一步了解后,将有新的药物出现。

6.重度患者的治疗 针对解剖因素及生理改变进行:

(1)气管切开造瘘术 仅用于严重阻塞、呼吸暂停每小时>60次、有严重心脏并发症者。但肥胖、短颈、下颌畸形手术有难度,常见伤口感染和肉芽组织形成。

(2)腭咽成形术 手术纠正上气道病理性狭窄,如扁桃体肿大、鼻息肉、巨舌、下颌畸形、软腭过长,可用悬壅垂腭咽成形术,成功率约在60%,症状有改善,但对呼吸紊乱指数的改善缺少客观依据,有些术后暂停指数增加,鼾症减轻,称安静阻塞。术后并发症为讲话和吞咽困难,食物反流。

7.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呼吸(nCPAP) 是目前治疗OSAS的主要方法。其原理是:给予气道持续气流,提供一个正压,形成气夹式作用,防止气道塌陷。正压水平决定效果。最佳压力因人而异,通常0.3~0.6kPa(3~6cmH2O)低水平压力可使暂停消失,但上气道阻塞仍存在;在0.5~1.5kPa(5~15cmH2O)高水平压力下可恢复正常呼吸。一般认为整个呼吸周期均该有正压。

有人可间隔应用(隔2、3天),停用后数天症状会再现,且为逐渐加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