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413页(2208字)

【释义】: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大分支和肺动脉的非特异性炎症,使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阻塞,少数可形成动脉瘤。根据病变部位将本病分为四型,即Ⅰ型: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病变;Ⅱ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病变;Ⅲ型:胸和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Ⅳ型:肺动脉病变。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早期主要为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低热、心悸、乏力、关节和病变动脉疼痛、体重减轻。

2)后期主要为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的缺血症状。

a.锁骨下动脉病变时,可发生“锁骨下动脉窃血症”,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视觉障碍,甚至晕厥。

b.患侧上肢缺血引起肢体无力、沉重感、疼痛和冷感。

c.下肢缺血时,产生下肢麻木、疼痛、发凉、疲劳及间歇性跛行。

d.肺动脉病变时,可有心悸、气急、右心衰竭。

e.肾动脉受累时,出现肾性高血压(参阅有关部分)。

f.颈动脉受累时,可有视觉障碍和脑缺血症状,如暂时意识丧失、晕厥、偏瘫等。

(2)体征

1)压痛 早期时,病变的动脉节段有压痛。

2)脉搏异常 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的局限性狭窄,临床类似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上肢血压较下肢血压明显增高,且下肢血管搏动减弱。主动脉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时,有典型的“无脉症”表现。腹主动脉及两侧髂总动脉病变时,下肢脉搏减弱或消失。

3)血管杂音 根据不同受累血管,在下列部位闻及血管杂音:①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狭窄:胸骨旁、腋部或肩胛骨区;②患侧锁骨下动脉移行部位;③腹主动脉病变:腹部和背部;④肺动脉病变:肺动脉瓣区。

2.辅助检查

(1)疾病早期时,可有轻度贫血和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速,蛋白电泳γ和α2球蛋白增高。

(2)X线检查

1)胸片 后期时可示病变部位钙化现象。

2)血管造影检查 可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类型。特征性表现:①管腔呈粗细不均匀、边缘光滑的向心性狭窄或阻塞;②多发性病变,具有一定的好发部位,侵犯腹主动脉或降主动脉的病变多较广泛;③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扩张或动脉瘤,多伴有主动脉本身或其主要分支的狭窄或阻塞。

(3)眼底检查

1)主动脉弓病变时,主要表现为视乳头苍白、视网膜动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相互吻合、末梢血管闭塞、视网膜玻璃体出血及结缔组织增生,并发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虹膜畏缩、瞳孔散大、视网膜脱离。眼压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压减低。

2)降主动脉和肾动脉病变时,主要为常见的高血压眼底表现,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狭窄或痉挛以及恶性高血压的眼底表现。

(4)多普勒超声、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1.药物治疗

(1)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在疾病活动期全身症状明显时,可用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治疗,一般泼尼松30~60mg或硫唑嘌呤50~100mg,分次口服,至体温、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正常后减量,渐停服。

(2)抗菌药物 如有结核或链球菌感染,则应用抗结核药物或青霉素治疗。

(3)扩张血管和改善循环

1)低分子右旋糖酐 每次500ml,静滴,每日1次,10~14d为一疗程。

2)抗凝治疗 防止血栓形成或蔓延,改善暂时性缺血症状(参阅有关部分)。

2.中医治疗 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中药和针灸治疗可改善症状。

3.介入治疗 对肾动脉、颈动脉等血管的病变可行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

4.外科手术 主要针对后期并发症,解除阻塞或重建血流,以矫正或改善血运。同时,也可按病情采用动脉内膜剥离术、局部缩窄血管或囊状动脉瘤切除、血管旁路移植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