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492页(2508字)

【释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我国发病率高,流行较严重。病原体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传染源为类,通过带毒鼠的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孕妇可由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诊断】:

1.流行病学 黑线姬鼠是农村的主要传染源,其所致HFRS流行强度小,扩散传播较慢,高峰季节为秋冬季,受累患者系汉坦病毒感染;褐家鼠是城市主要传染源,其所致HFRS流行强度大,扩散传播快,高峰季节是春夏季,病原体为汉城病毒。

2.临床表现 HFRS潜伏期8~39d,典型病程经历5期:

(1)发热期 起病急骤,寒颤、高热,头痛、眼眶痛、腰痛,颜面、颈胸部潮红,球结膜、眼眶区充血似酒醉貌,皮肤黏膜出血点。蛋白尿出现早,伴镜下血尿及管型,SCr多在正常范围。本期持续5~6d。

(2)低血压期和少尿期 轻者血压略有波动,重者血压骤降,继之出现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征,致心衰、肺水肿等。此期尿液呈深褐色或红色,有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尿液酸化及浓缩稀释功能减退。

(3)多尿期 病程第10~12病日,尿量逐渐增多并超过3000ml/d,个别患者超过10000ml/d。多尿期5~7d后,血BUN,SCr开始下降,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若未及时处理,可发展至休克及再次肾衰。

(4)恢复期 病程第4周左右,肾功能恢复,尿量接近正常,夜尿消失,此期持续时间不等,数周至数月,重者1年后仍有肾小管功能异常。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可减少。

(2)尿常规 有轻重不等之蛋白尿、红细胞尿和管型,SCr可在短期内进行性升高,尿RBP、NAG及α1-MG增高。

(3)特异性血清学检测 可确诊,包括血清抗体和病毒抗原的检测。多用ELISA法和免疫荧光法查IgM抗体,其在病程早期(2~3d)即呈阳性,1周左右达高峰,该抗体滴度可持续性升高,有回顾性诊断价值;近用PCR法直接测病毒抗原,敏感性大大提高。

(4)病理 肾脏累及,以小管间质及小血管最为显着,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间质水肿,灶性炎细胞浸润,后期间质纤维化;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脱落,小管腔内为蛋白、脱落细胞碎屑及管型堵塞,严重者广泛肾小管坏死;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壁水肿,内皮细胞坏死,纤维素样变性;肾小球病变相对较轻,球囊腔内可有大量红细胞、蛋白质,囊壁增厚,免疫荧光见IgG,IgM,C3等呈颗粒样弥漫沉积。

【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积极清除病毒,减轻病毒所致免疫病理损伤,合理运用液体疗法,防止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出血,使患者尽早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

1.早期抗病毒治疗

(1)病程早期(第4天前)使用病毒唑1000mg/d,静滴,连续3~5d,但对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差;

(2)肌注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患者的高滴度免疫血清10ml。

2.出血的治疗 根据不同情况输注新鲜血小板、鲜血、精蛋白等,DIC及时运用肝素治疗。

3.液体疗法 发热期及低血压期,血液晶体及胶体渗透压均降低,应补充平衡盐溶液,适当加以低分子右旋糖苷,每日总液量2000~2500ml;少尿期应严格控制入水量,入液量为前一天出量(包括显性和不显性失水)+400ml,慎用高渗溶液,减少晶体液应用;多尿移行阶段不需增加补液,尿量3000ml/d后,补液量约为出量的1/2或2/3。

4.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1)减少促发和加重ARF的诱因,如休克时间过长、使用肾毒性药物、DIC等。

(2)防治急性肾衰

1)钙离子拮抗剂 氨氯地平(络活喜)5mg,每日口服或波依定5mg,每日口服。

2)ACEI类药 贝那普利(洛丁新)10mg,每日口服或蒙诺10mg,每日口服。

3)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 Dopamine每分钟1~3μg/kg,静滴,山莨菪碱(654-2)20~40mg,静滴,或酚妥拉明20mg,静滴。

4)供给足够热量 每日补充葡萄糖200g左右,防止高血钾,纠正酸中毒。

5)利尿 24h尿量小于400ml时,给呋塞米(速尿)100~200mg,每8~12小时1次。

6)透析疗法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指征:①血SCr>500μmmol/L,少尿或无尿;②血钾>6.5mmol/L,药效不佳者;③严重的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药物不能控制者。血透中须防止出血,必要时减少肝素或采用体外肝素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