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基膜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12页(1897字)

【释义】:

薄基膜病(TBMD)由McCoonville首先发现报道,因肾小球基膜超微结构呈弥漫性变薄而得名,此病又称“良性家族性血尿”,然而由于许多薄基膜患者(约60%)无家族史,故目前大多肾脏病学者主张采用前一命名。

【诊断】:

1.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比例约为1∶2~3。

(2)几乎所有患者有血尿,多数呈持续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肉眼血尿。

(3)蛋白尿多为轻度,见于45%~60%成人患者,儿童和青少年少见,极少数患者可仅表现轻度蛋白尿。

(4)血压大多正常,<20%成人患者可有轻度高血压。

(5)肾功能长期维持在正常范围,少数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

(6)通常无眼、耳异常。

2.遗传方式 约40%患者有家族史,TBMD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基因COL4A3和COL4A4即编码Ⅳ型胶原α3,α4链有关,已在TBMD家系中发现COL4A4基因突变。

3.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主要为血尿,轻度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基本正常,血补体、抗“O”等生化检查亦无异常。

(2)肾脏病理

1)光镜 正常或肾小球系膜主要是系膜基质轻至中度增多,部分肾小球动脉有透明样变或内膜有斑片样增厚,极个别患者有单个新月体形成或出现类似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的,呈局灶、节段分布的双轨改变。一般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小管间质可完全正常,也可呈轻度小灶性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无炎细胞浸润和泡沫细胞存在。

2)免疫荧光 多为阴性,偶可见IgM和(或)C3在系膜区或毛细血管壁局灶节段性沉积。

3)电镜 对本病诊断至关重要。弥漫性肾小球基膜(GBM)变薄为本病最为重要亦可能是惟一的病理特征。正常人男性GBM厚度约为375±75nm,女性为325±40nm,而TBMD患者GBM厚度在240±40nm,最薄仅为110nm,约为正常人1/3~2/3。根据GBM变薄的程度将其分为轻和中重度变薄两种类型。轻度变薄者约占35%,GBM厚度为268±28nm,中重度变薄者GBM厚度为214±39nm,GBM呈严重弥漫变薄,毛细血管襻常出现不规则扩张或有时塌陷。GBM、系膜区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融合罕见。

(3)其他检查 电测听、眼科检查均无异常,尿路无畸形,Ⅳ型胶原各链免疫荧光检测正常。

4.鉴别诊断

(1)Alport综合征(AS) 典型AS不难与TBMD鉴别,其肾功能常呈进行性进展,同时合并眼、听力改变,电镜下GBM呈弥漫不规则增厚、变薄,分层,甚至断裂,但部分病例,尤其儿童和女性,可无眼耳病变,GBM也呈弥漫性变薄,此时鉴别存在一定困难,运用抗Ⅳ型胶原不同α链单抗检测这些链在GBM和表皮基膜上沉积情况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2)IgA肾病 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者,临床难以鉴别,但根据肾脏病理,IgA肾病免疫荧光可见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电镜下大块电子致密物沉积,不难与TBMD鉴别。最近有报道IgA肾病合并TBMD家系。

(3)其他 与外科性血尿、泌尿系感染、一些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原发和继发肾小球疾病相鉴别,依据上述疾病各自的特点可加以区别。

【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虽然大部分呈良性进展,但仍有极少数患者可进入肾功能衰竭,故要注意监测肾功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控制高血压,避免肾毒性药物,对疾病是有益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