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妇产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74页(2570字)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寒冷损害综合征,是由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因素所致的皮肤及皮下脂肪硬化、水肿,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或受到损害的一组临床征候群。严重者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肺出血。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多见于1周内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常有保暖不当、喂养不当及窒息史。

(1)体温不升 为本症主要表现。体温常在35℃以下,严重者可低于30℃。全身冷、反应差。

(2)硬肿 凡有皮下脂肪积聚的部位均可发生。受累部位的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样,伴水肿者按之有凹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早期皮肤呈红色,继之呈暗红色,重者呈苍灰色。硬肿为对称性,多发部位依次为下肢、臀、面颊、上肢,严重者波及全身。按硬肿面积占全身百分比分为轻、中、重三度,见表2.12.5。

表2.12.5 新生儿硬肿症临床分度

注硬肿范围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3)器官功能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可伴有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DIC、肺出血等。

2.辅助检查

(1)血象 白细胞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

(2)血气分析 血pH降低,PaO2降低。

(3)心电图 表现为低电压,窦缓,QT间期延长,ST-T波改变。

(4)有DIC时,血DIC指标阳性。

(5)心肌酶谱、血糖、电解质、肾功能及胸片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和估计程度。

3.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新生儿水肿、维生素E缺乏症及皮下坏疽等相鉴别。

【治疗】

1.复温

(1)轻、中度患儿 可将患儿置于26~28℃室温中,用预热的暖包、热水袋等逐渐复温,或用暖箱复温,箱温30℃起,以后每小时提高1℃,直到32~34℃,争取在6~12d内使体温恢复正常。

(2)重度患儿 立即将患儿置于高于其体温1~2℃的暖箱内,每小时提高箱温1℃,争取在12~24h内恢复正常体温。或用远红外辐射台(开放式暖箱)快速复温,床面温度从30℃开始,根据患儿体温恢复的具体情况逐渐提高床面温度(最高35℃)。每15分钟记录肛温、心率、呼吸1次。当恢复正常体温再将床面温度调至适中的环境温度。

2.能量和液体的补充 甚为重要。其有利于婴儿产生热能,促使疾病恢复。有吸吮能力者尽量给予母乳,不能经口喂养或重症者可予鼻饲、静脉营养。热量开始按每天209.2kJ/kg(50kcal/kg)给予,液量每日50ml/kg,并逐渐增至每日418.4~502.08kJ/kg(100~120kcal/kg)。重症伴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限制液量和输液速度。

3.控制感染 本病常伴感染,故宜予联合应用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头孢素等。忌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

4.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扩容先用2∶1液15~20ml/kg,在1h内静脉滴入。继用1/3张或1/4张液,低于生理需要量每日70~90ml/kg。纠酸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用时宜稀释。血管活性药物常选用多巴胺5~10μg/kg·min;酚妥拉明每次0.3~0.5mg/kg,每4小时1次,或山莨菪碱(654-2)每次0.5~1mg/kg,15~20min1次。

5.肝素 经实验室确定为DIC或高凝状态时,可采用肝素,首剂1mg/kg,6h后按0.5~1mg/kg给予。病情好转则改为8h1次,逐渐停用。在第二剂肝素应用后应予新鲜全血或血浆20~25ml,以补充凝血因子。

6.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少尿或无尿时可予速尿1~2mg/kg,并严格限制液量。亦可给氨茶碱2~3mg/kg;多巴胺5μg/kg·min。

7.控制肺出血 一经确诊即予气管插管,进行正压呼吸治疗(CPAP或IPPV),平均气道压1.05~1.25kPa(10.75~12.75cmH2O)。待病情好转后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或撤机。

8.维生素E 维生素E5mg,每日3次,口服,或肌注,每日1次。

9.中药 本病均伴有气滞血瘀,宜活血化瘀。常用参附汤加减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入10%葡萄糖10~20ml静滴,每日1次等。

10.其他 有人报道用清栓酶可使新生儿硬肿症的病程缩短,治愈率明显提高。该药是一种具有精氨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具有显着的抗凝作用,并有溶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法:清栓酶注射液0.01~0.012u/kg,加入10%葡萄糖液50ml内静滴,每日1次,连用3~5d,重症者用一周。注意用药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6×109/L者不宜使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