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古瓷引鉴

开片瓷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地质出版社《中国古瓷引鉴》第33页(2787字)

也应属青瓷类,之所以单分出来,是因为这类瓷器以自然开片为饰。在烧窑过程中,因胎、釉受热的膨胀系数不一样,在冷却过程中致使釉面开裂,这本来是烧瓷过程中的毛病,但这种缺陷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赏识,视为珍奇,皇家显贵亦如此,工匠们投其所好,掌握了釉面开裂的原理并加以摹仿,渐渐烧出并完善了独特的开片瓷。因此作为一个装饰品种,宋代创烧了开片瓷。当时烧造开片瓷有名的窑厂有汝窑、官窑、哥窑等。

1.汝窑

汝窑的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宝丰县宋时隶属汝州,故此得名。汝窑分两大系统,一部分专为宫廷烧造御制瓷;一部分供民需。为便于区分,后世陶瓷学者将民用瓷部分称之为临汝窑。御窑烧造时间极短。北京统治者最初使用定窑瓷器,但因定瓷口无釉(俗称“芒口”),不好用,才命汝窑烧御器进宫,北宋末年汝窑毁于战乱。由于烧造时间只有二十多年,成品很少,但质量极精,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如今,全世界范围内传世品不足百件,主要是碗、盘、洗、樽(彩版23)、出尊、瓶等,器型极为规整,没有大件。汝窑瓷胎呈香灰色,釉子为天青色,深浅不尽相同,温润似玉,只有个别的釉子光亮。釉面开有细密的纹片,开片似“蟹爪纹”。明代《格古要论》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全器施满釉,裹足支烧,“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是汝窑瓷器比较重要的特点。1986年、1989年宝丰县汝窑遗址、窖藏先后出土了六七十件汝窑瓷器,其工艺特征及造型特点均和传世品类似,从而证实了传世品的可靠性。

23.汝窑三足樽 北宋

2.官窑

北宋官窑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文献记载也很少,只有南宋人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提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里说的“宣政间”指宋徽宗政和到宣和(1111~1125年)15年时间内,“京师”是指当时的京城汴京(今开封)。由于宋朝至今几百年中黄河几次水灾改道,将宋代京城遗址深埋在六米以下的地方,北宋官窑遗址也就无从查找,以上是传统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北宋汴京官窑根本不存在,“京师自置窑烧造”的“京师”是指朝廷,朝廷“置窑”不一定在汴京,理由是汴京附近没有制瓷的原料和燃料,不具备设窑的条件,更没有成熟的民窑为基础。因此认为当时“京师自置”的窑应是汝窑。而公认为传世的北京官窑瓷器应是南宋“郊坛下”官窑生产的。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有待于今后考古发现做进一步证实。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官窑一大特点;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是另一大特点。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据南宋人叶置《坦斋笔衡》中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修内司窑址至今没有找到,郊坛下窑址在杭州市。从已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深灰、灰褐、灰黄等色。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两种。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层的像维夫饼干。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根据计算机判别瓷器产地,证明传世的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瓷器和南宋郊坛窑出土的瓷片应是同一产地,但目前未见郊坛窑出土此类瓷片的报道。

3.哥窑

因为没有窑址出土资料可以和传世哥窑瓷器相比较,所以迄今为止尚没有找到哥窑窑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所收藏的传世哥瓷的造型都极精细规整,主要是陈设瓷,多仿古铜器形制,如贯耳瓶、菊瓣盘、兽耳炉、弦纹瓶、长颈瓶(彩版24)、立耳三足炉、鼎式炉、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瓷胎子非常坚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黄色;釉色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施釉较薄,温润似玉,器表有一层不很亮的酥油光、并有较大的黑色及较小的黄色开片,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器既有支烧的,也有垫圈烧的。

24.哥窑长颈瓶 宋

哥窑窑址没有找到,宋代文献也不见记载。元《至正直记》中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的记载,而明《宣德鼎彝谱》中才有柴、汝、官、哥、钧、定等几大名窑的提法。成书于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考》记载了:宋时浙江泉县有烧窑的兄弟二人、哥哥章生一烧的开片瓷是哥窑,弟弟章生二烧的不开片的青瓷是弟窑,即龙泉窑的传说。因明、清文献中记载浙江龙泉窑的地方很多,因此认为哥窑在龙泉县。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龙泉的大窑遗址发现了很多和文献记载哥窑瓷特点类似的黑胎青瓷,认为大窑就是哥窑。但这些瓷片和公认的传世哥窑区别较大。比如:黑胎青瓷具有胎薄釉厚,以里胎为主;釉透明,有玻璃光泽,开片多有颜色;且器物口沿、底足釉薄,透出胎子的颜色,所以有“紫口铁足”的特点。而传世哥瓷胎厚釉薄,胎色种类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釉子不明亮,润如玉,有一层酥油光,紫口铁足现象很少。经化验测定,两者胎釉的化学组成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传世哥窑不是龙泉窑所生产的。到底传世哥窑是何处生产的一直是个迷。有的专家认为:“传世哥窑很可能是宋代以后景德镇所烧造的。”有的专家利用微量元素分析归类法得出的结论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就是长期以来所称的‘传世哥窑’”,认为文献记载的龙泉大窑应称为“龙泉哥窑”。龙泉哥窑是民窑;而修内司官窑所烧的成品是“传世哥窑”,是官窑,因而无论是器物种类、造型还是装饰方法,都和汝窑、郊坛官窑相类似。据考证,修内司官窑烧造时间应在南宋初到郊坛窑建立这一段时间或稍后几年内,即从建炎元年到绍兴十三年(1127~1143年),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因此,传世品不太多,前面提到的哥窑器型中的兽耳炉、官耳三足炉、葵口盘等在元末明初墓及元代沉船中都有发现,应是元代作品。

上一篇:窑变瓷 下一篇:中国古瓷引鉴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