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会的历史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商业出版社《新世纪工会办公室实务操作大全下卷》第1058页(6874字)

国际工会运动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伴随着工人阶级的诞生、壮大,经历了曲折而又复杂的历程,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工会组织在斗争中不断成熟、完善。

一、工人阶级的产生及早期工会运动

(一)工人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上英法两国相继爆发了的以推翻封建王朝为目的资产阶级革命,宣告资本主义制度在两国的确立,随后,英法两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从表面看,这只是由大机器替代手工作坊的一次生产技术革命,其实质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它创造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对于国际工会运动具有特殊意义。

(二)工人阶级的早期斗争和工会的产生

1.捣毁机器

在英国,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历史上把破坏机器运动称为“卢德运动”。到十九世纪初期,捣毁机器已成为全国性运动。法国在1815年至1830年间也曾爆发过类似运动。德国的图林根、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等地出现过捣毁机器风潮。

2.举行罢工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罢工形式开始广泛使用。这些罢工绝大多数终因斗争的无计划、无组织、目标不明确和内部不团结而导致失败。工人们希望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有组织地开展罢工,于是早期工会产生了。

3.组织工会

十八世纪末以来,工人中间一直有秘密的工会组织存在。在亚欧各国,工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反抗资本家而建立一些名为“互助会”、“进修会”、“疾病保险会”的组织,同时也出现首批工会组织。1824年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英国政府首先取消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此后工会组织纷纷建立发展起来。1829年在英国成立联合王国总工会,它团结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三地组织工会。工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对启发工人觉悟,加强工人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4.武装起义

十九世纪30至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更加成熟,走上了独立进行政治斗争的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两次起义,是欧洲工人阶级最早的群众性武装暴动;1836至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以伦敦工人协会为中心,改革了名为“人民宪章”的请愿书。提出要求得到包括普选权在内的六项具体要求。结果得到各地的响应,在全国成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1844年法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业中心,爆发了有3000多工人参加的武装起义,最终起义被血腥镇压了。这次斗争虽为自发性的,但最终目标却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私有制。

二、克思主义诞生——工会运动划时代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共产党宣言》发表

十九世纪40年代高涨的工人运动由于没有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找不到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和方法,不断地受到挫折,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更证明了创立共产主义理论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应运而生。

马克思在亲身参加革命实践和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1847年6月,由马克思促成建立的德国流亡者组织——“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决定接受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原有的口号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所替代。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1848年2月,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二)工会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在各国国内工会纷纷联合的形势下,1862年起在马克思的支持下,经过两年筹划之后,1864年9月28日第一国际成立。决定成立国际性工人组织,即第一国际。总部在伦敦,“蜂房报”为机关报,在欧洲所有国家首都设立分会,协会《共同章程》规定:加入协会的工人团体在结成永久联盟的同时,完整保留自己原有的组织和名称。第一国际成立12年期间,“国际”派出代表到工人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各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骨干,丰富了组织工作经验,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创建第一个仅存72天的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意义在于它是工人运动中的一次伟大创举,在国际工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

(四)工会运动迅猛发展

1.各国工人政党普遍建立

十九世纪70至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取得很大成就,革命性的工人政党相继出现,他们一般都积极参加选举,在议会中取得一定席位,领导各种工人组织和工会、合作社为工人谋取福利。其中有1879年成立的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联盟、1889年成立的英国独立工党、1885年成立的比利时工人党,和1888年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188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纪念攻陷巴士底监狱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告第二国际的诞生。

2.工会组织形式的发展

随着各国出现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从最初分散的行业工会向产业工会,再从产业工会到与产业工会相结合而组成全国性总工会,形成了有组织的工人群体。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熟练工人已失去原来在生产线上的主要地位。工人们的反对雇主的斗争也不如从前有效,惟一的方法是工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由行业工会向产业工会发展,在产业工会基础上把工人运动重新组织起来,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出现了强大的全国性工会、地方工会和全国性联合会。欧洲工人运动得到新的发展。

3.工人罢工风起云涌

(1)芝加哥工人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爆发的大罢工震动了美国和世界,这场斗争为美国工人赢得8小时工作日的权利创造了条件。英法等国工人也发起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斗争。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代表大会上决定把每年的五月一日这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2)芝加哥女工罢工。1909年美国芝加哥女工和其他地区纺织业、服装业女工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获得选举权。这些要求得到美国和世界各国工人的响应,1910年8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决定每年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3)其他罢工。1902年美国煤矿工人大罢工,有15万人参加。1906年英国工人由于政府向“面包和砂糖”征税引发罢工;1908年30万棉织工人罢工;1909年造船工人罢工。

(五)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861年俄国实行改革,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十九世纪80年代,俄国工人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举行暴动、罢工,成立自己的组织。1883年成立的“劳动解放社”和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小组,它们传播社会主义理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派)领导了1905年俄国革命,斗争虽然失败,但动摇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基础,是一次革命的总演习。1912年布拉格会议上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党。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六)二战结束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国家在苏联影响下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其中有: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美洲的古巴等国,这些国家在苏联的带领下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在国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会地位得到法律与政党的保护。

1945年10月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将世界上90%的工人联合在一起,标志着世界工会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统一。

然而这一美好局面因美国冷战政策而受到制约,1949年1月,世界工联领导机构因在对待马歇尔计划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导致分裂,美国产联、英国职工大会、荷兰工联等20多个工会退出,同年12月这些工会与美国劳联组合成立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国际自由工联),这样世界工会运动由基本上的统一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

三、二战结束后的当代工会运动

从1949年开始,世界工联分裂,国际自由工联成立与原有国际天主教工会成三足鼎立之势,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关系缓和,冷战结束,国际工会组织和各国工会运动有了更为长足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工会在探索中前进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工会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是国家的主人,有90%以上工人参加工会组织。工会在国家生活中充分参与政权机构的活动,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承担着社会保障的部分管理职能,包括对职工教育、培训等作用。因此,工会也成为工人参与企业和国家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盛行的苏联僵化模式给工会工作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如高度集中的权力机构,造成工会组织与广大职工的脱离,甚至在局部地区忽视它的基本职能——维护和代表职工的经济权利和民主权利。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苏联的改革未能找准苏联模式弊端的根本原因,引起东欧各国工会运动巨大的动荡,波匈各国在寻找各自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时,工会也要突出其本国特色,引人注目的即是“波匈事件”,它表明各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为匈牙利的工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迪。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东欧等国发生剧变,他们的工会也发生演变。如1980年波兰的“团结工会”事件,逐渐游离于政府之外,成为独立于一切政党和政权的建设性反对派。以此希望克服传统“官办工会”形象,提出工会应该自主地开展工作,政府与工会关系应是平等关系。由于工会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原有的统一工会运动走向分裂,许多国家工会放弃多年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松散的联合式协议会制。

当前东欧原有社会主义国家工会正在探索新的工会运动的途径,保护工人权益,希望通过采取参与立法和“三方机制”(政府、雇主和工会)的对话和合作等形式代表和维护工人的权益。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会运动

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组织一直在为争取工会权益而斗争,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工会运动蓬勃高涨,许多国家工会都争取到在法律上保护组织权和平等协商权。意大利宪法规定:劳动者有权通过自己的政党和工会参与管理国家。日本通过劳工立法,宣布工会活动自由。北欧和英国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工人生活得到改善。为了争取到这些权利,在美国、西德、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数百万人参加罢工运动。1969年秋天,意大利工人两次罢工人数达1800万~2000万人,法国的1968年“五月风暴”达1000万人。

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两次严重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两大难题,新的历史条件使得工会运动在斗争方式、内容要求上发生重大变化,工会处于守势,工人阶级队伍的内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力量——第二产业工人相对减少,第三产业工人比重上升,工会组织率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运动出现了劳工问题有增无减、工会处境困难的局面,于是工会组织自身进行了调整:①继续扩大维护的范围,确保工人的权益。②为扩大会员基础,增强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尽可能把各阶层和各类劳动者都组织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个别工会提出“市民工会”和“社会工会”的口号,以扩大工会的社会基础。③加强各派工会乃至区域工会的合作。例如:欧洲工会提出加速工会“欧洲化”的口号,主张为适应欧洲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需要,加快全欧洲工会的合作,包括实行欧洲工联与欧盟机构的对话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工会推出“战略工联主义”口号,它能否使西方工人和工会抵御冲击,还有待观察。

(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工会运动

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并不发达,一直处于分散状态。战后随着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胜利,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各国工会组织才得以发展。

20世纪50年代,民族民主运动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空前高涨。它最大的特点是:许多工会组织直接参加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

进入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工会组织积极参与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争取工人权益的斗争。亚洲的新加坡工会为配合政府实现国家工业化计划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在工人中展开积极的活动。美洲区域的工会组织和拉美工人工会团体常设代表大会都提出:工会要组织工人搞好生产,提出废除外债等主张。70年代前半叶,亚非国家每年都要发生800次罢工,而拉美地区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有2000万人参加罢工。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政治的多元化和经济的自由化趋势严重,它给工会运动带来诸多影响:政治多元化带来工会组织的分裂;经济自由化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工会的组织基础,会员人数减少,工会社会地位下降,工会或多或少地疏离了政府和政党,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

应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会在困难的形势面前,正在积极调整自己的对策,力争更好地维护职工利益,并在社会生活的宏观领域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综观过去的两百年,我们可以预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会组织面临的挑战会更加复杂、肩负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工会运动的发展需要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共同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