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状芽孢杆菌肌坏死(气性坏疽)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181页(2736字)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肌肉组织广泛坏死。属中医“烂疔”范围。

〔病因病理〕

梭状芽孢杆菌为G+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其次为产芽孢杆菌和溶组织杆菌。当人体抵抗力低下,且有深层肌肉损毁,细菌在伤口的肌肉层繁殖,使组织的糖类及蛋白质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和硫化氢,甚至引起毒血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皮肉破损,感染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所致。

〔诊断要点〕

1.多发于严重污染的深部伤口和广泛损伤的肌肉组织,潜伏期一般为1~4天。

2.初起患肢有沉重感和包扎过紧感,继而出现胀裂样剧痛。

3.患处肿胀明显,皮色光亮,蔓延成片,色暗红如丹毒,进而变为紫黑色,并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4.伤口周围可闻及捻发音,挤压伤口有气体溢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渗出。

5.伴高热、烦渴、脉快等全身症状。

6.化验伤口分泌物有G+杆菌。

7.X线示肌群间积气影。

8.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显着降低。

〔鉴别诊断〕

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组织炎:发病较缓慢,气肿及捻发音明显,但气肿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及皮肤改变均较轻,伤口渗出液涂片可拉出链球菌。

〔辨证分型要点〕

湿热蕴毒:患肢高度肿胀,疼痛如裂,皮色光亮,逐渐转为暗红,甚至紫黑。上布水泡,渗液恶臭稀薄,夹有气泡,高热、烦躁,甚至谵妄,舌红、苔黄腻或舌绛红少苔,脉洪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黄连15g 黄芩15g 栀子15g 生地30g 玄参30g 连翘25g 赤芍15g 丹皮15g 甘草10g

〔加减〕高热,加石膏30g,知母15g;神昏,加安宫黄丸;谵妄,加犀角0.9g,研磨冲服;便干,加大黄10g。

(二)内服中成药

1.犀黄丸,3g/次,2次/日;

2.玉枢丹,1.5g/次,2次/日。

(三)外治疗法

1.初起:消肿祛腐。外用玉露膏掺蟾酥合剂。

2.中期:祛腐提脓。外用玉露膏掺5%~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七三丹。

3.后期:生肌敛疮。外用一效散,生肌散。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病人绝对卧床,患肢制动。

2.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输红细胞;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3.对应处理。

(二)抗病原治疗

1.青霉素1000万单位/日,配甲硝唑500ml静点。

2.必要时可予头孢菌素静点。

(三)高压氧疗法

1.原理:高压氧不仅能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繁殖,并可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从而改善局部循环和代谢。

2.方案

(1)一旦确诊,即开始治疗。第一日3次,第二和第三日各2次,每次2小时,间隔6~8小时。

(2)每次氧疗后,将显然已坏死的组织清除,但不作广泛清创。

3.效果:最初48小时内完成5次高压氧治疗配合清创的病人几乎均能存活。

(四)手术治疗

1.麻醉: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2.原则:

(1)广泛多处的纵深切开,至健康组织;

(2)切除无活力的肌肉组织;

(3)使用大量氧化剂反复冲洗,湿敷;

(4)切开时不用止血带,不缝合伤口;

(5)如病情不能控制,可考虑高位截肢,残端开放。

〔调护与预防〕

1.凡开放性伤口,均应进行彻底清创,若污染严重,清创的伤口不作缝合。

2.病人宜隔离,用过的衣物、敷料及器械应单独收集,进行焚烧或高压灭菌。

上一篇:狂犬病 下一篇:坏死性筋膜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