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338页(6617字)

由于胃支持韧带的松弛,或因胃壁本身驰缓,当站立位时,胃的下缘降致髂嵴连线以下5cm或更下的位置,同时伴有胃排空缓慢的情况者,称为胃下垂。属祖国医学“胃缓”、“中气下陷”等范畴。

〔病因病理〕

胃下垂是因胃的支持韧带松弛所致,但何种原因导致韧带松弛,目前还不明确。一般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的胃下垂是内脏全部下垂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腹内脏器支持韧带松弛所致。后天性的胃下垂可能是因严重消瘦,或腹肌张力消失,致使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胃各支持韧带松弛。其结果是胃不能固定在原有位置上,在直立时有下垂现象。

胃壁本身驰缓也是胃下垂的一个重要因素。胃的张力及蠕动均受植物神经调节,若胃壁的张力减弱,整个胃呈钩形,因胃的纵行肌和环行肌松弛,胃的低位部分异常扩大,有时可坠入盆腔中。

下垂的胃排空迟缓,甚至会出现明显潴留。食物的潴留,常会发生食物发酵和继发性胃炎变化。

胃下垂属中医“胃缓”、“中气下陷”范畴,或因肝郁犯脾,或因饮食不节,或因脾肾阳虚,致使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致。

〔诊断要点〕

1.常觉上腹部痞满闷胀,嗳气,厌食,恶心或呕吐。呕吐物量很大,常含有陈旧的食物残渣,并有酸腐味,常于餐后、久立及劳累后加重。部分病人表现与胃溃疡相似的症状。多见于身体消瘦的病人。

2.腹部体检常于晨起空腹时有振水音。

3.确切诊断有赖于X线检查。钡餐透视可见胃呈钩角形,其上端细长,两壁较靠拢而下端则显着膨大,下缘常见髂嵴连线以下数厘米处。胃内常有较多残余液体,排空时间显着延长。

4.有的病人可无自觉症状,而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鉴别诊断〕

1.幽门梗阻。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窦部肿瘤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阵发性加重,呕吐频繁,吐后腹胀减轻,胃蠕动亢进,上腹部可见胃型。有时上腹部可触及包块,X线检查胃的位置并不降低,可见有溃疡或肿瘤之表现。胃镜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2.急性胃扩张,多见于术后或暴饮暴食后,上腹胀满。呕吐量少,但次数较多,吐后腹胀不减。可迅速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碱中毒,甚至休克。X线腹平片可见扩大的胃泡和致密的积液影,服少量钡剂可见扩大的胃型。

〔辨证分型要点〕

1.脾虚气陷: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食后脘腹胀满或有下坠感,嗳气不舒,恶心呕吐,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肝胃不和:脘腹痞闷,胸胁胀满,时有疼痛,嗳气吞酸,善太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每于情志不畅时脘腹胀痛加重,舌暗,苔薄,脉弦。

3.胃肠停饮:胃脘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有振水音或肠间漉漉有声。大便稀薄,或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体胖大,苔白而润,脉弦滑。

4.胃阴不足:形体消瘦,口舌干燥,饥不欲食,食后脘腹胀闷不舒,嗳气频繁,恶心呕吐,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脾虚气陷证。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0g 党参15g 白术15g 当归15g 陈皮10g 柴胡10g 升麻10g 甘草10g

〔加减〕不思饮食、吐出完谷者,加内金15g,神曲10g,炒麦芽15g;脘腹痞满者,加枳壳10g,莱菔子10g;呕吐频作者,加半夏10g,竹茹10g;胃脘疼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0g。

2.肝胃不和。

〔治则〕舒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实10g 香附10g 白芍15g 党参15g 茯苓15g 山药15g 神曲10g 鸡内金10g

〔加减〕脘腹胀满者,加厚朴15g,莱菔子10g;呕吐吞酸者,加吴茱萸10g,黄连10g。

3.胃肠停饮。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降浊。

〔方药〕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

党参10g 茯苓15g 白术10g 陈皮15g 苍术15g 半夏10g 厚朴10g 当归15g 枳实10g 生姜10g 山药15g

〔加减〕

大便稀薄者,加黄芪20g;便秘者,加大黄10g;心悸目眩者,加桂枝10g,甘草10g。

4.胃阴不足。

〔治则〕滋阴养胃,强胃降逆。

〔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15g 麦冬20g 生地15g 玉竹15g 石斛15g 乌梅3个 当归15g 黄芪15g 陈皮10g 枳壳10g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10g,黄连10g;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g,桃仁15g;食欲不振者,加焦术10g,神曲10g,焦楂15g。

(二)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1丸,日3次,口服。

(三)针灸疗法

1.体针:取中脘、足三里、气海、关元,胃脘灼热配内庭,恶心泛酸配内关,腹胀配脾俞。宜补法捻转,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2.灸法: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百会、鸠尾、章门、梁门,每次选2~3穴,每穴5~10壮,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

(四)其他疗法

1.按摩疗法:

(1)患者俯卧,以背部两侧膀胱经施术为主。

部及腰背部做向心推、揉、按法,重点操作关元俞至膈俞一带。

②一指禅推背部病变反应点及膈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等。

③捏脊,反复操作10~20遍。

④插法:病人改坐姿,医者右手四指拼拢,掌心向后上,指尖由左肩胛骨内下缘,向斜上方向插入肩胛骨与肋骨之间约6~10cm。同时左手掌顶住患者左肩部,两手呈合拢之势,持续1~2分钟,以透热为度,或患者有胃上提之感,随后缓缓将右手收回,反复插入2~3次,然后再以同法左手插右肩胛内下缘。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2个月为一疗程。

(2)患者仰位,以腹部施术为主。

①摩腹:逆时针操作,约10分钟左右。

②托推法:用双手掌根及小鱼际侧,自下腹部(下垂胃体的下缘)向上托推至左上腹,同时嘱患者做深呼吸。

③拿腹直肌:改半卧位,使腹壁放松,双手将一侧腹直肌提起,由下向上反复提拿数次后,再提拿另一侧。

④一指禅推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百会、内关、足三里。

2.拔罐疗法:

(1)取穴:第一组: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第二组:筋缩、胃俞、中脘。用刺络拔罐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组/次,1次/日。

(2)选择口径15cm瓷缸,准备好略比火罐口径大的生面饼,令患者俯卧位,针刺双侧胃俞和脾俞穴,强刺激,得气后出针,尔后挤压出血,把备好的生面饼盖在穴位上,用投火法拔罐,留罐20分钟,局部有渗血,可用75%酒精消毒。5~7日拔1次,共5次。前3次用大罐,后2次用小罐。

3.埋线疗法:常用穴:第一组: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第二组:建里旁开4寸透神阙,阑尾穴透足三里。先取第一组植入肠线,20~30天后用第二组穴。两组穴可交替埋线。

4.耳穴贴压法:取膈、脾、胃、肝、肾、大肠、交感、神门、三焦、皮质下等。将粘有王不留行或莱菔子的胶布贴压在所选耳穴上,每次选3~5穴,可双侧同时贴压。贴压后用手轻轻压穴1~2分钟,3~5天换1次,5次为一疗程。

(五)单方验方

1.熟地15g,醋当归12g,醋白芍12g,川芎6g,红糖30g,3~9个,乌梅3个。

用法:水煎,2次对匀,温服,1日2次,1日1剂,连服13剂为一疗程。其中乌梅应挑选大的,肥的,第一剂应从3个开始,以后几剂依次递增,至第7剂时,乌梅用量应减至8个,以后依次递减至13剂为一疗程。

2.制钱子60g,枳实180g,白术36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约3g,早晚饭后各服1丸,温开水送服。

3.枳壳、白术、黄芪,按4∶3∶3重量比,共研成粉。每包15g,1次口服,1日3次。

4.白芍、沙参、蒲公英各15g,小麦30g,百合25g,生牡蛎20g,麦冬、佛手、炙甘草各10g,桂枝5g,大枣5枚,生姜4片,水煎服,每日1剂。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三磷酸腺苷20mg/次,肌注,2次/日。分别于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2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加兰他敏,25mg/次,肌注,日1次;或10mg/次,日3次口服。20~40天为一个疗程。

3.吗丁啉20~3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

(二)对症治疗

1.腹痛:颠茄合剂10ml/次口服;阿托品0.5mg/次肌肉注射,必要时用。

2.便秘:液体石蜡15~20ml/次口服;果导片0.1~0.2g,睡前服,双醋酚丁10mg,睡前服。

3.食欲不振、消瘦。D860,0.5g/次,口服,3次/日;普通胰岛素4~8单位,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苯丙酸诺,25mg/次,肌注,第1个月2次/周,连续3个月为一个疗程;多酶片,2片/次,日3次口服。

4.腹泻:次炭酸铋0.3~0.9g/次,口服,3次/日;鞣酸蛋白,0.25~0.5克/次,口服3次/日。

(三)手术治疗

以往采用胃固定术治疗胃下垂,但这种手术基本上是非生理性的,也很少能获得良好效果。故单纯胃下垂应以内科疗法为主,不宜采用手术疗法。

若胃下垂合并有慢性胃炎或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以考虑行胃部分切除术。

〔预防与调护〕

1.平素应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腹部肌肉的锻炼。

2.饱餐后不宜即刻做跑、跳等剧烈运动。

3.患病后应注意情志舒畅,少量多餐,选用富于营养、易消化食物,饭后宜短时间卧床休息。

〔现代研究〕

该病多因中气下陷所致,对此已成共识。以往治疗,多采用补中益气、升提举陷的补中益气汤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经研究证明,该方具有增强胃张力作用。以此为主,配合针灸、按摩、拔罐、气功等多法合用,是近来有关该病治疗报道的共同特点,并认为针灸、火罐、按摩等诸法,具有加强腹壁肌肉的收缩力增强腹壁的弹性,使腹腔保持一定的压力及兴奋平滑肌,强化腹压,增加胃肠蠕动,提高胃肌张力,使下垂的胃得到回升。可见,内外合治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流。

在具体应用中,重视机体本身的营养状态纠正胃之气血阴阳失和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最近,有人指出:长期的脾运不佳,使机体产生阴阳两虚,若一开始就以益气升阳药治疗是不起作用的,必须先滋阴兼调理胃气,使脾运机能得到正常恢复,运行五谷精微能顺达于肺与清气结合,化为气血,疏散全身以供营养。由于营养得到改善,体质就逐渐好转,此时再给益气升阳药治疗常能见效。更有人自拟建脾汤(党参、炒麦芽各12g,白术、茯苓各15g,紫河车6g,陈皮、甘草各9g,砂仁8g,山药20g,广木香、乌梅、炒鸡内金各10g)而弃升麻、柴胡不用,旨在调理脾之气机,使纳运有常,气血生化有源,营养全身器官而达到升阳举陷之目的。这些,无疑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有关该本治疗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最近有人报道在中医疗法的同时,应用胰岛素8单位、10%葡萄糖500ml、10%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连用3周,或ATP口服或静滴,或维生素C、多种维生素B2、多酶片等口服,均取得很好疗效。可以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