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甘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862页(76598字)

【中医理论】

芍药分赤芍、白芍,其药性各异,《注解伤寒论》言: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因此白芍、赤芍与甘草相配,作用也各不同。赤芍又名木芍药、红芍药。为毛芪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e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微寒。入肝经。善入血分而清热凉血,祛瘀,消肿止痛,有清肝明目的作用。故凡火热炽盛,迫血妄行的吐,衄血、尿血、崩漏,瘀血内阻的癥瘕积聚,腔腹刺痛,外伤及肝热、肝火胁痛等证,皆为常用要药。

白芍又名金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善入肝经血分,为肝家之要药。既能养血敛阴,治肝血不足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和营卫不和,营阴外越而致的自汗、盗汗;又能平抑肝阳,以治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头痛头晕等;还能柔肝止痛,用于肝气郁滞、胸胁疼痛,肝气犯胃、胃脘疼痛,肝脾不和、腹部挛急,疼痛,以及血虚,血不养筋引起的手足挛急、疼痛等证。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煎服,《伤寒论》称芍药甘草汤,《症因脉治》卷四名戊己汤,《嵩崖尊生》卷七又名芍药汤。用于肝脾失和,肝木乘脾,腹中拘急而痛;或筋脉失养,手足拘挛等证。芍药既能平肝缓急,解痉止痛,又有养血柔肝,敛阴益脾作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甘草之补脾缓急,则有平肝缓急,解痉止痛,配甘化阴之功效。《医方集解》谓:“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气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涩,能行营气;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又痛为木盛克土,白芍能泻肝,甘草能缓肝和脾也”。两药合用,和血止痛,以治疗腹中拘挛而痛和手足拘挛疼痛见长。偏寒者用白芍、炙甘草;偏热者用赤芍、生甘草。

白芍甘草汤是《医门八法》卷三方药,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组成相同,唯用药比例有异耳。盖彼方二药用量相等,重在酸甘化阴而止挛急;本方白芍一两(醋炒),甘草三钱,重用白芍,重在缓急止痛耳。用治阴虚血燥,肝气妄动,木克土之胃气痛。《普济方》卷一七七引《家藏经验方》的神效散,《朱氏集验方》卷二亦名神功散,白芍药、甘草各等分,水煎服治疗消渴。白芍味苦酸性凉,甘草味甘性平,二药相合,为酸甘化阴之常剂,且具清凉泻火之作用,故可用治消渴之病疾。药虽平易,却能取效如神,故名“神效散”。

《血证论》卷七“甲乙化土汤”用白芍五钱、甘草三钱煎服,以酸甘化阴以滋脾土,而治疗出血后,脾阴虚,脉数身热,咽痛声哑等症。按运气学说,甲年,已年为土运之年,故有“甲乙化土”之说,本方取以为名,乃言滋补脾阴,固后天之本,以助生化之源也。

赤芍药、甘草各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又名二圣散,《普济方》卷五十九有载。主治舌根肿,咽喉不利。热毒上攻,气血阻滞,故有舌根肿胀,咽喉不利之患。方中赤芍凉血祛瘀,通经消壅;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二药相合,热清瘀散,则舌根肿消而咽喉清利。《传信适用方》卷二的中岳汤以赤芍药六两,甘草半两(炙),半两水煎服。治湿气下注,血瘀不通的脚气肿满,湿瘀阻滞的痞满身痛。赤芍药活血祛瘀,利小便,去水气;甘草缓急止痛,与赤芍相伍,则能活血通脉,故二药相辅相成,可用于湿瘀阻滞之证。中岳者嵩山也,芍药之乡,此方以赤芍药为君,故名“中岳汤”。又因本方治疗脚弱,去杖行,故《朱氏集验方》卷一又名“去杖汤”。

【药学研究】

1.炮制对成分的影响

1.1 白芍不同炮制品组成的芍甘汤中的白芍成分的比较[1]

将甘草炮制成蜜炙甘草。白芍生片混匀,随机取样,制成白芍,清炒白芍,麸炒白芍,醋炒白芍及酒炒白芍,并分别计算各炮制品得率。再将各炮制品粉碎,取20~40目筛之间的粗粉,置同—硅胶干燥器中,达到水分平衡,用药典甲苯法测定各炮制品水分。结果见表12-53-1。

表12-53-1 白芍不同炮制品及蜜炙甘草的炮制品得率和水分含量(n=3)

样品液的制备:蜜炙甘草煎液制备:取蜜炙甘草100g,头煎加水9倍量,浸泡20min,煮沸30min;二煎加水6倍量,煮沸20min。煎液过滤,滤液浓缩制成含原药40%的煎液。生白芍煎液制备:取生白芍50g,按上法煎煮,制成含原药20%的煎液。生白芍芍甘汤的制备:取生白芍炙甘草各50g,按上法煎煮,制成含白芍和甘草各20%的煎液。白芍不同炮制品芍甘汤的制备:麸炒白芍、清炒白芍、醋炒白芍、酒炒白芍按各自炮制品得率及平衡水分含量,分别折算成与50g生白芍相当的量。精密称取,再加蜜炙甘草50g。煎法同上。滤液浓缩制成含自芍、甘草各20%的煎液。

芍药苷、苯甲酸的薄层层析:取不同炮制品组成的芍甘汤及甘草、白芍煎液各2.0ml,分别置干燥的蒸发皿内。40℃水浴蒸干,残渣加2.0ml无水乙醇溶解,密塞。取50μl点样于硅胶G板(110℃活化0.5h)上,以氯仿—甲醇—醋酸乙酯(4∶2∶0.5)为展开剂,氨蒸气饱和,碘蒸气显色,上行法展开15cm。并以芍药苷、苯甲酸标准品作平行对照。结果与芍药苷、苯甲酸相应位置均有斑点,Rf值分别为0.37、0.33;甘草在芍药苷、苯甲酸相应位置均无斑点。

丹皮酚的层析定性:取白芍不同炮制品制成的芍甘汤各2.0ml,40℃水浴蒸干,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10min,滤过。滤液残渣加2ml丙酮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标准品,加丙酮制成每m1含5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层析法点样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3∶1)为展开剂,喷以2%FeCl3乙醇液显色。结果各样品溶液在与对照品溶液相应位置(Rf=0.65)上均不显示斑点,证明各种芍甘汤中已不含丹皮酚。

芍药苷的含量测定:芍药苷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取芍药苷标准品5.00mg于25.0ml容量瓶中,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0.20、0.40、0.60、0.80、1.00、1.20、1.4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以无水乙醇作空白对照,用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30nm波长处测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一过原点的标准曲线,求得回归方程为Y=0.0912+0.0303X,相关系数r=0.9997。薄层条件:同定性分析,紫外分析灯254nm处观察荧光。芍药苷为对照品。样品分析:精密吸取不同炮制品组成的芍甘汤及生白芍煎液各50.0μl,点样于薄层板上,展开后刮取芍药苷斑点于10.0ml具塞试管中,加无水乙醇10.0ml,振荡10min,放置过夜。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用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30nm波长处测定,在芍药苷斑点相应的位置刮取等面积薄板作空白。计算芍药苷的百分含量,结果见表12-53-2。

表12-53-2 生白芍煎液及5种芍甘汤中芍药苷含量(x±s,n=3)

回收率测定:分别吸取不同量的芍药苷标准溶液,点样于薄层板上,按样品分析项下步骤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2-53-3。

表12-53-3 芍药苷的回收率

苯甲酸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条件:仪器为332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ULTBASPHERETM-ODS,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53nm,压力为3.5kg/cm2,外标法测定。

苯甲酸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苯甲酸标准品20.0mg于50,0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摇匀,分别精取1,0,2.0,3.0,4.0,5.0ml,用甲醇定容至25.0ml。各吸取25μl作色谱分析。以浓度为横坐标,以测得的峰面积为纵坐标作图,得一过原点的直线。求得回归方程为Y=0.335+0.2067X,相关系数r=0.9990。

样品分析:精取生白芍煎液及不同炮制品组成的芍甘汤2.0ml,40℃蒸干,加甲醇2.0ml溶解后,吸取50.0μl点样。按苯甲酸定性薄层条件展开。刮取苯甲酸斑点,加10.0ml甲醇溶解后,振荡,过夜。离心后,取上清液25.0μl作色谱分析。计算各种芍甘汤中苯甲酸的百分含量,结果见表12-53-4。

表12-53-4 生白芍煎液及5种芍甘汤中苯甲酸含量(x±s,n=3)

加样回收:取上述蒸干液0.50ml,加苯甲酸标准品(400μg/m1)0.5ml,混匀,浓缩至0.5ml,吸取50μl点样,以上同样品分析项下步骤,计算回收率,见表12-53-5。

表12-53-5 苯甲酸加样回收率(x±s)

实验结果证明,各种芍甘汤中丹皮酚损失殆尽。除生白芍芍甘汤外,白芍各种炮制品组成的芍甘汤中苯甲酸含量均显着低于生白芍煎液。

白芍不同炮制品组成的芍甘汤中,芍药苷的含量除酒炒白芍芍甘汤外,均比同等量的生白芍煎液显着增加。

1.2 炮制对芍药甘草汤中甘草次酸含量影响的研究[2]

将甘草炮制成蜜炙甘草;白芍生片混匀,随机取样,制成生白芍、清炒白芍、麸炒白芍、酒炒白芍及醋炒白芍。分别计算各炮制品得率,结果见表12-53-6。再将各炮制品粉碎,取20~40目粗粉,置同一硅胶干燥器中72h,达到水分平衡,用甲苯法测定各炮制品平衡水分。结果见表12-53-6。

表12-53-6 白芍不同炮制品及蜜炙甘草的炮制品得率和平衡水分含量(%)(n=2)

样品液的制备:蜜炙甘草煎液的制备:取蜜炙甘草100g,头煎加水9倍量,浸泡20min,煮沸30min,二煎加水6倍量,煮沸20min,煎液过滤。取滤液适量,分别浓缩成含原药10%的煎液(供成分测定用)和50%的煎液(供药理实验用)。生白芍芍甘汤的制备:取生白芍,蜜炙甘草各50g,混匀,煎法同上,滤液浓缩成含白芍、甘草各10%的煎液(供成分测定用)和各50%的煎液(供药理实验用)。白芍不同炮制品芍甘汤的制备:清炒白芍、麸炒白芍、酒炒白芍、醋炒白芍按各自炮制品得率及平衡水分含量,分别折算成与50g生白芍相当的量,精密称取。再加50g蜜炙甘草,混匀,煎法同上,滤液浓缩成含白芍、甘草各10%的煎液(供成分测定用)和50%的煎液(供药理实验用)。

薄层定性:样品制备:取各种芍甘汤及炙甘草煎液各20mI,分别加1mol盐酸50ml,蒸气浴上回流2h,冷却,移于分液漏斗中,用乙醚(6×30ml)提取,乙醚提取液加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水浴回收蒸干,残渣用氯仿-甲醇(1∶1)溶解,各稀释成10ml,供点样用。甘草次酸的层析定性:硅胶G-0.3%CMC-Na水(1∶3)铺板,110℃活化0.5h,以石油醚—苯—醋酸乙酯—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磷钼酸为显色剂,上行展开15cm,点样量为0.03ml,以甘草次酸标准品作平行对照,层析结果表明,炙甘草煎液及各种芍甘汤在甘草次酸的相应位置均有斑点,Rf值为0.24。

含量测定:甘草次酸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取甘草次酸标准品5.00mg于2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0.20、0.40、0.60、0.80、1.00、1.20、1.4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以甲醇作空白对照,用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215nm处测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一过原点的标准曲线,求得回归方程Y=0.0101+0.0150X,相关系数r=0.9974。

薄层条件:硅胶G-0.3%CMC-Na水(1∶3)铺板,110℃活化0.5h,以醋酸乙酯—乙醇—浓氨水(60∶13∶27)为展开剂,展开15cm,取出晾干,再用氯仿-甲醇(9:1)展开1次,紫外分析灯下观察荧光。甘草次酸为对照品。

样品分析:精密吸取经水解后的各种芍甘汤及炙甘草煎液各0.03ml,点样于薄层板上,展开后刮取甘草次酸斑点于10.0ml具塞试管中,精加甲醇10.0ml,振荡10min,放置过夜,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用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215nm处测定,在甘草次酸斑点相应位置刮取等面积薄板作空白。计算甘草次酸的含量,结果见表12-53-7。

表12-53-7 炙甘草煎液及5种芍甘汤中甘草次酸的含量(n==3)

表12-53-7说明,各芍甘汤中甘草次酸含量均不低于炙甘草煎液,且酒炒白芍、醋炒白芍芍甘汤中甘草次酸含量较炙甘草煎液显着增加,尤以醋炒白芍芍甘汤中甘草次酸含最高。

回收率测定,分别吸取不同量的甘草次酸标准品溶液,点样于薄层板上,按样品分析坝下步骤测定,计异回收率,结果见表12-53-8。

12-53-8 甘草次酸的回收率(%)(n=3)

1.3 炮制对芍药甘草汤中鞣质含量影响的研究

将甘草炮制成蜜炙甘草;白芍饮片混匀,随机取样,制成生白芍、清炒白芍、麸炒白芍、酒炒白芍、醋炒白芍。分别计算各炮制品得率。再将各炮制品粉碎,取20~40目粗粉,置同一硅胶干燥器中72h,达水分平衡。用甲苯法测定各炮制品的平衡水分,结果见表12-53-9。

表12-53-9 5种白芍炮制品及炙甘草的炮制品得率和平衡水分含量(%)(n=3)

按25ml加皮粉6g,每种芍甘汤均按25ml加皮粉12g。结果见表12-53-10。

表12-53-10 生白芍炙甘草分煎液与5种芍甘汤中鞣质含量

上表说明,芍甘汤中鞣质含量,混合煎煮液明显低于分煎液的合并值。5种芍甘汤中鞣质含量以酒炒白芍芍甘汤最高,生白芍芍甘汤最低,均有统计学意义。

2.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3]

将芍药甘草按1∶1配方,水煎酒沉后,将醇溶液部分回收乙醇,得残留物,再将残留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氯仿、醋酸乙酯分别萃取,回收溶剂后得氯仿提取物和醋酸乙酯提取物;另一部分残留物聚酰胺柱用水洗脱,浓缩至适当体积,用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得正丁醇提取物和残留的水溶部分。取氯仿提取物4.5g,经硅胶柱层析,氯仿、氯仿-甲醇梯度洗脱,收集各流分,薄层鉴别,相同流分合并,第3~5个流分得化合物Ⅰ,第11个流分得化合物Ⅱ。取醋酸乙酯提取物14.5g,经硅胶柱层析,氯仿、氯仿-甲醇梯度洗脱,薄层鉴别,相同流分合并,第20个流分得化合物Ⅲ,第24~25个流分得化合物Ⅳ,第38~41个流分得化合物Ⅴ,第81~84个流分得化合物Ⅵ,第90~95流分得化合物Ⅶ。取正丁醇提取物30g,经硅胶柱层析,氯仿、氯仿-甲醇梯度洗脱,薄层鉴别,相同流分合并,第1~4个流分得化合物Ⅷ,第18~19个流分得化合物Ⅸ,第20~32个流分得混合物,再经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氯仿、氯仿-甲醇梯度洗脱,从甲醇洗脱部分经冰醋酸重结晶得化合物Ⅺ。

鉴定:化合物Ⅰ:石油醚重结晶得无色片状结晶,溴酚蓝显黄色,mp121℃。EI-MSm/z(%):122(M+,83),105(100)。与对照品苯甲酸混溶点测定及薄层鉴别相一致。化合物Ⅲ:黄色针状结晶,mp196~198℃。EIMSm/z(%):268(M+,88),137(100)。与对照品异甘草苷元混溶点测定及薄层鉴别一致。化合物Ⅳ:白色针状结晶,mp196~200℃。EI-MSm/z(%):256(M+,100),与对照品甘草苷元混溶点和薄层鉴别相一致。化合物Ⅴ:黄色结晶,mp300℃分解,EI-MSm/z(%):430(M+,100)。与对照品4′,7-二羟基黄酮混溶点测定和薄层鉴别相一致。化合物Ⅵ:白色片状结晶,mp212℃。EI-MSm/z(%):430(M+,100),268(100)。经水解其苷元与芒柄花素经混溶点测定及薄层鉴别相一致,糖部分与葡萄糖相一致,确定为其柄花苷。化合物Ⅶ:白色针状结晶,mp207~208℃。EI-MSm/z(%):256(M+,100)。与对照品甘草苷混溶点测定及薄层鉴别相一致。化合物Ⅷ:白色针状结晶,三氯化铁反应呈阳性,溴酚蓝显黄色,mp254℃分解。EI-MSm/z(%):170(M+,100)。与对照品没食子酸混溶点测定及薄层鉴别相一致。化合物Ⅸ:白色无定形粉末,mp123~125℃。与对照品芍药苷混溶点测定及薄层鉴别相一致。化合物X:黄色结晶,mp141~143℃。EI-MSm/z(%):256(M+,73),137(100)。与对照品异甘草苷混溶点测定薄层鉴别相一致。化合物Ⅺ:白色结晶,mp214~216℃。EI-MSm/z(%):470(M+,20),44(100)。与对照品甘草酸混溶点测定及薄层鉴别相一致。

从芍药甘草汤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与单味芍药、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对每一种成分量的变化尚未进行研究,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3.水提法、水提醇沉法、半仿生提取法等四种提取方法对成分的影响[4]

供试液的制备:水提取法(WE法):取白芍、炙甘草等量,混合粉碎,称取20~40目之间的粗粉75g,煎煮2次(加水量分别为药材量的10倍,6倍;浸0.5h,分别煎煮1h,0.5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约300ml,加滑石粉3g,静置冷藏24h,离心(3000r/min,20min),上清液定容至250ml,平均分为2份,一份浓缩定容至100ml,即得1ml相当于原药材0.375g的提取液。精密取提取液10ml,置蒸发皿中,水浴蒸去水,加入硅藻土5g,搅匀,烘干,研匀,以95%乙醇120ml索氏回流提取10次(约2h),提取液水浴蒸干,以无水乙醇定容至5ml,即得1ml相当于原药材0.75g的WE法供试液。

水提取醇沉法(以下简称WAE法):取WE法项下另一份离心后的上清液125ml,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静置冷藏12h,抽滤,回收乙醇,定容至100ml,即得1ml相当于原药材0.375g的提取液。再按供试液制备方法,自“精密取提取液”起,依法制得WAE法供试液。

半仿生提取法(SBE法):按WE法项下方法,只改用pH2的水作第1煎液,pH8的水作第2煎液,依法制得SBE法供试液。

半仿生提取醇沉法(SBAE法):取SEB法项下另一份离心后的上清液,按WAE项方法,自“加入乙醇”起,依法制得SBAE法供试液。

对照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芍药苷标准品2mg,以无水乙醇定容至2ml,即得芍药苷对照液。精密称取甘草次酸标准品2mg,以甲醇定容至10ml,即得甘草次酸对照液。

芍药苷的含量测定:芍药苷标准曲线的制备:在0.5%CMC-Na-硅胶GF254薄层板上点标准品溶液4.0,8.0,12.0,16.0,20.0μl,用氯仿—甲醇—醋酸乙酯(16∶6∶2)展开15cm,测定芍药苷含量,求得回归方程y=421.76+2563.5x,r=0.9996。样品液中芍药苷测定:取供试液各8μl与芍药苷对照液12、20μl,分别点于同一块0.5%CMC-Na硅胶GF254板上,按芍药苷标准曲线的制备的条件展开,定位,扫描,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2-53-11。

表12-53-11 4种提取液中芍药苷的含量

与SBE法比较:* *P<0.01;与SBAE法比较:△△P<0.01;与WE法比较:▲▲P<0.01

甘草次酸的含量测定:甘草次酸标准曲线的制备:按文献方法测定甘草次酸含量,求得回归方程Y=2.1025×10-3+9.2031X,r=0.9993。样品液中甘草次酸测定:取前述供试液各10μl与甘草次酸对照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块0.5%CMC-Na硅胶GF254薄层板上,用醋酸乙酯—乙醇—浓氨水(12∶2.6∶5.4)展开15cm,取出,挥去溶剂,再以氯仿-乙醇(18∶2.5)展开15cm,取出,挥去溶剂,紫外灯下定位,刮取斑点,置离心管中,加甲醇5ml,超声提取5min,离心(2500r/min,10min),用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15nm处测吸收度,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2-53-12。

表12-53-12 4种提取液中甘草次酸的含量

与SBE法比较:* *P<0.01;与SBAE法比较:△△P<0.01;▲▲与WE法比较P<0.01

4.芍药甘草汤袋泡剂与汤剂的比较实验研究[5]

袋泡剂的制备:取处方量生白芍、生甘草与酒炙白芍、蜜炙甘草,分别干燥粉碎,过一号筛,于100℃烘10min,混匀,包装。每袋24g。汤剂的制备:取处方量生白芍、生甘草与酒炙白芍、蜜炙甘草,分别置不锈钢容器中,加入处方量8倍的冷水,浸泡30min后,煎2次。分别为30min和20min,合并2次煎出液,备用。汤剂与袋泡剂均用同一批饮片制备。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精密吸取生品和炮制品的袋泡剂与汤剂的4个样品溶液各250ml,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XA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2-53-13。醇溶性浸出物测定:精密吸取生品和炮制品的袋泡剂与汤4个样品溶液各250ml,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XA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2-53-13。

表12-53-13 芍药甘草汤生品与炮制品袋泡剂和汤剂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比较

芍药甘草汤生品和炮制品的汤剂与袋泡剂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及主药成分的定性、定量比较实验表明,袋泡剂的各项指标优于汤剂,炮制品优于生品。

袋泡剂溶出速率的测定:取相当处方量的袋泡剂样品(生、炮),入烧杯中,准确加入沸水,加盖,在85℃水浴保温,自加沸水起,分别在1min,2min,5min,10min,15min,20min和2h内各准确吸取10ml,每次补充10ml沸水,离心。取上清液5ml,至已恒重的蒸发皿中,烘干至恒重,计算溶出量。结果见表12-53-14。

表12-53-14 芍药甘草汤生品与炮制品袋泡剂溶出速率比较

溶出速率测定表明,袋泡剂前2min最快,2min内已达到溶出量的80%左右,5min内累积溶出量几乎达90%,20min几乎达100%,因此,袋泡剂的溶出速率较快。

芍药甘草汤中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芍药苷的薄层层析:取薄层板点样(10μl),样品与标准品点于同一硅胶G-CMC-Na板上,上行展开15cm。展开剂:氯仿-甲醇(5∶1),取出晾干,喷显色剂:茴香醛-甲醇-硫酸(0.5∶8∶1.5),90℃烘5min。样品与标准品在Rf(0.32)处均显青紫色斑点。说明样品中含芍药苷。甘草酸的薄层层析:取样品与标准品点于同一硅胶G-CMC-Na板,点样量10μl,上行展开,展开剂:正丁醇-醋酸—水(6∶1∶3,上层)晾干。在254nm紫外灯下观察,样品与标准品在Rf(0.46)处均显棕色斑点,说明均含甘草酸。甘草酸薄层扫描含量测定∶取样品与标准品在同一Rf(0.46)的棕色斑点处,置薄层扫描仪中,双波长锯齿扫描,s=260nm,λR=282nm,狭缝125mmx125mm,扫描速度:纸速为20mm/min,结果见表12-53-15。

表12-53-15 袋泡剂与汤剂(生品与炮制品)中甘草酸含量比较

芍药甘草汤袋泡剂与汤剂的镇痛作用比较:取小50只,雌雄皆可,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体重18~22g。观察小鼠扭体发生情况。结果见表12-53-16。

表12-53-16 芍药甘草汤生品和炮制品汤剂及袋泡剂镇痛实验比较

郑氏等[6]将本方制成芍甘颗粒,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芍药苷含量。ODS柱,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254nm检测,平均回收率为96.47%,RSD为0.64%。

【药理研究】

1.镇痛作用[2]

1.1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选18~22g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8组,分别为生理盐水,50%炙甘草煎液,100%各种芍甘汤组,0.2ml/10g,灌胃,元胡止痛片0.25片/10g(生理盐水调配),灌胃,给药后1h,分别腹腔注射1%醋酸0.1ml/10g,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20min内各动物的扭体次数,t检验法处理,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见表12-53-17。

表12-53-17 炙甘草煎液及5种芍甘汤抗小鼠醋酸扭体作用(n=10,x±s)

5种芍甘汤与元胡止痛片比较:P>0.05

另有醋酸扭体实验表明,芍药甘草汤的扭体抑制率为48%[7]

1.2 对热板法致痛实验的影响

将恒温水浴调至55±1℃,选出55℃热板上30s内舔足的18~22g雌性小鼠80只,随机分为8组,分别给生理盐水、50%炙甘草煎液、100%各种芍甘汤0.2ml/10g,灌胃,元胡止痛片0.25片/10g(生理盐水调配),灌胃。给药后1、2、3h,于55℃热板上测定动物产生疼痛时间(以舔后足为指标),t测验法处理,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2-53-18。

表12-53-18 炙甘草煎液及5种芍甘汤对小鼠热板法镇痛的作用(n=10,)

注:5种芍甘汤与元胡止痛片之间P>0.05

镇痛实验证明,在抗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炙甘草煎液无镇痛作用,5种芍甘汤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尤以醋炒白芍芍甘汤的镇痛作用最为显着(P<0.01)。各种芍甘汤与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强度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5种芍甘汤均有非特异性镇痛作用。但在热板法镇痛实验中,炙甘草煎液、5种芍甘汤、元胡止痛片,均未出现明显镇痛结果,可以看出,炙甘草煎液及5种芍甘汤均无特异性镇痛作用。

另有报道:选雌性CFW小鼠,测基础痛阈2次,取均值,按基础痛阈均匀分组,用超级恒温器热板致痛,按下表的药物剂量1次灌胃给药,记录给药后各组小鼠痛阈,将药后痛阈减基础痛阈得药后痛阈延长值,将此延长值与生理盐水组对比进行t测验,结果见表12-53-19。

表12-53-19 芍药甘草汤及其组成对小鼠痛阈的影响

注:与生理盐水比较*P<0.05 * *<0.01 △在此剂量时意外发现有4只小鼠出现溏便

由表12-53-19第1部分可见,生白芍炙甘草汤镇痛剂量为每次40g/kg~660g/kg。剂量相同的生白芍炙甘草汤与生甘草汤比较,前者有明显镇痛作用(P<0.05),后者则无,揭示生甘草可使生白芍的镇痛作用消失。由上表第2部分可见,生白芍有明显镇痛作用(P<0.05),炙甘草和生甘草则不明显。由上表第3部分可见,生白芍炙甘草汤中白芍与甘草的比例为(1∶1)和(3∶1)都无明显镇痛作用,(2∶1)才有明显镇痛作用(P<0.05),揭示(2∶1)为最佳比例。由上表第4部分可见,生白芍炙甘草注射剂在每次腹腔注射10~20g/kg都无明显镇痛作用。

1.3 镇痛部位的测定

按外周镇痛模型的方法进行实验。用低压电源J1201型提供直流电压(用万用表校正其电压),测2次家基础痛阈,并按其均值将家兔均匀分组。按下表给药,耳动脉顺血流方向注射(ia)并记录各兔药后痛阈,将药后痛阈减基础痛阈均值得药后痛阈延长值,以给药组药后痛阈延长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进行t测验。结果见表12-53-20。

表12-53-20 芍药甘草汤对K+致痛家兔痛阈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比较:* *P<0.01,n=5

由上表可见,在外周镇痛模型上,吗啡没有明显镇痛作用(P<0.05),生白芍炙甘草汤则有非常显着的镇痛作用(P<0.01),揭示生白芍炙甘草汤的镇痛部位在外周神经末梢。

还有报道:邱氏等[9]对功效不同的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进行了镇痛抗炎作用比较。共同点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以附子汤的作用最强,芍药甘草汤次之,而抗炎实验显示,芍药甘草汤有明显抗炎作用,而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的抗炎作用不明显。

人体实验观察到,单用芍药甘草汤对痛阈并无明显影响,但与针刺麻醉合用,则可大大提高,与单纯针麻患者相比有显着差异[7]

2.镇静催眠作用

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影响[2]:选健康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8组,分别给生理盐水、50%炙甘草煎液、100%各种芍甘汤0.2ml/10g,,元胡止痛片0.25片/10g(用生理盐水调配),灌胃。给药后1h分别腹腔注射0.3%戊巴比妥钠0.1mg/10g。观察30min内有多少动物翻正反射消失达1min以上,如超过1min即为发生睡眠动物。用X2值测定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见表12-53-21。

表12-53-21 炙甘草煎液及5种芍甘汤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作用的实验(n=10)

注:5种芍甘汤与元胡止痛片比较:P>0.05

镇静实验结果表明,炙甘草煎液、5种芍甘汤、元胡止痛片虽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

3.抗炎作用

3.1 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壳炎症的影响[10]

选体重20±2g小鼠,雌雄兼用,均分9组。分别给生理盐水、50%生白芍煎液、50%炙甘草煎液、100%各种芍甘汤,剂量均为0.2ml/10g,连续灌胃6d;另1组于实验前30min腹腔注射0.5%地塞米松0.2mg/10g。末次给药后30min用2%巴豆油均匀涂于小鼠左耳正反两面(用量以不滴下为度),4h后将动物脱颈处死,剪下左右耳,用直径8mm冲头沿耳缘打下耳片,置感量0.001g天平称取湿重,求出左右耳重量差,用t检验方法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见表12-53-22。

表12-53-22 生白芍炙甘草分煎液与5种芍甘汤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壳炎症的影响

表12-53-22说明生白芍煎液、炙甘草煎液与5种芍甘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壳炎症的作用。5种芍甘汤之间作用强度无明显差异。

3.2 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10]

取体重18±2g小鼠,雌雄兼用,均分9组。分别给生理盐水、5%生白芍煎液、50%炙甘草煎液、100%各种芍甘汤,剂量均为0.2ml/10g,连续灌胃6d;9组于实验前1h腹腔注射0.5%地塞米松0.2ml/10g。末次给药后1h腹腔注射0.5%醋酸生理盐水0.2ml/10g,立即尾静脉注入1%依文氏蓝0.1ml/10g,30min后断颈处死,剖腹,用6ml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收集洗液,定容于10ml容量瓶中,于590n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见表12-53-23。

表12-53-23 生白芍炙甘草分煎液与5种芍甘汤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生理盐水与各组比较:* *P<0.01;各组之间比较P>0.05

表12-53-23说明,生白芍煎液、炙甘草煎液、5种芍甘汤均能明显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对醋酸所致腹腔炎症有明显对抗作用。5种芍甘汤之间作用强度无显着差异。

4.对骨骼肌的作用

本方对肌肉有松弛作用,且新斯的明不能对抗这一作用;此作用可被琥珀酰胆碱所协同,但不被右旋筒箭毒所加强。进一步实验表明本药可使乙酰胆碱电位强烈抑制,膜静止电位降低,突触后膜对Ca2+/K+通透性降低,阻碍了肌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之后的钙离子动态[11]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5.1 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12]

DDY小鼠428只,雄性,体重25~30g,5周龄,实验前禁食12h。

另选择FD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平均33.3岁,具有2种或2种以上下述症状:餐后饱胀、上腹胀满、早饱、恶心呕吐、嗳气,并至少持续4周以上。另选18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男7名,女11名,平均32.4岁。2组受试前均经内镜及X线检查,除外消化系器质性疾病,并经有关检查排除了肝胆胰疾病及糖尿病。

动物实验过程:按表12-53-24所示,分别取各组浸膏粉剂,另按四逆散中比例取柴胡,枳实浸膏粉剂混匀,以上各为成人(按50kg标准)1日量,分别溶于20ml去离子水中,以阿托品及西沙必利为阳性对比。将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经口灌服相应药物,对照组为去离子水,均20ml/kg,15min后灌服2%葡聚糖蓝2000溶液,每只0.4ml,再经30min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开腹取全部胃肠,自幽门括约肌处取胃,将其内残留色素(葡聚糖蓝2000)充分溶于2ml去离子水中,35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玻璃棉滤器过滤,滤液用分光光度计620nm测吸光度为胃内色素残留量,并求出各组均值。以对照组均值为100%,各组均值与其之百分比为相对胃内色素残留率。另分别量取幽门括约肌至色素最前端及至盲肠距离,以二者之百分比为小肠推进比,并求各组均值。

表12-53-24 芍药甘草汤、四逆散的拆方分组及回收(g)

注:表中各组均为成人1日量

FD患者停用一切药物1周,与健康对照者禁食12h后口服蒸馏水20ml,15min后服120%硫酸钡混悬液300ml,以东芝800mA遥控胃肠仪观察并记录钡胃全排空及钡前端至回盲部时间,FD患者连续口服35%柴胡枳实合煎剂20ml,每日3次,共7d,第8d重复以上过程。

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观察:由表12-53-25可见,经口给四逆散、四逆散去芍药甘草(即柴胡枳实合煎)、柴胡、柴胡与枳实分煎后混合及西沙必利后小鼠的相对胃内色素残留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小肠推进比则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5~0.01),而芍药甘草汤、甘草、四逆散去柴胡枳实及阿托品经口给与后,相对胃内色素残留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小肠推进比则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枳实可使相对胃内色素残留率显着减少(P<0.01),小肠推进比则无显着变化(P>0.05)。芍药、四逆散去柴胡及四逆散去枳实对以上二观察指标均无影响(P>0.05)。

表12-53-25 各组对胃内色素残留率及平均小肠推进比(x±s,%)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P<0.05,* *P<0.01

柴胡枳实合煎剂对FD患者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由表12-53-26可见,本组FD患者健康对照比较,钡胃全排空时间呈明显延长(P<0.01),小肠推进时间虽有延长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表明本组FD患者有胃排空功能障碍。FD患者服柴胡枳实合煎剂后,其钡胃全排空及钡前端至回盲部时间较服药前呈明显缩短(P<0.01)。揭示该组方有改善FD患者胃肠输送功能的作用。

12-53-26 FD患者服柴胡枳实合煎剂前后钡胃全排空及钡前端至回盲部时间(x±s,min)

通过对二方剂拆方研究证实,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甘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芍药甘草汤对胃排空功能出现较甘草单独使用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对胃肠输送功能抑制作用的强弱依次为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去柴胡枳实及甘草,考虑甘草为方剂中抑制成分,芍药与其合煎可使抑制作用加强。芍药甘草汤的抑制作用强于四逆散去柴胡枳实。枳实有增加胃排空功能的作用,对小肠推进功能则无意义的影响;柴胡对二观察指标均有增加作用。将枳实、柴胡按四逆散中比例合煎,即四逆散去芍甘草及二者分煎后按同比例混合用药,均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有增强作用,但前者作用程度明显强于后者(P<0.05),考虑为二者合煎产生协同作用所致。四逆散有明显增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从该方剂中去除柴胡或枳实则此作用消失,亦不表现抑制作用。可能由于柴胡或枳实与芍药甘草全煎减弱了后者的抑制作用,使煎剂中增加因素与抑制因素相互拮抗达到平衡所致,而由四味药合煎的四逆散则可能由于柴胡枳实合煎产生的增强因素,大于芍药甘草合煎所产生的抑制因素,故产生较明显的胃肠输送功能增加作用,揭示四逆散的增加作用是柴胡、枳实在方剂中共存的结果。

5.2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5.2.1 对离体兔肠自发性活动的影响[13]

待浴槽内肠段收缩达稳定后加药,结果发现甘草煎液及芍甘汤能使肠管自发性收缩略有减弱,频率无明显变化。用量加大,此作用相应增强。生白芍煎液对肠管自发活动只呈现兴奋、促进作用。

5.2.2 对乙酰胆碱或氯化钡所致离体兔肠收缩的影响[13]

在浴槽中加入乙酰胆碱(1×104,0.1ml)引起肠管痉挛性收缩时,分别加入3种煎液(浴槽内药物浓度为7.3×10-3g/ml)结果除生白芍煎液外,蜜炙甘草煎液、生白芍芍甘汤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肠管肌张力下降,振幅减小,张力下降接近正常时,仍不能恢复到原来的节律和振幅。

三种煎液对氯化钡(2%,0.1ml)所致离体兔肠强直性收缩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5.2.3 对肾上腺素所致离体兔肠活动抑制的影响[13]

当加肾上腺素(1×10-4,0.1ml)所致兔肠活动抑制时,分别加入三种煎液1ml(浴槽内药物浓度为7.3×10-3g/m1),结果发现,生白芍煎液、甘草煎液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管活动抑制均不产生拮抗作用,生白芍芍甘汤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肠管收缩幅度稍增大。

另报道芍药甘草汤对家兔的胃肠运动及乙酰胆碱、组胺所致的收缩,在低浓度下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此外,本方(0.003g/ml)能完全抑制神经刺激剂DMPP所致的肠道平滑肌收缩;亦可抑制高钾所致的回肠收缩;芍药甘草汤还可显着抑制乙酰胆碱拮抗剂-3H-QNB与毒蕈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一步研究表明,本方是通过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来抑制神经兴奋所致的回肠收缩[7]

5.3 对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的影响[14]

将大鼠以异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后,沿小肠浆膜面埋植两对铂丝极电极。十二指肠1对,位于幽门下2cm处。空肠1对,位于Treitz韧带下10cm处。电级导线自腹腔穿至皮下,至两肩胛间穿出体外。术后7~10d开始实验。动物分两组。第1组12只(单纯顺铂组):在禁食12~18h后,先记录1~2个移行性综合肌电(MMC)周期作为正常对照;于大鼠十二指肠MMC的30%期间,经尾静脉注入顺铂(40mg/kg),再记录MMC。第2组14只(中药+顺铂组),首先禁食12~18h,记录1~2个MMC周期作为正常对照,然后,每日胃内灌注芍药甘草汤1次(1ml/100g),5d后再禁食12~18h,尾静脉注入顺铂。顺铂注入时间和剂量均与单纯顺铂组相同。

顺铂对MMC的影响:两组大鼠在禁食12~18h后,均有MMC规律出现。Ⅲ相是MMC周期活动中的规律峰电活动期,95%以上的慢波上均负载有大振幅的坳作电位,MMC周期持续时间和Ⅲ相持续时间:第1组大鼠静脉注入顺铂后,经53.2±20.4min潜伏期,MMC活动发生改变,其周期持续时间与正常MMC周期持续时间相比显着缩短(P<0.05),而Ⅲ相持续时间与正常Ⅲ相持续时间比较明显延长(P>0.05)。顺铂静脉注入所引起的MMC改变持续12h以上。24h内大鼠排便呈稀薄状。食欲减退持续24~48h。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MMC无影响。

芍药甘草汤对顺铂所致MMC改变的纠正作用:灌注芍药甘草汤的大鼠5d后静脉注入顺铂,仍引起MMC周期持续时间轻微地缩短和Ⅲ相持续时间稍有延长,但这稍有改变了的MMC周期持续时间和Ⅲ相持续时间与正常MMC周期持续时间和Ⅲ相持续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大便正常,食欲减退仍持续24~48h。

12-53-27 芍药甘草汤对顺铂所致MMC周期和Ⅲ相持续时间改变的纠正作用(min,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5.4 泻下作用[8]

KM小鼠雌雄兼用,随机分组。每鼠置一小笼中,笼底放吸水白纸,以便观察排便情况。按表12-53-28一次性灌胃给药,给药后2、4、6、8h各记录1次小鼠腹泻排便次数。将给药组排便次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进行t测验。结果见表12-53-28。

12-53-28 芍药甘草汤及其组成对小鼠腹泻次数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比较:*P<0.05,* *P<0.01;△有1只小鼠在灌服后6~8h拉1次带血线的溏便

由表12-53-28可见,与生理盐水比较,生白芍炙甘草汤与生白芍生甘草汤各20、40、60g/kg/次的剂量都有显着的泻下作用,两汤相应剂量比较,泻下作用无显着差别,但生白芍生甘草汤的泻下作用比生白芍炙甘草汤有增强趋势。生甘草、生白芍泻下作用显着,炙甘草测不显着。

5.5 对肠梗阻大鼠肠粘膜组胺水平的影响[15]

采用Wistar大鼠,体重220±23.16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给药物,但在其他组给药同时,给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肠梗阻模型组,取大鼠,在乙醚麻醉下沿腹中线骨联合上2~3cm处打开腹腔,以回盲部为界,在其向头端10cm处,用针线穿透肠管口径的1/2处结扎,造成部分性肠梗阻,扎后24h取肠粘膜和血标本。给药组,此组又分为4小组;大承气汤组,在肠管结扎前1天,用大承气汤(10g/kg)灌胃,上下午各1次。第2d,肠管结扎后立即和4h再给药1次。待肠管结扎后24h取标本,对照给药组不进行肠梗阻手术,给相应剂量大承气汤。芍甘汤组,给药方法和剂量同大承气汤组。大黄素组,在肠管结扎后立即和4h分别腹腔注射大黄素(100mg/kg),待肠管结扎后24h取标本。对照给药组不进行肠梗阻手术,便给相应剂量大黄素。番泻苷组,给药方法同大黄素组,但给药剂量为50mg/kg。

肠粘膜及血中组胺测定:标本制备:肠粘膜:断头处死动物,取回肠(肠梗阻动物从原结扎部位向上剪取一段肠管),经生理盐水冲洗后,用滤纸吸去粘膜表面水分,再用盖玻片刮取肠膜。称重后放入盛有预冷的三氯醋酸溶液中(2.5%,每100mg加3ml),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用于测定。血标本:在取肠粘膜标本前断头取血放入预先肝素化的离心管内。每1ml血加双蒸水1.5ml,12mol/L高氯酸0.1ml,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用于测定。测定方法:按Shore方法稍加改进。根据组胺在碱性条件下与邻苯二甲醛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稳定的荧光缩合物的原理,用荧光分光光度计(EX/EM=350/440nm)测定大鼠肠粘膜和血中组胺的荧光强度。再由该强度值计算出组胺浓度。结果见表12-53-29,表12-53-30。

12-53-29 大承气汤、芍甘汤、大黄素和番泻苷对肠梗阻大鼠肠膜组胺水平的影响()

与相应对照组比较:* *P<0.01;与未给药的肠梗阻组比较:△△P<0.01

12-53-30 大鼠血组胺水平(μg/ml)

大鼠回肠不完全性肠梗阻后24h,肠粘膜组织组胺浓度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表12-52-29)。但对血中组胺浓度(表12-53-30)无明显影响(P>0.05)。大承气汤、芍甘汤均可使肠梗阻肠膜组胺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表6-12-53-29)。

芍甘汤属于和血养阴、缓急止痛的方剂,可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治疗腹痛腹泻等。尽管该方无大承气汤的泻下功能,但仍可防止肠梗肠粘膜组胺水平降低,表明并非只有泻下药物才具有这一作用。

6.对内分泌的影响[16]

芍药甘草汤已应用于日本13所大学。如给血中睾丸素值0.7ng/ml以上的排孵障碍患者投与7.5g/d,10~18周,结果排卵率为42%(33/78)。用药前后每2周测量各种内分泌素的动态变化,高催乳素血症2周后开始有意义地降低。同时,应用于用过精神病抑制药,或闭经、溢乳症患者亦均有效。

6.1 提高多巴胺受体的亲和力[16]

治疗排卵障碍,经常应用当归芍药散、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和芍药甘草汤。其中芍药甘草汤的组成成分简单,并且对高睾丸素和高催乳素血症所致的排卵障碍有效。所以利用Sulpiride(止吐灵)人工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病态鼠进行探讨。将4日性周期明显的Wistat-今道株成熟雌鼠分成:第1组动情间期对照组;第2组Sulpiride12.5mg/d×12d的对照组;第3组Sulpiride12.5mg/d+芍药甘草汤9mg/d×12d;第4组Sulpiride12.5mg/d+芍甘草汤36mg/d×12d;第5组Sulpiride12.5mg/d+芍药甘草汤144mg/d×12d;第6组Sulpiride12.5mg/d+芍药精末36mg/d×12d;第7组Sulpiride12.5mg/d+甘草精末36mg/d×12d。经Sulpiride处理后,血中催乳素值明显升高,睾丸素值、乳酮值亦升高,唯雌激素值相反地下降。同时投与芍药甘草汤,血中催乳素值被抑制到大体上接近于动情间期的对照组,特别是第4组。睾丸素亦有所下降,而雌激素为何进一步再下降,则尚难解释。探讨汉方药的有效量和适当量,发现第4组在各方面均显示有所反应,为了阐明催乳素下降或趋向正常的机制,测定了血中多巴胺,结果第4组较第2组明显减少。放射免疫测定脑垂体多巴胺受体的亲和力,结果第4组亦较第2组明显地提高其亲和力。迄今,均认为甘草甜素(glycyrrhizin)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活性,但据在试管内或活体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芍药较甘草甜素为其主要成分的可能性大,所以应并用芍药与甘草。

6.2 对脑垂体的作用[16]

动物实验证实,甘草甜素有阻碍鼠睾丸间质细胞内雄甾桐(Androsterone)转换成T睾丸素(Testosterone)的酶的作用。卵巢亦有同样的酶,可使Androsterone转换成Testosterone。因此认为芍药甘草汤具有对脑垂体水平和睾丸、卵巢水平两者的作用。

催乳素上升时,下丘脑的多巴胺转变(Turn over)亢进,形成负反馈,进而降低催乳素。芍药甘草汤使多巴胺浓度降低这一事实说明,芍药甘草汤并非通过多巴胺降低催乳素的分泌,而是直接作用于脑垂体,抑制了催乳素的分泌。

6.3 降低药物诱导性高催乳素[17]

治疗对象为趋精神药(硫苯酰胺、氟哌啶醇)服用中,呈高催乳素血症的患者16例,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岁。给予芍药甘草汤提取剂每天7.5g,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1个月后,以及5个月后测定血中催乳素值。结果,给予芍药甘草汤前后,血中催乳素浓度的变化虽未见一定的倾向性,但10例中2例该值有明显降低的倾向(79.5mg/L→62.3μg/L、99.4mg/L→76.0μg/L)。

6.4 对高催乳素(PRL)血症伴排卵障碍的影响[18]

6.4.1 活体实验:以4日性周期明显的W-1株成熟雌鼠为动情期的对照组。以连续肌注12d消呕宁12.5mg/d为形成高PRL血症的对照组;同时经口服芍药甘草汤每日每鼠9mg、36mg、144mg各1组;经口喂服芍药末与甘草末36mg/鼠/d各1组,共7组进行比较研究。喂服结束后翌日,在乌拉坦麻醉下直接自心脏采血,同时摘除脑垂体前叶和两侧卵巢。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中LH、FSH、PRL、雌激素、睾酮、孕激素。摘除的卵巢,测量其全重量后,将右侧卵巢用甲醛液固定,HE染色,镜检;将左侧卵巢立即冷冻保存于-80℃下,测定促性腺激素受体(Gonadotropin receptor)活性。脑垂体亦保存于-80℃下,测定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活性。

结果:血中PRL值在无处置对照组为3.89±0.19mg/m1,而服消呕宁组为5.46±1.4lmg/ml,呈现有意义的高值。芍药甘草汤组,特别是喂服36mg组,即或同时喂服消呕宁亦仅为4.20±0.22ng/ml,并不升高,基本上接近正常对照组。在生药分组喂服各组中,其血中PRL值,芍药末组较消呕宁组呈现有意义低值。

卵巢类固醇中,血中睾酮值:在消呕宁组为180.3土37.1ng/dl,明显升高。芍药甘草汤并用组中,喂服36mg者为112.5土6.4ng/dl,呈现有意义的低值,接近正常对照组的105.0±10.2ng/dl。芍药末组与甘草末组亦与此相近似。

血中孕激素:对照组为26.5±3.7ng/ml,消呕宁组为41.7±6.5ng/ml,有意义地升高,即或并用芍药甘草汤,芍药末,甘草末,也与单用消呕宁组相比,并无何有意义的变化。

血中雌二醇值:在无处置的对照组为97.6±8.60pg/ml。而喂服消呕宁12日组为70.0±9.85pg/ml,有意义地降低。同时喂服芍药甘草汤144mg/d组,更显低值。

卵巢LH受体活性:在无处置对照组为8.86±1.15fmoles/mg蛋白,而在单独喂服消呕宁组和消呕宁与芍药甘草汤并用组,均比对照组呈有意义的升高,但是,单服消呕宁组与并用组之间,并无差异,另一方面,卵巢FSH受体活性,在无处置对照组为1.12±0.18fmoles/mg蛋白而在单独消呕宁组和并用组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上无差异。

形态学上的变化:卵巢重量在消呕宁组较动情期对照组,有意义地减少。消呕宁并用芍药甘草汤36mg组与动情期对照组之间,无何差异,卵巢组织学所见,消呕宁组核大小不等。细胞质间可见空泡。芍药甘草汤并用组,则核大小均等,细胞质富于脂质,可见明亮新鲜的黄体增多。

血中多巴胺:在动情期对照组为318.4±66.3pg/ml,而消呕宁组为380.3±46.9pg/ml,稍微增多。但在内分泌变动方面,最有意义的是并用芍药甘草汤36mg组,为249.9±43.5pg/ml,呈有意义地减少(P<0.05)。

脑垂体前叶多巴胺受体结合能:用放射性配体测定法(Radioligandassay)测定,消呕宁对照组为59.57fmoles/mg蛋白,而并用芍药甘草汤36mg组为106.08fmoles/mg protein,呈现有意义的活性增高。各生药成分组,无何变化。

6.4.2 试管内实验:向未成熟雌鼠(生后25d)腹腔内1次注入孕血清(PMS)15U/鼠,50h后摘除卵巢,分离出直径0.7~1.0mm大的成熟卵泡,在Mc Coys 5a培养液中培养24h。一组向培养液中加各种剂量的芍药甘草汤、芍药末、甘草末并加PRL 10μg/ml进行培养;另外一组不加PRL。然后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培养液中的雌二醇、孕激素,观察其变动。

结果:未添加PRL组,即使加芍药甘草汤培养卵泡,在1~500μg范围内,培养液中雌二醇也无任何变化。而添加PRL时,培养液中雌二醇降低,但添加芍药甘草汤,则根据剂量的多少,特别是在100μg、500μg时,较单独添PRL的对照组有意义地升高。

在添加PRL后,与未添加的对照组相比,培养液中的孕激素增加,如添加500/μg芍药甘草汤则增加更为明显。

各生药成分,在PRI。存在情况下,芍药有刺激孕激素分泌的效果。

以上探讨了芍药甘草汤的内分泌作用在活体内证实了,与其说是生药各自的作用,不如说是芍药甘草汤整体对于中枢所具有的作用(这时是直接刺激脑垂体多巴胺受体的效果)。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卵巢甾体激素的变化,除了由于PRL分泌降低的继发结果外,还有组成芍药甘草汤的生药,特别是芍药具有刺激甾体产生的效果。

7.对抗癌剂顺铂的减毒作用

芍药甘草汤可防止应用顺铂后的BUN上升,同时也可防止肌酐的升高,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本方也可增强顺铂的抗癌效果[19]。

8.对子鼠癌变乳腺的影响[20]

主要研究了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对小鼠正常、癌前及癌变乳腺的作用。实验用SHN/Mei小鼠,这种小鼠是由明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培育的高发乳癌、子宫内膜异位伴高催乳素血症的种系。将1月龄的该种雌性小鼠分为8组,到3月龄时其中4组每日8~9点检测动情周期,每组给含有1%的桂枝茯苓丸或芍药甘草汤的饲料,对照组给正常饲料,给药2个月;其余4组到6月龄时,如前法检测动情周期。当出现可触觉的乳腺肿瘤(直径约5mm)后开始给药,每7d记录一次肿瘤大小,连续记录20d。这两部分实验结束后,轻度乙醚麻醉,断头取血,血清、乳腺、乳腺肿瘤存于-80℃供以后检测血催乳素、胸苷酸合成酶(TS)、胸苷激酶(TK),并解剖取垂体前叶、肾上腺、卵巢、脾重。正常及癌前乳腺的生长情况是取第3胸椎处乳腺,在放大10倍的情况下,观察正常终蕾的形成情况,每个的增长量分为1~7级,双侧取平均值即为每个个体的生长情况,每个乳腺的该部分组织都由计算机化的计数器测量,同时测量增生的乳腺小结的面积。血清催乳素水平用同源放射免疫法(RIA)测定;TS和TK的活性分别用以前报道的方法测定;RNA的分离用氰酸苯基氯仿胍酸提取法;TS、TK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的测定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T-PCR)法。

结果:每天1g/kg的芍药甘草汤给药2个月使小鼠体重比对照组增加了1.8倍(P<0.01),但对组织重量无影响。正常小鼠给予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每天lg/kg,分别给予)后,乳腺终蕾形成比对照组少2/3(P<0.05),桂枝茯苓丸和芍药甘草汤联合用药使乳腺小叶增生(NAN)比对照组降低了65%以上(P<0.05)。桂枝茯苓丸和芍药甘草汤联合用药使SHN小鼠不规则的动情周期有改善(P<0.05)。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对乳腺TK活性无影响,使TS活性下降了一半以上(P<0.01);对癌变乳腺的作用表现在,所试汉方药对体重、器官重、血催乳素无影响,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显着延缓乳腺癌的生长,但分别单独用药则无作用(P<0.05),TS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芍药甘草汤及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组TK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及桂枝茯苓丸组,β-肌动蛋白的mRNA的表达组间无明显差异。

以上结果说明,桂枝茯苓丸与芍药甘草汤联合用药对乳腺疾病是较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9.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9.1抑制子宫收缩[21]

芍药甘草汤的直接作用:芍药甘草汤的浓度为lmg/ml时,在动情期对收缩频率、收缩强度的抑制作用约为70%;在间情期对收缩强度的抑制作用约为50%。芍药甘草汤浓度为2mg/ml时,在动情期对收缩频率、收缩强度的抑制作用显着(P<0.05)。在间情期对收缩频率有抑制倾向,而对收缩强度的抑制作用非常显着(P<0.01),抑制作用约为30%。

对PGF2a诱发收缩的影响:芍药甘草汤血清浓度为5μl/ml时,在动情期、间情期收缩频率无变化,但对收缩强度有抑制作用,在间情期对收缩强度有抑制作用。浓度为40μl/ml时,在动情期对收缩频率和收缩强度均有抑制作用。芍药甘草汤血清浓度为10、20μl/ml时,在动情期对收缩频率、强度均无抑制作用;40μl/ml时,对收缩频率有抑制作用。在间情期5μl/ml时,收缩的程度没有变化;10、20μl/ml时,对收缩频率、强度有抑制作用,对强度的抑制作用则更显着。芍药甘草汤血清在动情期浓度为10μl/ml、20μl/ml时,对收缩频率、强度均有抑制作用。

芍药甘草汤及其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在高浓度钾离子的溶液中,甘草完全抑制大鼠子宫收缩,芍药甘草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芍药则无抑制作用。PGF2a诱发的大鼠子宫收缩,可被甘草完全抑制,芍药甘草汤的抑制作用高于甘草,芍药的抑制作用弱于芍药甘草汤。

芍药各个部位的作用:对于大鼠子宫的自发收缩,芍药各部位(芍药全根、芍药皮部、芍药木部)l、2mg/ml两种浓度,均不显示抑制作用。但对PGF2a诱发的大鼠子宫收缩,则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顺序为芍药皮部、芍药全根、芍药木部(P<0.05)。动情期对收缩频率抑制显着,间情期对强度抑制显着。

对人子宫平滑肌细胞中掺入花生四烯酸(AA)及PG释放的影响:在人子宫平滑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H+AA0.06μCi/5×106cell,24h后,从磷脂酰胆碱(PC)中回收47.2%,从磷脂酰乙醇胺(PE)中回收15.4%。并且添加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对PC、PE摄入3H-AA没有影响。以磷脂内掺入3H-AA而标记的子宫平滑肌细胞,观察对PG生成的影响,培养液中分别添加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浓度为3.0mg/m,甘草次酸1000μg/ml,20h后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培养液中生成释放的各种PG,测定其放射性。结果:芍药甘草汤、甘草、甘草次酸明显抑制人子宫平滑肌细胞中PGE2、PGF2a及6-ketoPGF1a的生成释放。

子宫平滑肌胞液磷脂酶A2(cPLA2)的抑制作用:以子宫平滑肌的胞液组分为酶原,以Sn2位上含有14CAA的PC为基质,培养60min,探讨添加芍药甘草汤对AA游离的影响。由于cPLA2对含有AA的磷脂特异性高,所以与AA游离相关的cPLA2成为研究的热点。结果表明,该方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子宫平滑肌cPLA2活性。当添加的芍药甘草汤或甘草的浓度为3.0mg/ml,甘草次酸的浓度为1000μg/m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44.7%、33.5%和42.4%。

上述结果首次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cPLA2活性而抑制子宫平滑肌中PG的生成,其作用主要与甘草有关。

9.2 对子宫平滑肌前列腺素生成的影响[22]

用人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子营肌肉组织探讨了芍药甘草汤及其成分对前列腺素(PG)生成的影响。对人子宫平滑肌培养细胞PG生成的影响:在子宫平滑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别添加各种浓度的芍药、甘草、芍药甘草汤及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次酸,培养24h,用RIA法测定上清液中PGE2、PGE2a及6-ketoPGF1a。结果:当添加甘草或芍药甘草汤的浓度为0.5~3.0mg/ml,甘草次酸浓度为100μg/ml~1000μg/ml时,均明显抑制PGE2、PGE2a及6-ketoPGF1a的生成(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添加芍药对PG的生成没有影响。

10.药代动力学研究[23]

10.1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采用HPLC测定血浆样品中甘草酸(GL)和甘草次酸(GA)的浓度。

仪器和色谱条件:Waters HPLC仪;510泵;484紫外检测器;U6k进样阀:Baseline810色谱工作站。色谱柱:ODSC18(5μm,200mm×4.6mm)。流速:0.8ml/min。甘草酸流动相:甲醇-0.005mol/L四丁基溴化铵水溶液(80:20)(以20%磷酸调pH4.0)。紫外检测波长:258nm。

样品预处理:准确吸取大鼠血浆100μl,置5ml具塞离心试管中,加入500μl甲醇,于涡旋液体混合器上振荡2min,离心10min(3000r/min),吸取上清液置60℃水浴上N2吹干。由于给不同药后大鼠血浆药物浓度相差较大,对灌胃给予甘草汤后的血浆按上法处理后的残渣加入0.2μg/ml内标液(联苯,ISD)200μl,混匀后进样50μl。对灌胃给予芍药甘草汤及静脉注射后的血浆按上法处理后的残渣加入内标液500μl,混匀后进样10μl。

10.2 分析方法的确证

方法的选择性: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甘草酸和内标联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5和15.2min,二者的分离度R=2.6,柱效(以甘草酸计):3304。大鼠空白血浆、空白血浆中加入甘草酸和内标联苯后及给药后大鼠血浆样品的色谱图表明血浆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

标准曲线的建立:准确吸取GL标准溶液(96.2μg/ml),2,8,10,15,20,30μl至5ml具塞离心试管中,加入大鼠血浆100μl,混匀后同“样品预处理”操作,制备标准曲线Ⅰ。线性范围:2.0~30.0μg/ml。准确吸取GL标准溶液(10μg/mI)0.3,1,2,4,6,8μl至5ml具塞离心试管中,加入大鼠血浆100μl,混匀后同预处理”10.1样品预处理”操作制备标准曲线Ⅱ。线性范围:30~800μg/ml。上述各系列标准溶液的每个浓度平行进行3个样本的分析,重复进行3个分析批(Run)。分别将所得峰面积比(纵坐标Y)对待测物浓度(横坐标X)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计算[权重因子Wi=1/ci2(ci为待测物浓度)],求得直线回归方程,即标准曲线。表12-53-31列出了分析方法建立阶段(Prestudy validation)全部3个分析批的标准曲线方程参数。

表12-53-31 标准曲线方程参数

注:线性回归方程形式为Y=A+BX,Y为待测标准物质与内标的峰面积比,X为血浆样品中待测标准物质(μg/m1)配制的浓度

方法的精密度与回收率:分别取空白血浆加入甘草酸,配制成含甘草酸2.0,9.6,28.9,40.0,400.0,800.0μg/m16种浓度按上法操作,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实验结果见表12-53-32。

表12-53-32 方法精密度及回收率结果

灌胃汤剂的配制:白芍与灸甘草各100g置1000ml烧杯中,加1000ml蒸馏水,室温下浸泡1h,煮沸后文火煎1h,用3层纱布过滤,残渣重复以上过程1次,合并两次过滤液,加入一定量乙醇,保持含醇量在70%~75%之间,静置24h,回收乙醇并浓缩定容至甘草煎液4g/ml(按原药材量计)、芍药甘草汤4g/ml(芍药∶甘草=1∶1)。并以HPLC对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含量进行定量。灌胃剂量以甘草酸mg/kg折算。

10.3 药代动力学实验设计

10.3.1 静注3种不同剂量的甘草酸:Wistar大鼠,颈静脉插管取血,肝素抗凝,快速静注10、20、50mg/kg,每个剂量组取4只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0,5,10,15,20,25,30,50,60,90,120,180min)取血0.25ml,离心后取血浆0.1ml,制备血浆,置入-20℃冰箱待测。

大鼠静脉注射3种不同浓度甘草酸后,血药浓度观测值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进行曲线拟合,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2-53-33。其中,采用梯形法计算AUC0-1;以半对数作图法,由消除相的末4个点计算t1/2,K;AUCt-∞=ct/k,ct为最末点的血药浓度。

12-53-33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x±s,mg/kg)

根据F检验和AIC值判定甘草酸在大鼠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双室模型。AUG0~∞与剂量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甘草酸的消除属于线性消除。

10.3.2 灌服芍药甘草汤和单味甘草汤

禁食12h自由饮水大鼠18只,取0.25ml空白血后,以剂量为500mg/kg(以甘草酸的含量为500mg/kg计算)灌服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10只于给药后不同时间(0.5,1,2,3,4,5,6,8,10h)由颈静脉各取血0.25ml,离心后取血浆0.1ml,进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另8只于给药后不同时间(0.25,0.5,0.75,1,2,4,6,8,10h)由颈静脉各取血0.4ml,离心后取血浆0.2ml,进行甘草次酸的含量测定。

大鼠分别灌服复方芍药甘草汤和单味甘草汤后所得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波动较大,按非室模型处理,t1/2,K,AUC0~∞的计算同上。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2-53-34。

12-53-34 甘草酸与甘草次酸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n=4,x±s)

与甘草汤组比较:*P<0.05,* *P<0.01

结果可知,大鼠灌胃芍药甘草汤组与单味甘草汤组比较,甘草酸的cmax,AUC0~∞和F值均显着增大(P<0.01);甘草次酸的cmax和AUC0~∞显着增大(P<0.01)。

【毒理研究】

对本方毒性研究表明,给予本药的小鼠比单用芍药、甘草者体重增加幅度均大,说明两药合用后毒性下降[10]

【临床应用】

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1.1 治疗哮喘

李氏等[24]以芍药甘草汤治疗哮喘35例,取白芍、甘草2∶1配伍,共为细末,每次30g,煎服,其中显效8例,有效23例,服药30min~60min内有效26例,1h~2h内有效4例,服药后2h以上仍无效者4例。有效时间最短者为30min。彭氏[25]以本方加劫喘要药椒目治疗1例病史长达10余年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服药后10min即见效,2剂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陈氏[26]运用本方治疗1例长期患支气管哮喘的病者,自拟芍药甘草汤加苏子、桑白皮,投药7剂,喘息症状基本控制,继进6剂,诸证俱平,随访4月未见复发。辛氏[27]以本方加炒山桅、桑白皮、苏子治疗过敏性哮喘1例,连服3剂,药后喘平,又拟丹桅逍遥散以善其后。二村禧发现本方对喘息发作有速效,对各种症状急剧的喘息病例,包括因服用西药而产生的副作用或由此引发的继发症状,服用本方煎剂15~30min内即可明显奏效[28]

1.2 治疗顽咳

王氏[29]用本方治疗1例顽咳达1年余之患者,连服3剂,咳嗽大减,余症亦轻。原方继进5剂,其病豁然而愈。用本方加麻黄、杏仁、生姜、大枣治疗1例因风寒束肺而体拘气喘、咳嗽胸闷的患者,1剂温服,诸证俱消而愈。以本方治疗小儿日久顿咳1例,投药3剂,咳嗽减轻,症状见缓,守上方续进5剂而嗽止病愈。以本方加沉香治疗1例咳嗽、气喘反复发作达10余年的患者,服药1剂,诸症缓解。连进2剂,诸症消失[30]

1.3 治疗百日咳[30]

刘氏用本方加夏枯草、白果仁、川贝制成胶囊,治疗小儿百日咳76例。均处痉咳期,65例曾用抗菌素或中药治疗无效。2岁以下0.5g,2岁~3岁1g,3岁以上1.5g,每日3次。结果治愈69例,无效7例。疗程3~16d,多数6~9d痊愈。张祥福以本方加味治疗百日咳33例,随证加减,结果均治愈[30]

2.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2.1 治疗胃脘痛、胃炎

胡氏共收集慢性胃炎病例26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6例;男性124例,女性136例,平均年龄34岁,平均病史4~5年。病例诊断确定后,按照病人年龄、性别、病史长短相对均衡的原则,随机将病人分成治疗和对照组,分组情况如表12-53-35。

表12-53-35 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脘痛病程长短分组情况

表12-53-36 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脘痛年龄分组情况

所有病例治疗开始前停服其他治疗药物1周。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加入甘松、蒲公英等制成冲剂。治疗组用冲剂,每次12g/包加100ml温开水餐后冲服,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国家胃得安片,每次5片,每天3次,两组病例均在门诊随访观察,每周1次由专人填写疗效观察表,疗程为4周,疗程不满者不纳入统计。4周后由专人进行治疗前后的胃镜检查,胃粘膜病理活检对照观察,并酌情作1min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疗效判断标准及结果: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纤维胃镜、病理复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纤维胃镜检查、病理复查结果明显好转。有效:症状体征好转,纤维胃镜和病理复查结果好转或变化不大。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纤维胃镜病理复查结果无变化或加重。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6%,对照组为70.3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证实其疗效优于对照的胃得安组,在对本组病例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少数病例治疗前HP为+→,而治疗后复查HP变为±→+,有令人满意的效果[31]

表12-53-37 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脘痛症的治疗结果

李氏治疗急性胃痛以中药辨证分型治疗240例,止痛疗效见表12-53-38。

表12-53-38 芍药甘草汤加味对240例胃痛辨治止痛疗效观察

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2-53-39。

表12-53-39 芍药甘草汤加味对315例止痛疗效分析

在止痛起效时间方面,治疗组约有50%的患者在10min内起效,最快者为6min,60min后无胃痛复发现象,对照组止痛时间最快为8min,约有1/4患者胃痛缓解后60min又复发。以上均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虽分6型,治法不同,然而总不离乎“通”。痛是胃络不通,络脉挛急所致,故治疗应针对其“急”和“痛”二字。急则缓之,痛者止之,以缓急止痛,调气和胃为大法,缓急止痛首选芍药甘草汤。白芍炒之以制其凉性,甘草炙之以增其缓性,酸甘柔润以缓解挛急,炒白芍每用至30~50g,炙甘草每用至15~25g,多年临床经验证明,二味用量以2:1较适宜。其他药物再结合辨证分型配伍斟酌[32]

尚有用本方加味治疗胃脘疼痛[33,34]

成氏[35]应用芍药甘草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0岁,平均54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1年;属肝胃气滞型9列,脾胃虚寒型15例,胃阴不足型12型;胃镜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浅表性胃炎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方以白芍15~20g,炙甘草6~9g化裁。肝胃气滞型合柴胡疏肝散;脾胃虚寒型合黄芪建中汤;胃阴不足型合麦门冬汤;萎缩性胃炎初期伴浅表性胃炎选用蒲公英、白花舌草;胃腺体萎缩选用内金;胃酸减少或缺乏选用乌梅、山楂;伴肠上皮化生选用半枝莲、藤梨根、石见穿、干蟾皮;伴息肉加僵蚕、土茯苓。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报告显示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服药1个月为1疗程,所有病例服药均为2个疗程。结果治愈6例,好转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

刘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2例获良效。全部患者均以中药进行治疗,药用芍药甘草汤:赤芍24g,甘草6g。若胃脘烧痛,嘈杂不适加黄连6g,丹皮10g,桅子10g,当归12g;若口干、胃脘胀满,夜间较甚,加天花粉10g,山楂2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若脘部疼痛连及两胁,可加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连翘10g;若胃脘重胀疼痛,纳食加重,加蒲黄10g,若伴口干,不寐、心烦、易怒,加酸枣仁20g,丹皮10g,玉竹15g;若常有嗳气可加旋覆花10g,代赭石20g,枳壳10g。分早晚2次服。经60d左右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粘膜恢复正常评为临床治愈者71例(93.34%);胃脘晨起不适,更衣后恢复正常,胃镜复查粘膜无血点,色由灰变浅,其余正常2例(2.43%);症状有好转,胃镜复查同前1例(1.21%)被评为无效。总有效率98.77%[36]

另有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君子汤[37]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报道。薛氏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也获满意效果[38]

2.2 治疗溃疡病

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120例,分型及治法如下:脾胃虚寒型:上腹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劳则加重。畏寒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共74例,占61.67%。方药:白芍15~20g,炙甘草12~15g,党参12g,黄芪12g,干姜10g。胃阴不足型:上腹部隐痛或呈灼热样痛,嘈杂吞酸,心烦口干,不欲食,大便干,饮食生冷病情无变化,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共14例,占11.67%。方药:白芍15~20g,炙甘草12~15g,沙参10g,麦冬12g,当归12g,生地15g。气滞血瘀型:上腹部呈针刺样或闷胀样疼痛,痛处固定,拒按,舌质或口唇暗紫,舌尖边有瘀点、斑,脉弦细或涩滞。共26例,占21.67%。方药:白芍15~20g,炙甘草12~15g,乳香10g,没药10g,丹参15g,川芎15g。肝胃不和型:上腹部以胀痛为主,向左右胁或其他部位放射,气出则舒,暖气吞酸,易怒善太息,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共6例,占5%。方药:白芍15~20g,炙甘草12~15g,柴胡10g,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0g。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主要症状和上腹部压痛消失,X线钡餐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溃疡征象消失,大便潜血转阴;症状消失,X线钡餐检查仅有十二指肠球变形而无龛影、激惹和压痛时,也按治愈处理。好转:临床主要症状和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X线钡餐检查龛影缩小或间接征象好转,X线钡餐和纤维胃镜检查均无溃汤征象,但仍有上腹痛。无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X线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均无变化者。疗效见表12-53-40。

表12-53-40 芍药甘草汤加味对120例溃疡病不同证型的治疗结果

除脾胃虚寒型4例无效外,其余116例全部有效。总有效率96.6%,总治愈率69.17%。气滞血瘀型治愈率高于其它各型,显着高于脾胃虚寒型(P<0.05),这可能与活血化瘀药能够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提高胃粘膜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有关[39]

另有芍药甘草汤治疗溃疡50例[40]和170例的报道[41]

2.3 治疗病毒性肝炎

应用按现代工艺制成的芍药甘草汤颗粒剂(商品名“健肝乐”冲剂),治疗148例病毒性肝炎,结果见表12-53-41。

表12-53-41 芍药甘草汤颗粒剂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结果

上述急性黄疸型(含甲、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率达83.9%,急性乙型无黄型肝炎达80.4%。

退黄情况:81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后黄疸全部消退。平均退黄时间为18.2d,退黄比降SALT为早。降酶情况:81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疗程结束SALT转正常72例,占88.9%,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为25.3d;46例急性乙型无黄疸型肝炎,SALT转正常37例,占80.4%,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为23.7d;21例慢性肝炎,SALT转正常者15例,占71.4%。本组148例,SALT转正常者共124例,占83.1%。HBsAg转阴情况:63例HB sAg(+)患者(RPHA法),疗程结束后,19例转阴,阴转率为30.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主症改善迅速,疗效显着。148例患者在治疗中仅3例出现血压增高,1例发生皮疹,1例鼻衄,经对症处理后,完成疗程达到显效。治疗前纳差为107例,治疗后减至4例;治疗前乏力者100例,治后减至1例;治疗前恶心呕吐者57例,治疗后全部消失;治疗前肝区痛者56例,治疗减至3例[42]

2.4 治疗急性胆囊炎

用大剂量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胆囊炎36例,治愈2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3]。用二胡箭针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胆囊炎70例,痊愈49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85%[44]

2.5 治疗急腹症[45]

芍药甘草汤配合针刺进行治疗,方法结果如下:治疗方法:芍药30~50g,甘草10~30g,体壮者用大量,体弱者用小量。水煎30min,1次服下。同时取内关透外关穴针刺,行雀啄、提插手法5min重复1次,疼痛缓解后出针。老年、体弱者手法要轻。疗效标准:施针用药30min内疼痛消失为显效;疼痛缓解为有效;疼痛不止为无效。

治疗结果:显效78例(占69.6%),有效2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5%。其中91.1%均在针刺5min内见效,1次施针用药止痛8h以上者89例,占79.5%。对不同疾病的治疗结果见表12-53-42。

表12-53-42 芍药甘草汤配合针刺对急腹症的治疗结果

2.6 治疗肠粘连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解痉、止痛、应用抗生素,肌注γ-糜蛋白酶,口服地塞米松等。治疗组:常规治疗加芍药甘草汤,白芍60~100g,甘草10~30g,随证加减,浓煎20ml,分2次早晚服。观察指标:腹痛、消化不良、腹胀消失时间,大便、肛门排气正常时间,复发时间;全消化道钡餐。结果两组病例:腹痛、消化不良、腹胀治疗后相继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时间为3.6d,对照组为6.5d,P<0.01。大便、肛门排气正常,治疗组10.2d,对照组为18.3d,P<0.01。随访,治疗组2年内无1例复发,对照组则2年内复发5例,1年内复发3例,半年内复发2例。P<0.05。全消化道钡餐,治疗组15例复查,正常12例,好转3例。对照组10例复查,4例正常,6例好转,P<0.01[46]

也有用大承气汤合本方加味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7,48]

2.7 治疗腹痛、腹泻

日本桂敏夫[49]报道用本方治疗小儿腹痛120例。无效者仅6例。并对口服与口含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4min左右80%以上患者腹痛消失。二种给药途径差别不显着。

韩氏用药甘草汤加口服补液治疗急性腹泻40例,治疗组:辨证分湿热型与寒湿型。湿热型症见:发病急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腹痛肠鸣,口苦咽干,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益脾敛肝兼清热利湿。方用芍药甘草汤加乌梅、葛根、滑石等。寒湿型症见:大便稀薄,排出较爽,不甚秽臭,腹痛肠鸣,喜热喜按,身重困倦,小便清白,舌苔白腻,脉濡缓。治以益脾敛肝兼温中化湿,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干姜、毕菝、藿香等。用法:取上方2剂,水煎成1000mI;再取口服补液盐混合剂27.5g,用少量温开水溶解后,倒入煎好的中药汤内,于1d内分数次服下,连服3d。对照组:用氟哌酸加颠茄片常规口服,连服3d,对中度脱水者,一次性补液1000ml。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体温、腹痛、腹泻、脱水、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及血钾、血钠检查,以作动态观察。

疗效标准为:痊愈:脱水纠正,自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好转:脱水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仍有轻度腹痛,各项检查指标正常;无效:脱水未变化,症状无改善,各项检查指标均不正常。治疗结果为:治疗组痊愈35例,好转5例;对照组痊愈19例,好转6例。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见表12-53-43。

表12-53-43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X,h)

脱水及电解质恢复情况:治疗组纠正脱水平均时间为41.76h,其中80%患者仅用36h即纠正脱水:对照组平均用47.52h纠正脱水。电解质恢复情况见表12-53-44。

表12-53-44 血钾、血钠恢复情况(x,mmol/L)

通过上述研究,认为应将芍药甘草汤的整体调整作用与口服补液盐的局部调节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使腹泻在短期内得到恢复[50]

2.8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用乌梅丸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36.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平均10.5年;全部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治疗方法:投乌梅丸合芍药甘草汤,药物:乌梅30g,细辛3g,干姜4g,黄连10g,黄柏10g,制附子3g,党参30g,当归10g,桂枝3g,川椒3g,白芍30g,炙甘草30g。腹痛较重加木香10g,川楝子10g。每日1剂,加水1500ml,用文火煎至1000ml,分成4份,每天4次,于早中晚饭前与睡前1h服用。3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服其他药物。每10d检查大便常规1次,1疗程结束后5~10d内复查纤维结肠镜。疗效标准:近期治愈:大便成形,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肠镜检查及(或)钡剂灌肠粘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或仅留瘢痕。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偶而成形,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肠镜或(及)钡剂灌肠显示病变减轻。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肠镜检查无变化。近期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51]

2.9 治疗便秘

徐氏治疗气血虚弱型习惯性便秘60例,方用白芍、甘草二味主药,以1周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为白芍60g,甘草30g,病情重者适当增加用量;第2个疗程改白芍为30g,甘草60g;第3个疗程起白芍、甘草均为30g。每日1剂,分3次服。随证加味:伴出血者,加茅根、仙鹤草;伴腹痛者,加元胡;伴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益智仁、茯神;伴眩晕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等;伴心烦者,加阿胶、黄连等。结果显效38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100%[53]

以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53,54]、芍甘合剂治疗老年性便秘[55]均有较好作用。

2.10 其他

芍药甘草汤还用于治疗胆绞痛[56]、幽门梗阻[57]、老年肠梗阻[58]、阑尾炎[59],还有文献报道用于治疗便秘、胃痉挛[28]、反流性食管炎[60]、消化不良[61]等。

3.治疗血管性头痛

刘氏[62]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70例,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者71岁,30岁以下9例,30~50岁54例,50岁以上7例;其中男24例,女46例;病程最长者15年,最短者3个月。接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阳头痛14例,痰浊头痛9例,气虚头痛21例,血瘀头痛26例;根据脑血流图检查报告,其中血管收缩痉挛性头痛37例,血管扩张性头痛33例。均采用“祛瘀平肝方”治疗。“祛瘀平肝方”是经芍药甘草汤加蛇含石、川芎、丹参、白芷、谷精草、粉葛、天麻组成。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10d为1个疗程。随证加味,湿重加苍术、厚朴,痰甚加半夏,气虚加参须或红参;阴虚加玄参、麦冬;血虚加熟地、阿胶;阳虚加熟附片;阳亢加钩藤、夏枯草;血瘀加当归、红花。

疗效标准为:治愈:服药后头痛止,伴随症状消失,随访2年以上未复发者;显效:头痛程度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消失,复发频率减低一半以上者;有效:服药3个疗程症状无变化。治疗结果为:70例中,治愈35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4.3%。其中用药1疗程19例,2疗程37例,3疗程14例。

不同头痛类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2-53-45。

表12-53-45 头痛类型与疗效的关系

从上表看出,脑血管挛缩性头痛有效率为94.6%,其中治愈率达70.3%;血管扩张性头痛有效72.2%,其中治愈仅为27.3%。两组治疗结果经Ridit分析有非常显着性差异,(u=4.2306,P<0.01),血管挛缩组疗效优于扩张组。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2-53-45。

表12-53-46 辨证分型与疗效的关系

上表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x2=19.4655,P<0.01),其中以血瘀头痛与阳亢头痛疗效最好,有效率分别为100%、92.9%,两组经Ridit分析差别无显着性u=1.0298,P>0.05);痰浊头痛与气虚头痛疗效较差,两组比较差别无显着性(u=1.048,P>0.05);血瘀头痛与痰浊头痛、气虚头痛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意义(u=2.8912,P<0.01);阳亢头痛与气虚头痛比较有显着性意义(u=2.2258,P<0.05)。

黄氏[63]应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40例偏头痛,同时应用西药消炎痛、硝苯吡啶治疗偏头痛40例作为对照,结果加味芍药甘草汤组(中药组)取得较好远期疗效。80例病例均选自门诊,其诊断均符合:反复发作性头痛;头痛偏于一侧;头痛性质为搏动性;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面潮红或苍白;头痛发作前有眼部先兆症状如怕光等。80例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男女之比为1∶1.35。其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6岁;年龄小于30岁者45例,30~40岁者24例,大于40岁者11例。病程最长26年,最短4个月,平均4.6年。把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40例。治疗方法:中药组每天服加味芍药甘草汤。药用:川芎、赤白芍各30g,炙甘草10g,细辛5g,代赭石15g。每日一剂,7d为1疗程。40例均连续服药两个疗程。加减法:肝火偏盛者加胆草9g;夹痰浊者加半夏9g;伴血虚者加熟地15g,当归9g。西药组用消炎痛25mg,每日3次;硝苯吡啶10mg,每日3次。上两药均于饭后服,7d为1疗程,40例均连续服药2个疗程。

观察标准:治愈:服药3天后头痛消失,1疗程后其他伴随症状也消失,服药2个疗程后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者;显效:服药3天后头痛显着减轻,1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服完2个疗程后随访半年内无复发者;好转:服药1疗程头痛及伴随症状减轻,2个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但3个月内头痛又复发者。无效:服药2个疗程后头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者。治疗结果见表12-53-47。

表12-53-47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偏头痛两组效果对比

另报道:阳氏用本方加味治疗肌肉收缩性头痛250例,疼痛位于两侧额枕部或颞部,有的呈束箍样痛或牵引收缩样痛。病人往往有头部沉重,受压或闷胀感。头痛日夜持续为本病的特征。有的伴有神经衰弱等其他症状。除有局部肌肉按痛外,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并排除外感头痛。治疗方法为《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60g,甘草20g,川芎10g,白芷20g,细辛10g,蔓荆20g,葛根30g,羌活15g,柴胡10g,桂枝30g。两日1剂,水煎分6次服。疗效标准为:经治疗,疼痛消失,经1年以上观察无复发者为痊愈;疼痛消失,1年以内有复发,但症状较轻,且再次服药疼痛消失者为好转;疼痛无缓解者为无效。治疗结果为痊愈180例,占72%;好转65例,占26%;无效5例,占2%,总有效率98%。本组病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10剂[64]

蔡氏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偏头痛有效[65]

4.治疗神经性病变疼痛

4.1治疗三叉神经痛

赵氏治疗本病60例,方法如下: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30g,炙甘草10g,升麻10g,柴胡10g,细辛6g,川芎15g。伴有肝阳上亢者川芎用9g,加石决明、代赭石各10g。上药用水400ml浸泡2h,文火煎两遍,每一遍煎至150ml,混兑后分早晚两次口服。结果痊愈:疼痛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者;好转:治疗后疼痛消失,2年又有复发者;或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者;无效:治疗后疼痛仍不减者。结果:痊愈49例,占81.7%;好转1例,占18.3%。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长者为15d,最短者为3d,平均治疗时间为8d[66]。马氏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本病46例,也取得较好效果[67]。田氏报道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50例效好[68]

4.2 治疗坐骨神经痛

本组119例中,男68例,女51例,发病5年以上者22例,2~5年者34例,1年以内者63例;年龄18~30岁23例,30~45岁56例,45~68岁40例。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的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伴有腰、臀及腿疼痛,痛甚则影响入眠,伴出汗,恶心等症状,病程长者可伴有脊柱弯,跛行及肢体肌肉萎缩。经结合X线拍片,查血沉、类风湿因子及CT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符合坐骨神经痛的诊断。

治疗用药物组成:当归15g,丹参24g,乳香没药各8g,黄芪30g,膝15g,鸡血藤30g,白芍40g,甘草9g。疼痛剧烈者加红花、桃仁、延胡索,重用白芍;遇阴雨冷天加重者加川乌、草乌、苍术、防己;腰痛明显者加川断、寄生、脊;兼肢体麻木者加灵仙、丝瓜络、伸筋草;胃弱食少者加焦三仙、鸡内金、水煎取300ml,每日1剂。无腰酸腿疼痛,症状消失者为痊愈;腰腿疼痛减轻,能忍受者为有效;无减轻者为无效。本组痊愈89例,占74.8%;用药最少3剂,最多36剂。有效29例,占24.3%,一般服药10剂;无效为1例占0.9%。总有效率为99.1%[69]

程氏用薏苡附子散合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23例[71]、黄氏则自拟芍药甘草木瓜汤(丸)治疗本病[71]均获效验。

4.3 尿毒症末梢神经病变

30例病人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末梢神经损害,其中住院病人21例,门诊病人9例。按血肌酐指数分为5期:Cr 176~211.2μmol/L为1期:Cr220~431.2μmol/L为2期;Cr 440~695.2μmol/L为3期;Cr704~1050μmol/L以上为5期。详细资料见表12-53-48,表12-53-49,表12-53-50。

表12-53-48 病因与性别、年龄分布的关系(例)

表12-53-49 病因与病程、症状的关系(例)

表12-53-50 病期与症状的关系(例)

统计结果可知: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差无几;慢性肾炎(高血压)与肾盂肾炎所致尿毒症伴发末梢神经病变的比例高于其它;4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病程在5~10年以上者,症状出现比例高;Cr在211.2μm0l/L以下,尚未进入尿毒症阶段者,未见有末梢神经病变症状,Cr>220μmol/L即有麻木、疼痛出现,Cr>704μmol/L以上时发病率最高。

在辨证治疗尿毒症的发病基础上,根据末梢神经病变患者的病因,即肾虚精竭、脾虚气血化生乏源而致血不养肝、筋脉失养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辨证施治方中重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薏苡仁,其中芍药30~60g,薏苡仁40~60g、炙甘草10g;水煎服,连服3~10剂。服药期间停用一切镇静剂。治疗结果为30例患者中,服药后症状完全消失者16例;症状明显减轻或偶有发作者9例;症状无改善者5例;总有效率为83.3[72]

曾氏[73]用活络效灵丹合本方配合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有效。

5.治疗肌肉痉挛及疼痛

5.1 治疗颜面抽搐、肌痉挛

宫崎道明报告了芍药甘草汤与活血祛瘀剂并用治疗以睑痉挛为主症的4例患者的效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其中2例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哮喘而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眼睑肌痉挛,1例患角膜溃疡后出现眼睑肌痉挛,1例为不明原因而突然发作。发作均呈持续性,个别患者伴有眼球震颤。神经系统检查除睑痉挛外,其余未见异常。中医四诊所见,脉多弦或稍弱,舌红体润或稍燥,苔薄白,腹诊可见腹直肌紧张,脐旁或右下腹有压痛等。以上述患者分别给予芍药甘草汤,同时并用当归芍药散或桂枝茯苓丸等活血祛瘀治疗,疗程短则3~5d,长则1~2周,上述症状全部消失。作者认为4例患者除睑痉挛外又有瘀血指征,根据中医学的发病理论进行治疗,实践证明确实可以提高疗效[74]

木村裕明对20名面肌痉挛者皆使用中枢性肌松弛剂及安定药,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即加用芍药甘草汤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10例。A组9例服芍药甘草汤一次,共16周,16周以前痉挛消失者,评价至消失时。结果:病症程度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但随治疗经过A组、B组的重症病例均减少,4周及8周时两组间未见差异,12周、16周后A组明显减少,服用芍药甘草汤患者未见副作用。提示芍药甘草汤具有抑制面肌痉挛作用[75]

金氏等报道以本方合止疼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抽搐疗效满意。另有治疗颜面抽搐报道多篇[76~78]

5.2 治疗膈肌痉挛

李氏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处方白芍约30g,甘草25g,柿蒂10g,代赭石20g,每日1剂。结果服药3剂以下治愈者25例,服药4~6剂治愈者8例,服药9剂仍有偶发者2例[79]

5.3 治疗其他因素引起的肌肉痉挛

日下文彦报道,为了预防长期透析患者出现肌痉挛,探讨了连续给予芍药甘草汤的效果。治疗对象为接受长期血液透析并有多次出现肌痉挛的4例患者(男1,女3),年龄45~72岁,平均57岁。透析史5~24年,原发疾患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慢性肾盂肾炎(1例)。在不改变透析液与理想体重的条件下,连续1个月给予芍药甘草汤每天6g,比较探讨给药前后肌痉挛的出现频率、程度,以及检查数据,并探讨了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副作用。结果,4例中3例肌痉挛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其中第2例完全消失,第1例每日自觉的肌痉挛减至每周1次以下,第3例由5~6次/周减至2次/周,第4例服药后1个月肌痉挛出现频率未见变化。痉挛次数减少者的痉挛程度,第1例、第3例明显减轻,尤其是第1例在服药后未再出现下肢、躯干、颈部的重度肌痉挛。服药1个月时未见反应的第4例,第2个月肌痉挛出现频率减少,另外治疗后痉挛消失的第2例,芍药甘草汤的剂量即使减至4g,亦未出现痉挛,服用芍药甘草汤后除第3例血清K+由4.7mmol/L升至5.8mmol/L外,其余未见明显变化。由于该患者完全控制了血清K+值,所以继续服用芍药甘草汤。肌电图检查,4例均未见尿毒症所致的神经病变,但服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另外,末梢神经传导速度,在能够探讨的3例中,2例腓肠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服药前有改善趋势。本次观察的4例未见主诉及肝功能损害等方而的副作用[80]

增井义一报道治疗肌紧张性营养不良症患者肌强直一例,给予芍药甘草汤提取剂,每天7.5g,分3次服,连续服药5周。分别于治疗前、中、后各期对手指肌强趋势的治疗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根据本村等的方法,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手指伸的时间。结果:该时间用药前为平均12.8s,治疗中止后第20周恢复到平均11.8s。另外,在治疗第5周采血与治疗前血液检查结果比较,认为包括血清K和CK值在内没有变化,肌力也没有变化。结果提示,芍药甘草汤可缩短肌紧张性营养不良症患者肌强直的持续时间,其与现在常用的西药有同等的效果,表明该方也作用于骨胳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其主要机制是方中的甘草成分甘草甜素作用于钾通道,推测其作用部位可能在对蜂毒明肽敏感的钾通道[81]

板本次夫报道,在有脑血管障碍的50例患者中,有腓肠肌痉挛者11例(22%)。以1~3d发作者8例为对象,给予芍药甘草汤提取剂2.5g,每日饭前服,服药2周。疗效显着者同量,不明显者加倍,继服2周。结果:服药4周5例患者有明显或轻度改善,且显效较早。该效果与服用肌松弛剂及弱安定药的效果相当。故认为芍药甘草汤对脑血管障碍所致的腓肠肌痉挛有效。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水肿、易疲劳,停药后症状消失;1例血压升高,但不久即恢复正常,未见其他副作用[82]

村上元庸[83]报道:治疗对象为因下肢痉挛疼痛而就诊的患者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30~90岁,平均57.9岁。下肢痉挛痛的发生以夜间和清晨为主。全部病例都有腰椎病变及坐骨神经痛,故认为下肢痉挛是腰椎坐骨神经刺激症状的表现。患者从出现下肢痉挛至服用芍药甘草汤的时间为7日~2个月,在此期间,5例以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维生素制剂等治疗无效,其余3例未经特别治疗。给予芍药甘草汤提取剂的方法:3例单用,4例在原用药物基础上加用,1例加八味地黄丸提取剂并用。药量除1例中途增至10g外均为每天7.5g,分3次服,对患者服用芍药甘草汤后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芍药甘草汤对8例下肢痉挛痛的患者都有效。显效时间,除中途增加药量的1例外,为2~7d,均显效较早,尤其是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副作用。加藤元一[84]报道以应用交感神经β受体兴奋剂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出现肌肉痉挛的10例患者为对象,其中6例为手指肌肉痉挛,4例为下肢肌肉痉挛。对上述患者给与芍药甘草汤(7.5g/d),探讨治疗后肌肉痉挛频率的变化。结果,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1周,出现肌肉痉挛患者的频率为30%,治疗2周时减少到10%,治疗3周时全部患者的肌肉痉挛症状消失。停药的5例患者中,仅有1例复发。以上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交感神经β受体兴奋剂所致的肌肉痉挛有效[88]

另有治疗肌痉挛的报道数篇[85~87]。桥爪圭司报道用本方治疗痉挛性麻痹2例,取得较好疗效[89]

6.治疗不安腿综合征

刘氏[89]主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32例,男9例,女23例。年龄21~40岁7例,41~56岁25例。发病半月之内18例,1月至1年12例,1年以上至4年2例。其中已知贫血5例,妊娠末期3例,糖尿病4例,尿毒症2例,震颤麻痹1例,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劳动者2例,其他15例原因不明。临床症状以小腿深部不适、酸痛,肌肉痉挛为主,舌苔薄腻为多,脉多弦细或濡缓。

治疗方法及治则:舒筋活血,缓急止痛,散风除湿。方拟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15~30g,生甘草10g,生薏仁30g,生地12g,宣木瓜6~15g,苏木10g威灵仙10g,地龙5~10g。并根据症状作随症加减。治疗结果以服药1个月为标准。本组服药1个月以内,症状全部消失,药后1个月以上未发作者18例,占56.2%;症状大部分消失,药后1个月以上未发作者7例,占22.06%;症状部分消失,发作时间缩短,程度减轻者4例,占12.5%;连续服药1个月,症状无改善者3例,占9.3%。本组总有效率达90.7%。

李氏用本方加味治疗10例,均用自拟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基本方:白芍30g,甘草10g,赤芍2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2g,当归10g,牛膝10g,制大黄10g。临证加减:双下肢浮肿者加薏苡仁30g,气血虚者加黄芪30g、鸡血藤20g;血色素低者加服归脾丸或阿胶冲剂。结果为10例患者全部治愈。服药最少者2剂,最多者10剂,一般服药5~6剂[90]。另潘氏、程氏报道以本方或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均获效验[91,92]

7.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7.1 治疗泌尿系结石

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1~72岁,平均45岁,以40~60岁为多,占19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4例,中段结石11例,下段结石5例,其中合并肾盂积水22例。均有腰痛和肾绞痛、患侧肾区叩痛和腹部压痛,大多数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均经B超和X线确诊为结石,结石最小为0.3cm×0.5cm,最大为0.8cm×1.1cm。治疗用基本方为白芍2,甘草10g,枳壳15g,川牛膝15g,金钱草30g,海金砂15g,石苇15g,赤苓12g,瞿麦15g,冬葵子15g,车前子15g,木通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加减:血尿加小蓟、茅根;疼痛剧烈加延胡、川楝子;湿热重加黄柏、泽泻;年老体虚加黄芪、党参。饮水法:每日饮水量不得少于500ml,于服药前20min饮水为宜,一次饮水量不少于250ml。运动:服药后20min起作跳跃运动或上下楼梯,必须坚持20min左右,年老体虚者适当减少运动量。治疗结果为排石时间最短7d,最长50d,30例均获治愈,经B超及X线复查,结石消失[93]

佘氏报道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输尿管结石,取得满意疗效[94]。宋氏等人用苓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泌尿系结石50例有效[95]

7.2 治疗小儿遗尿症

王氏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症126例,基本方:芍药15~60g,炙甘草、覆盆子、益智仁、山药各9g,桂枝3~6g。随症加减。每日1剂。113例痊愈,10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6%。服药最少3剂,最多27剂[96]

本方尚用于治疗顽固性小便失禁[97]、尿频[98]、阴茎抽痛[99]、阳痿[100]、术后膀胱痉挛[101]等病。

8.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8.1 治疗高催乳素血症

收集日本全国13所医院血中睾酮值0.7ng/ml以上伴有排卵障碍者78例,给与口服芍药甘草汤7.5g/d10~18周。服药前和服药中每2周采血1次。停药后,对每名患者统一测定血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酮(E1)、雌二醇(E2)、睾酮(T)、皮质醇。结果:总排卵率为42%(33/78),其中第Ⅰ度闭经为31.6%(12/38),第Ⅱ度闭经33.3%(1/3),无排卵周期症54.1%(20/37)。

表12-53-51 芍药甘草汤对高催乳素血症伴排卵障碍患者治疗前后PRL、FSH等水平对照

综观服药后内分泌变动平均值的结果是:自服药6周开始,血中睾酮值有意义地降低,血中E2升高,而FSH、LH、PRL及皮质醇无何变动。在这些排卵障碍病例中,有10例血中PRL值在25ng/ml以上,服药后2周开始PRL值均有意义地下降(P<0.05);E1和皮质醇自4周开始有下降趋势;E2、FSH、LH不变。此外,还给6例于服用消呕宁(Sulpiride)过程中出现无排卵无月经的精神科患者,在继续用消呕宁的同时加服芍药甘草汤7.5g/日,服药前和服药中每隔2周测定血中PRL值,这6例在加服药前,因受呕宁的影响,全都呈现高催乳素血症(100~280ng/ml)。其中3例在服药后2~4周,血中PRL值1例由178.8降至17.0ng/ml,1例由100降至13.0ng/ml,1例由280降至6.8ng/ml,恢复正常。2例月经来潮,1例溢乳消失[[8]

8.2 治疗药物诱导性高催乳素症

治疗对象为趋精神药(硫苯酰胺、氟哌啶醇)服用中,呈高催乳素血症的患者16例,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岁。给予芍药甘草汤7.5g,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1个月后以及5个月后测定血中催乳素浓度变化,虽未见一定倾向性,但10例中2例该值有明显降低的倾向[17]

8.3 治疗多囊性卵巢综合征

治疗对象为经阴道超声波断层诊断为多囊性卵巢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患者16例,饭前或两餐之间服用芍药甘草汤7.5g,服药前及服药4周后,探讨血中睾丸酮(T),游离睾酮(free-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浓度的变化。其结果认为投与芍药甘草汤可使SHBG产生增加,freeT减少、T活性降低[102]

8.4 治疗高催乳素女性不孕

对睾酮丸酮(T)和催乳素(PRL)异常或正常高值的不孕患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用药标准:从月经周期第10d至排卵前测定血中激素,对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TSH/LH)之比>2,T>0.7mg/ml,PRL>20mg/ml,及多毛倾向明显等任何一项的病例均可应用。并结合中医辨证用药。结果:在妊娠成功的90例中有49例服用了芍药甘草汤[103]

8.5 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型男性不育症

高泌乳素(PRL)血症是男性不育症的内分泌因素之一。对于本症的治疗,西药多采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治疗,然该药价格昂贵,且胃肠反应严重,患者难以接受。徐吉祥等人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PRL血症67例。其中男性患者,均是婚后1年以上未育者,年龄11~37岁,平均27.7岁;病程1~11年,平均2.8年。伴乳核发育者23例,精索静脉曲张Ⅱ度以下者9例(Ⅲ度者除外),睾丸发育稍差者4例,伴中、轻度阳痿者25例;血清PRL:21~30ng/ml者16例,31~40ng/ml者25例,41~50ng/ml者22例,>50ng/ml者4例;精液化验:精液量≤2ml者16例,2+~4ml者39例,4+~6111l者10例,>6ml者2例。精液液化不良者4例;精子密度:≤2000万/ml者23例,~4000万/ml者42例,~6000万/ml者2例;精子活动率:≤20%者19例,~40%者36例,~60%者12例;精子活动力:0级4例,Ⅰ级14例,Ⅱ级28例,Ⅲ级18例,Ⅳ级3例;精子畸形率:<30%者5例,30+~50%者45例,50+~70%者11例,>70%者6例。脓细胞计数:≥5个/HP者5例。X线检查发现垂体瘤者2例。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由杭白芍20g,炙甘草10g,黄芪15g,枸杞子15g,当归10g,仙灵脾15g,麦芽30g。以精子活动率低、活动力差为主,表现为气虚者加党参10g,白术10g;表现为阳虚者加附子6g;表现为阴虚者加知母10g,麦冬15g;血虚者重用当归15g,加阿胶10g。伴精液不液化或液化不良者配服液化丸(组成:知母、黄柏、熟地、萆薢、丹参、土茯苓、生薏苡仁、车前子、砂仁,制成蜜丸,每丸含生药6g)2丸,每日3次口服;伴乳核发育者加草决明20~30g;伴阳痿者加肉苁蓉15g,巴戟天10g;伴精索静脉曲张者加赤芍15g,牡丹皮10g。以上药物用清水浸泡1~2h,武火煎沸后用文火煎40~60min,连煎2次,共滤药液600~8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28d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临床症状及乳核消失,血清PRL<21ng/ml,精液量2~6ml,精子密度≥6000万/ml,精子活动率≥70%,精子活动力≥Ⅲ级、正常形态精子≥70%,精液液化时间=30min;或治疗期间配偶怀孕者为治愈。临床症状显着好转及乳核缩小,血清PRL<21ng/ml;精液量2~6ml,精子密度≥4000万/ml,活动率≥50%,活动力≥Ⅱ级,正常形态精子≥60%,精液液化时间≤30min者为显效。症状好转,血清PRL>21ng/ml,超出正常值部分数值(即所测PRL值减去正常高限值21ng/ml)治疗后与治疗前之比值≤0.5,精液量2~6ml,精子密度≥3000万/ml,活动率≥40%,活动力≥Ⅱ级,正常形态精子≥50%,精液液化时间≤1h者为有效。治疗5个疗程血清PRL>21ng/m1,超出正常值部分数值治疗后与治疗前之比值>0.5,上述精液指标未能达到有效标准者为无效。治疗结果:67例中7例原计划作溴隐亭对照组,治疗3~7d,用药总量7.5~30mg不等,但终因不能耐受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而改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其余60例均全程服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3~5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时均复查血清PRL、精液常规。结果治愈46例(占68.66%),显效7例(占10.45%),有效8例(占11.94%),无效6例(占8.95%),总有效率91.05%。通过治疗血清PRL降至正常者59例(88.06%),其中1个疗程正常者43例,2个疗程正常者12例,3个疗程正常者4例),4~5个疗程正常者11例,有效4例(5.97%),无效4例(5.97)[104]

罗氏用自拟柴芍麦甘汤治疗男性高泌乳素性不育症23例有效[105]

8.6 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

尤氏观察治疗本病58例,均系门诊病人。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3岁,<24岁者10例,24~32岁者19例,32~40岁者9例,40~48岁者11例,48~56岁者4例,>56岁者5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5年,平均2.5年。全部病人化验PRL,均高于正常水平21ng/ml,睾酮(T)水平在正常范围偏于低限者25例,低于正常者33例,伴乳核发育者31例。不排除伴有其它病因(X线蝶鞍拍片有垂体瘤者除外)。其中重度阳痿:阴茎不能勃起性交者8例;中度阳痿:勃起困难,勃起角度<70度,偶能勉强性交者277例,轻度阳痿:勃起角度70度,一般能进行性交,自觉勃起不满意者23例。

治疗用药为:加味芍药甘草汤由杭白芍、炙甘草、枸杞子、当归、仙灵脾等组成,表现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盐白术;阳虚者加附子、巴戟天、菟丝子;表现为阴精不足者加熟地、山萸肉;伴乳核发育者加草决明;伴有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者加赤芍、川芎、怀牛膝;重度阳痿者加蜈蚣、肉苁蓉、巴戟天等。用药方法:以上药物用清水浸泡1~2h,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继煎40~60min,连煎2次,共滤药液600~800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28d为1疗程。

疗效标准为:痊愈:临床征状及体征消失,性欲正常,阴茎勃起满意,可以正常性交;化验血清PRL、T水平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性欲正常,阴茎勃起角度>80度,基本能进行性交,但不甚满意;化验血清PRL水平正常,T水平接近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阴茎勃起虽有好转,但仍差,偶能勉强性交;化验血清PRL、T水平好转较为明显,但未接近正常。无效:治疗1个疗程未能达到有效标准者。

治疗结果为:本组58例,其中5例原计划作溴隐停对照组治疗3~7d,用药总量7.5~25mg不等,但终因不能耐受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不良反应而改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因此取消溴隐停对照组。其58例均全程服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1~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时均复查PRL、T。结果痊愈40例,占68.96%;显效6效,占10.34%;有效5例,占8.62%;无效7例,占12.07%。总有效率为87.93。

8.7 治疗高睾酮血症,降低雄激素,诱发排卵

本研究是在较多单位对110例高睾酮(T)血症妇女进行,首先探讨这些患者血中T浓度是否真正降低,其次调查内分泌状态的变化和排卵效果,从而探讨芍药甘草汤改善病情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以分布在全国13个单位中血清T浓度>0.7ng/ml的128例患者为对象,其中服药不规则2例,治疗中未测激素1例和虽测血清T浓度但给药开始时其浓度未达0.7ng/ml的15例,计18例不列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为26.7±0.4岁,身高为156.7±0.49cm,体重52.9±0.82kg。110例中无排卵(无月经),稀发性排卵(月经过少)及正常周期的患者分别为78例,15例,17例。已婚82例,79例是不孕患者,其中原发性不孕症56例。79例中无排卵55例,稀发性排卵10例,而正常周期者14例。74例患者均预先进行地塞米松(DEX)抑制试验,DEX0.5mg,早晚各1次,服用1周,测定DEX给药前后血清T浓度,判断其来源部位。芍药甘草汤每日7.5g,分3次服,从月经或止血后的第5d起连服16周,给药期间每2周采血1次,将血清保存于-20℃待测激素水平。每个病人均检查血清中的睾酮(T)、雌酮(E1)、雌二醇(E2)、皮质醇、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催乳激素(PRL)的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芍药甘草汤给药前的血清和T浓度最低值的血清,以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雄烯二酮(△4A)和脱氢异雄酮硫酸酯(DHEAs)浓度,并以离心超滤法测定游离T浓度。这些激素的测定内及测定间变异系数,除DHEAs测定间变异系数是15%外,其余均在10%以下。以东大分院同样测定28~35d正常月经周期健康妇女卵泡初期血清中上述激素作为正常值。按基础体温上升或每次测定的血清黄体酮浓度>5ng/ml来判断排卵。于芍药甘草汤疗程结束后,随访若干患者8个月,调查这些患者在此期间的治疗情况、排卵率和妊娠率。统计学分析,芍药甘草汤给药中的血清激素浓度变化采用Student paired test,其他采用Student test。

根据DEX抑制试验,血清高T浓度(总数74例)来源于卵巢者66.2%,来源于肾上腺者6.8%,来源于卵巢和肾上腺者27.0%。芍药甘草汤给药前血清激素浓度同正常妇女卵泡初期比较,T、FSH、LH、E2/T的比值均显示出有意义的高值,而E2/E1的比值,显示有意义的低值,E1、E2、皮质醇及PRL无显着性差别。芍药甘草汤给药期间血清T浓度明显降低,即在服药后的第2周已经有意义地下降(0.90±0.02ng/ml),其后缓慢下降,12周进一步降低,至16周达最低水平(0.78±0.06ng/m1)。而血清T浓度降到0.7ng/ml以下的患者的比例在给药后的2、6、14和16周分别是23、26、42和52%。芍药甘草汤给药期间血清E1和E2浓度及E2/E1的变化:芍药甘草汤血清E1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血清E2浓度总的情况是渐渐上升的倾向,在第2、6、8和10周出现有意义的高值;而E2/E1给药后2周有意义地上升,直持续至16周,特别是在6、12和16周达1.0以上。芍药甘草汤给药期间血清E2/T比值的变化:给药后的第2周有意义地上升,这个高值一直持续到10周,12周进一步上升,以后到16周一直有上升倾向。而用药期间血清皮质醇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芍药甘草汤给药期间血清FSH、LH、PRL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血清LH浓度较血清FSH浓度有较大的变化,但除了在第2周出现有意义的高值外,并没有有意义的变化。芍药甘草汤给药中可能与血清T浓度降低有关的其他激素的血清浓度:在血清T浓度有意义降低的同时,可发现血清E1浓度有意义地降低和血清E2/T值有意义地上升,以及血清E2浓度和E2/E1值的上升倾向和血清LH浓度的降低倾向。对12例患者进一步测定了芍药甘草汤给药前和血清T浓度显示最低值的血清中△4A和DHEAs及游离T的浓度。这些数值在给药前,均比正常妇女卵泡初期浓度呈现有意义的高值。与用药后血清T浓度降到给药前的1/1.88相对应,游离T浓度也降低到给药前的1/2.93。血清△4A和DHEAs浓度也由于给药而有意义地降低。芍药甘草汤给药期间排卵率:110例观察对象中78例(70.9%)是无排卵患者,其中33例服药期间出现排卵。芍药甘草汤给药期间妊娠率:79例希望生育的患者,其中11例为子宫、输卵管及男方因素而不孕,服药中有12例妊娠,其妊娠率为17.6%,12例中有9例是无排卵或稀发排卵患者。芍药甘草汤治疗后的排卵率和妊娠率:芍药甘草汤疗程结束后,有77例随访8个月。其中继续服用芍药甘草汤和克罗米酚柠檬酸盐(CC),CC+芍药甘草汤及CC+强的松龙诱发排卵的无排卵患者有17例;接受这些治疗的不孕症患者有21例。虽然病例较少,但关于排卵率,在芍药甘草汤和CC及CC+芍药甘草汤及CC+强的松龙之间几乎没有差异。而妊娠率,单独应用芍药甘草汤较单独应用CC为高,CC+芍药甘草汤比CC+强的松龙为高。不过构成不孕的因素(无排卵,稀发排卵及原因不明的正常周期)在各该治疗组间有所不同,即芍药甘草汤治疗的对象都是正常周期的,而CC+芍药甘草汤治疗的患者中无排卵1人,稀发排卵2人,各有一人怀孕。芍药甘草汤治疗期间未发现因芍药甘草汤而致的副作用[107]

8.8 治疗激素停用综合征

加味芍甘汤治疗激素停用后的情绪低落,四肢无力,失眠等症状共34例,其中16例服用2剂症状消失,10例服药3剂好转,7例服药5剂痊愈,1例并用大剂量激素递减用量直至痊愈,效果良好[108]

9.治疗过敏性紫癜[109]

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20岁44例,20岁以上6例;病程1年内34例,1年以上8例,2年以上5例,3~8年的3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12例,血沉增快32例,尿中蛋白、红细胞、管型阳性17例。50例血小板均在正常值范围。单纯型12例;关节型21例,胃肠型10例;肾型7例。对照组25例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20岁18例,20岁以上7例;病程1年内19例,1年以上4例,2年以上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8例。血沉增快17例,尿中蛋白、红细胞、管型阳性3例。25例血小板均在正常值范围。单纯性紫癜6例,关节型11例,胃肠型5例,肾型3例。诊断标准:根据方跃明等编着的《现代实用皮肤性病学及美容学》。单纯性紫癜:一般无全身症状,发于下肢,尤以小腿伸侧为多,呈对称性的针尖到黄豆大瘀点或瘀斑。关节型紫癜:除紫癜外,有固定或游走性关节肿痛,常伴有发热、咽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胃肠型紫癜:除紫癜外伴有腹痛、腹泻、便血。肾型紫癜:除紫癜外,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以上4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值范围。

治疗组以芍药甘草汤为基本方。药用:生白芍、生甘草各30g。皮疹鲜红,血热壅盛加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皮疹紫暗,血瘀加丹参30g;肌肉关节疼痛加防己12g;腹痛便血加炙乳没、广木香各10g;病程较久,反复发作、面色萎黄、乏力、蛋白尿加炒党参10g,怀山药15g(小儿酌减)。每日1剂,3次煎服。西药以赛庚定2mg或酮替芬1mg,1日3次,强的松10mg,1日3次。关节型、胃肠型、肾型,病情较重者用地塞米松10mg加入输液中静滴,每日1次,病情缓解后即停用激素。单纯型、关节型、胃肠型疗程20d,肾型2个月。3个月后判定疗效。对照组单用上述西药治疗。

临床治愈:皮疹全部消退,关节、肌肉疼痛、腹痛、便血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46例(96.0%)、8例(32%);无效:无好转或虽有好转但仍有紫癜或其它多少不等的阳性体征存在,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4例(4.0%)、17例(68%)。治疗组皮疹开始消退最快3d,最慢10d。腹满、便血、关节、肌肉疼痛一般在1~2d内明显缓解,治疗5d而愈8例,10d而愈23例,15d而愈9例,20d而愈5例,30d而愈1例,平均12d。对照组:皮疹开始消退最快7d,最慢20d。腹痛、便血、关节肌肉疼痛一般在3~4d内缓解,治疗10d而愈1例,15d而愈1例,20d而愈4例,30d而愈2例,平均20d。

10.治疗妇产科疾病

10.1 治疗痛经

本组44例中除1例外均为原发性痛经,治疗前有32例每次行经必服止痛片或注射止痛药物。年龄在13~45岁之间,平均为22.6岁,未婚38人,已婚6例;病程最长23年,最短者1年,平均6.7年。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或行而不畅,血色暗紫有血块,块下则痛减,或伴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寒凝血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减,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畏冷肢凉,重则伴恶心、呕吐,出冷汗,舌暗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紧。参照1982年全国首届中医妇产科学术会议资料,将痛经分为三度:轻度,疼痛尚可忍,能坚持工作或学习;中度,疼痛难以忍受,难于坚持工作或学习,但全身症状不明显;重度,疼痛难以忍受,不能坚持工作或学习,全身症状较重,常伴有面青、汗出、肢冷,甚至晕厥。本组44例,均为中、重度。

气滞血瘀型服痛经Ⅰ号:炒白芍60g,赤芍30g,炙甘草30g;寒凝血滞型服痛经Ⅱ号:炒白芍90g,肉桂10g,炙甘草30g;每剂制成煎剂100ml,每次口服50ml,日服2次。经前3~4d始服,至经期第2~3d停服,每月停服6d为1疗程,可连续服药3~4个月经周期。痊愈:3个月经周期疼痛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好转;好转:疼痛减轻;无效:疼痛无改变。治疗结果为:44例经1~7个(平均3.6个)疗程治疗,痊愈17例,好转6例,无效4例。其中气滞血瘀型16例,痊愈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寒凝血滞型28例,痊愈9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3例。服药期间部分病例(服痛经Ⅰ号者5例,服痛经Ⅱ号者8例),有轻度腹泻,停服后恢复。盆腔血流图变化:本组有31例在治疗前后做盆腔血流图测定(包括经前、经期、排卵期的自身对照),其结果见12-53-52表。

表12-53-52 芍药甘草汤对痛经组治疗前后盆腔血流图参数影响(均值)()

表12-53-52说明治疗盆腔血循环量增多,血管阻力下降。多数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的病例者,血流图变化亦明显。治疗后波幅左右侧差>25%的例数较治疗前有所减少,但经x2检验P>0.05,无显着性差异。对本组治疗有效者40例中21例于给药后2~8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7月,疗效巩固的18例,3例复发(2例为重度痛经显效患者,1例为中度痛经好转患者)。本组盆腔血流图测定的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加味,具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的功能,盆腔血流图测定可作为观察痛经疗效客观指标之一,不论在经前、经期或排卵期作对照测定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10]

对象:需服用镇痛剂或卧床休息的中度以上痛经患者10例。其中实证3例、虚实中间证4例、虚证3例。年龄:17~44岁,平均30岁。方法:从经前5~7d开始少量服用芍药甘草汤(2.5g/d),经期7.5g/d,分3次服,连服3日。观察3个疗程,用疼痛记分法对疼痛进行评价(分5级),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经周期中改善最明显的周期比较,改善在3级以上者为显着有效,2级为有效,1级以下为无效,对无效病例观察4或5个疗程。对患者临床背景、改善率和无效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进行研究。结果:患者中功能性痛经5例,平均26.0岁;继发性痛经5例,平均34.0岁,其中子宫肌瘤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改善程度(10例):显着有效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70%。结论:芍药甘草汤对痛经的镇痛效果达70%;对无效病例应在重新确认月经周期及开始给药时间、病情之后确定治疗药[111]

10.2 治疗妊娠腹痛[112]

本组44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38岁,平均30岁,其中22~28岁25例,29~35岁15例,36~38岁4例。全部病例均有停经史,孕3月前,临床化验检查HCG阳性;孕4月以上,妊娠与月份相符,且超声波探查可见水平段及胎心反射。本组首次妊娠者26例,二次妊娠以上者18例(其中第一胎为自行流产或胎死腹中引产而出者13例)。妊娠时间:孕36~60d18例,孕60~90d15例,孕4个月以上11例,住院时间:最短7d,最长30d,平均11d。本组患者均以“芍药甘草汤”为基本方,药用芍药30g,甘草10g,加减:虚寒者,证见小腹冷痛,面色白,形寒肢冷,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加黄芪、艾叶,巴戟、干地黄;阴血亏虚者,证见小腹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滑。加当归、阿胶、白术、莲肉、枸杞;气郁者,证见孕后胸腹胀满疼痛,两胁尤甚,嗳气吐酸,烦躁易怒,苔薄白,脉弦滑。加当归、苏梗、木香、云苓、枸杞。

结果44例患者中,痊愈者40例(腰腹疼痛消失,超声波检查胎儿存活,有胎心反射);有效者3例(腰腹疼痛明显减轻,超声波检查胎儿存活,有胎心反射);无效者1例(治疗前后无变化)。总有效率97.75%。辨证分型与疗效关系见表12-53-53。

表12-53-53 芍药甘草汤加味对妊娠腹痛治疗结果统计表

上表说明,血虚型效果最佳,虚寒型次之,气郁型最差。

10.3 治疗先兆流产

治疗41例先兆流产,其中妊娠第1胎33例,妊娠第2胎8例。阴道流血,小腹坠胀或腰酸痛等症状出现在妊娠50d左右者12例,出现在妊娠2~3个月者21例,出现在妊娠4个月以上者8例。其中,属妊娠腹痛16例,胎动不安25例。经用寿胎丸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妊娠腹痛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3.8%。胎动不安治愈2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8%。本组41例中,治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9%]113]

10.4 治疗不孕症

在不孕症患者的检查治疗过程中,探讨障碍因素,测定血中激素,多见有睾丸酮(T)和催乳激素(PRL)异常或呈正常高值。对此类患者投与芍药甘草汤。投药标准为:从月经周期第10d至排卵前测定血中激素,对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FSH/H)之比>2,T>0.7ng/m1,PRL>20ng/m1,以及多毛倾向明显等任何一项的病例。随证疗法是根据汉方医学诊断标准的八纲、气血及脏腑辨证选择汉方药,而且合并投入芍药甘草汤。汉方医学未见特殊异常的病例,仅T和PRL异常者只投与芍药甘草汤。

结果:1987年9月至1990年3月,妊娠成功90例,其中49例服用了芍药甘草汤(单独用者8例,并用者41例)。与芍药甘草汤并用的汉方药有: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汤、加味遥散、防风通圣散、温清饮、四物汤、苓姜术甘汤、补中益气汤。从服药开始至妊娠为止的服药时间,并用芍药甘草汤平均为4.5个月,只随证汉方治疗者平均增多6个多月,单独投与芍药甘草汤者平均3个月。从预后看,并用芍药甘草汤者2例(4.8%)流产,单用随证汉方治疗者7例(17.0%)流产。

对高睾丸酮血症的排卵障碍患者给予芍药甘草汤,探讨其对排卵率的改善及对血清睾丸酮值的影响。选择7例血清睾丸酮值在0.6ng/ml以上月经异常不孕症患者作用高睾丸酮血症病例(1.23~0.67ng/m1)。月经异常分为Ⅰ度闭经和Ⅱ度闭经。

对选择病例给予芍药甘草汤,每天7.5g,分3次口服,8周内连续给药,每两周测定一次血清睾丸酮。排卵的确诊是通过基础体温和超声波诊断。

8周内血清睾丸酮值恢复至正常范围内5例(71%),其中4例(57%)在4周内恢复正常。这些患者均为Ⅰ度闭经患者,治疗前血清睾丸酮值在0.91~0.67ng/ml。5例中4例排卵(80%),其余1例并用克罗米芬而排卵。2例因治疗前血清睾九酮值为1.23ng/ml,1.12ng/ml的高值,经治疗而未达到正常值,其中1例是Ⅱ度闭经。有些患者血清睾丸酮值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正常范围内。关于排卵,对于Ⅰ度闭经有的并用克罗米芬而排卵,但Ⅱ度闭经者无排卵。因此对Ⅰ度闭经的高睾丸酮血症的年轻患者,特别是无需立即排卵的病例,给予芍药甘草汤是有效的[114]

治疗其它妇产科疾病:以本方或加味可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115]、产后腹痛、呃逆、产后发热[116]、急性乳腺炎、乳泣,均获良效[117]

11.用于消化道检查

11.1 用于胃X线检查及大肠内窥镜检查[118]

德留-博用芍药甘草汤代替解痉剂应用于胃X线检查,探讨了X线照片的效果,并与肌注解痉剂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为进行胃X线检查的152例患者,年龄20~80岁,男70例,女82例。给予芍药甘草汤提取剂3g,用20ml微温水送服,右侧卧位7~10min后,进行胃X线检查。造影剂用140%的硫酸钡。在芍药甘草汤内服前及胃X线检查前后分别测定血压和脉搏。患者无论性别、年龄,均分为实证~中间证、虚证两组。其虚实程度根据腹诊(以腹力等为主)、望诊、闻诊、问诊进行判定。其后通过X线片探讨了胃蠕动的有无,无论俯卧位的充盈像,还是仰卧位右前斜位像均可见前庭部的收缩者为蠕动(+)。双重对比造影摄像的部位为右前斜位正位、左前斜位、穹窿部。比较研究的指标:与解痉剂相同程度的双重对比像为A,略差者为B,沉积明显,涂布略差,但尚可获得可以诊查疾病的双重对比造影像者为C,因涂布不良等而不能得到诊查疾病的双重对比像者为D.结果:蠕动(+)者占25.7%,双重对比造影像:A占27%,B占35.5%,C占34.9%,D占2.6%,即双重对比造影像良好者(A+B)占62.5%,能查病者(含C)占97.4%,蠕动(+)在60岁段以上者占21.3%,在50岁段以下者占59.7%,而且即使60岁段以上者的蠕动运动停止,也可获得良好的双重造影像。蠕动(+)的患者中,虚证占24.6%,中间~实证占26.4%,双重对比造影像的效果良好者,虚证占66.2%,中间—实证占59.8%,虚证患者即使没有蠕动运动,其双重对比造影像(A+B,A+B+C)也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蠕动(+)的患者中,男性占22.9%,女性占28%,双重对比造影像良好者,男性占68.6%,女性占57.3%,男性患者的胃蠕动运动停止,双重对比造影像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胃X线检查处理剂应具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本次研究证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只是其程度比解痉剂轻,因此认为,对慎用或禁忌使用解痉剂的患者于胃X线检查前应用芍药甘草汤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新井信等对大肠内镜检查时应用芍药甘草汤减轻患者痛苦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1991年12月~1992年10月,在千叶县谷津保健医院内科施行全大肠内窥镜检查的30~60岁患者,分为芍药甘草汤投与组(18例),非投与组(20例),全部患者均无高血压、心疾患及其他重症并发症。根据一般的大肠内窥镜检查前处理方法,患者于检查前一天进流食,下午九时以后禁食,就寝前内服轻泻药,检查当日起床时饮水200ml,上午十时以后禁饮,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于检查前30min内服芍药甘草汤5.0g,另一组未服药物。检查前5min为防止精神紧张全部患者肌肉注射安定10mg,检查均由同一技术熟练的医生进行。检查期间,每隔3min测定一次血压和心率,并用视觉疼痛计分评价自觉症状,无痛为0分,难忍的明显疼痛为10分,共分11级。结果:自觉症状:根据视觉疼痛计分,芍药甘草汤组为4.89±0.42,非投与组为6.20±0.34,投与组的自觉症状计分有降低的倾向。收缩期血压:安静时收缩期血压投与组16.3±0.5kPa,非投与组16.9±0.4kPa,两组间无显着差异,检查时血压上升幅度:投与组为2.67±0.4kPa,非投与组为3.2±0.4kPa,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检查时心率上升幅度:投与组为17±3bpm,非投入组为21±3bpm,芍药甘草汤对大肠内窥镜时伴有的心率增加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检查时间:投与组需要33±3min,非投与组为40±3min,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在视觉疼痛计分方面,大肠内窥镜检查时投与芍药甘草汤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11.2 用于钡餐X线检查[119]

以缓解钡餐X线检查前肠痉挛疼痛和改善成像效果为目的,研究了30例患者,在检查前一天服用芍药甘草汤7.5g/d,分3次服用。设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芍药甘草汤组在以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夜间排便次数显着减少:夜间排便2次以下者芍药甘草汤组为27例(90%),对照组仅为7例(23.3%);夜间腹痛减轻:回答“腹痛不严重”者芍药甘草汤组29例(96.7%),对照组14例(46.7%),芍药甘草汤组明显增加;夜间睡眠明显改善:回答“与以往睡眠相同”者芍药甘草汤组26例(86.7%),对照组仅为2例(6.7%)。回答“睡眠不太好”者对照组17例(56.7%),芍药甘草汤组无;对疾病状态的评价:回答“没有问题”者芍药甘草汤组27例(90%),对照组20例(66.7%);对成像的评价芍药甘草汤组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粘液减少,钡附着良好,成像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12.治疗痤疮[120]

有报道,芍药甘草汤对高雄激素血症性排卵障碍的不孕症与伴有高雄激素血症痤疮有效。认为,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增大是引起痤疮的原因之一,故对寻常性痤疮患者投与芍药甘草汤,并观察治疗经过。治疗对象为16~32岁的13例患者(男2,女11)。芍药甘草汤7.5~10g/d。原用外用药者仍继续使用。2个月后判定疗效,皮疹基本消失者为显效,皮疹数为1/3以下者为有效,其余为无效。结果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4例,失去联系4例。病例中无高雄激素血症者,投药后雄激素的变动无一定倾向。芍药甘草汤使高雄激素血症者雄激素降低,而不降低正常雄激素血症者的雄激素,从而显示可能具有保持稳定的平衡的作用。皮疹改善最少需要2个月,如果服药时间再长一些效果会更好。本方中甘草的剂量较大,可能会引起假醛固酮增多症,尚需积累病例予以观察。本组除2例出现一过性轻度胃肠障碍外,未见其他副作用。因此芍药甘草汤可成为治疗痤疮的一个方剂。

13.治疗癌症疼痛

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拟的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治疗期间继续服用维生素E、肌苷片、维生素B6,并仍给予复方氨基酸液或脂肪乳剂以支持治疗,而暂停用其他止痛药物如消炎痛、双氯灭痛、盐酸二氢埃托啡片、强痛定及度冷丁等。本方药组成:生白芍50~60g,白花蛇舌草30~50g,生半夏10g,威灵仙20g,细辛15g,蜈蚣3条(研末冲服),甘草10g,鸡内金20g。每日1剂,水煎取汁150111l,1日3次服。2周为1疗程,服药后需卧床,并用麦麸30g,冰片10g,用铁锅熨热后纱布包敷疼痛部位约20min。疼痛完全消失者13例:疼痛明显缓解、再未使用止痛药者16例;疼痛减轻,仍用止痛药(但明显延长了用药时间)者3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1例,总有效率为90.6%[121]

刘氏报道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癌症晚期疼痛40例,治疗芍药甘草汤组成:白芍60~250g;胀痛加木香12g;气虚加黄芪30~60g,甚者再加入人参15g;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5g;湿浊内阻加半夏12g,茯苓30g,大便干加大黄10~20g;大便溏加罂粟壳10~20g。用法:疼痛较缓用轻剂,疼痛较重用大剂,剧痛难忍用重剂。水煎2次相兑,轻剂顿服,大剂2次分服,重剂3次分服。日1剂。5剂为1疗程。疗效标准:显效:3个疗程之内疼痛停止。有效:3个疗程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经治3个疗程其疼痛减轻不显着。治疗结果为40例中显效12例(其中1个疗程痛止6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治疗前11例已用度冷丁者有9例在3个疗程内陆续停用,其余2例均已减少用量[122]

刘氏用一贯煎合本方治疗肝癌肝区痛有效[123]

14.治疗肛肠科疾病

治疗术后肛门激惹征:加味芍药甘草汤由白芍60g,生甘草30g,醋元胡6g组成。水煎,每日1剂,每剂分2次早晚服,自手术当日起,连服3d。96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单号床位服药,双号床位不服药)。年龄在23~69岁之间。服药组48例,其中内痔14例,混合痔34例;对照组48例,内痔12例,混合痔36例。96例患者均接受内痔结扎术或混合痔外切内扎术。

表12-53-54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术后肛门激素症治疗效果

临床观察发现加味芍药甘草汤能够明显地减轻或防止内痔、混合痔术后肛门的挛缩现象,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服药组优于对照组(P<0.01)[124]

另有王氏报道本方加味对术后肛门激惹征有效[125]

赵氏报道以本方加味治疗肛裂[126,127]、盆底痉挛综合征致顽固性排便困难均获良效[128]

15.外科

15.1 治疗颈脊肌筋膜病

症状表现以颈背疼痛为主,无肩臂麻木,有颈部慢性损伤或“落枕”史;X线检查排除颈椎其它疾病,颈背广泛、散在压痛点,多位于颈部后伸肌及背阔肌部。方药组成为白芍50g,甘草50g,桂枝15g,葛根10g,吴茱萸10g为基础方,颈部有硬结者加全蝎5g,姜黄10g,痛而畏寒,有透风感者加防风20g,久劳致病无外邪者,加黄芪25g,木香10g。每日1剂,加水煎取汁200ml,早、晚饭后服。治疗结果为42例中,31例服四剂后诸症状消失,隔2个月复诊无复发;7例服五剂症状消失,10d内复诊症状复现,续加减服3剂症状消失后无复发;1例服七剂症状大部缓解,中断治疗;3例服7剂症状无明显好转,疼痛存在。有效率为90.4%,治愈率73.8%。现代医学则认为该病为肌筋膜因着凉、劳损致无菌性炎症产生,导致疼痛及肌肉痉挛。芍药与甘草配伍使用的药理作用为抑制中枢及末梢神经兴奋,可治疗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为本疗法的基础所在[129]。服用本方加味对风湿痹阻型颈椎病也有治疗作用[130,131]

15.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曾氏[132]应用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60例,结果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45例,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12例,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3例。其中治疗1个疗程者16例,2个疗程者34例,3个疗程者10例。本方煎汤送服三七粉治疗急性腰扭伤有良效[133]

15.3 治疗老年腰腿痛

陈氏报道以本方加味(杭芍15~25g,甘草、牛膝、地龙、当归、杜仲各10g)治疗33例老年腰腿痛。寒湿型加干姜、桂枝、茯苓;湿热型加黄柏、苍术;肝肾亏损型加菟丝子、枸杞、大枣;痛甚加乳香、没药。结果:疼痛消失12例,缓解16例,减轻4例,不明1例[134]

小山内智彦对202例骨科患者应用本方止痛的疗效进行研究。结果:平均有效率65%,其中60岁以上者有效率71%,变形性椎关节强硬者有效率75%,骨质疏松者为69%,疼痛在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有效率80%,其他部位为50%。作者认为本方是血虚引起的气血失调的有效方[7]

15.4 治疗足跟痛

王氏等报道以本方(赤芍、白芍各30g,生炙甘草各30g)加味,治疗足跟痛106例,苔白腻有湿者加木瓜,年老体弱者加二地。结果:全部治愈[135]

16.治疗脑血管病偏瘫肢体疼痛[136]

治疗对象为脑血管病伴一侧肢体麻痹、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水平上举<90度),予以镇痛药、骨骼肌松弛药及物理疗法治疗疗效不佳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59.1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9例,脑梗死5例,脑动脉瘤1例。肢体麻痹疼痛:右侧5例,左侧10例。给予芍药甘草汤7.5g,分3次服。结果:疼痛:显效20%,有效33.3%,稍有效33.3%,无效13.3%。关节活动度:显效(上举>150度)13.3%,有效(上举>120度)26.7%,稍有效(上举>90度)33.3%,无效26.7%。疗效出现时间:1日以内26.7%,2~3日33.3%,4~5日26.7%,不变13.3%。由此认为,对伴有肢体疼痛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芍药甘草汤可在减轻疼痛,解除肌张力增高状态的同时,使关节活动度扩大,改善日常生活活动。且顿服比定时服用效果好。无效的病例可能与严重的关节变形有关,故早期给药效果会更好。

17.治疗其他疾病

治疗帕金森病:日本玉进每弘用本方治疗13例帕金森病患者。给药8周。结果:2例日常活动有改善,作者认为本方对神经症状无效,但对应用西药效果不显着的精神症状有效[137]

治疗眩晕:瞿氏采用解痉通络法,以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50例颈性眩晕,痊愈24例,显效20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提示本方具有舒筋通络、通运气血,调畅清窍的作用,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138]

服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对目润、梨状肌综合征、啮齿[139]、多毛症[140]、臁疮[141]、小儿脐周痛[142]先天性和萎缩性肌强直症[143]、精神习惯性抽动症[144]、带状疱疹[145]及其后遗神经痛[146]、儿童腹型癫痫[147]、落枕[148]、肩关节周围炎[149]、流行性出血热后期下肢挛急症等,均有一定疗效[150]

【参考文献】:

1 张兆旺,孙秀梅,李群,等.白芍不同炮制品组成的芍甘汤中白芍成分的比较.中成药,1990;(12):17

2 张兆旺,孙秀梅,陈栩华.炮制对芍药甘草汤影响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1;16(7):407

3 谭洪根,刘应泉,冯维秀,等.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50

4 孙秀梅,张兆旺,郭婕,等.芍甘止痛颗粒剂四种提取方法的成分比较.中成药,1996;18(11):3

5 倪静斌,殷玉生.芍药甘草汤袋泡剂与汤剂的比较实验研究.中成药,1997;19(3):7

6 郑春英,李文兰,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甘颗粒剂中芍药苷含量.时珍国医国药,1999;10(9):657

7 谢鸣.中医方剂现代研究(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220

8 谭俊佳,方红,周芳.芍药甘草汤及其组成的镇痛泻下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3):32

9 邱明义,曹远礼,俞良栋,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比较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4):47

10 孙秀梅,张兆旺,卢朝辉.炮制对芍甘汤中鞣质含量及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影响.中药材,1991;14(3):27

11 谢人明.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进展.河南中医,1986;(6):15

12 李岩,陈苏宁,李宇权,等.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6;16(1):18

13 张兆旺,孙秀梅,李群,等.芍药甘草汤组方意义的实验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14(1):49

14 许继德,刘自厚,陈淑芝,等,芍药甘草汤对顺铂所致的大鼠小肠电活动改变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73

15 林秀珍,郭世铎,候庆昌,等.大承气汤、芍甘汤、大黄素和番泻苷对肠梗阻大鼠肠粘膜组胺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2;17(7):427

16 宋维炳译.汉方与内分泌生殖.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5):8

17 吉田麻美.芍药甘草汤治疗药物诱导性高催乳素血症的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5):27

18 福岛峰子.芍药甘草汤治疗高催乳素血症伴排卵障碍的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2):18

19 池田善明.汉方方剂对顺铂抗癌效果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2):48

20 Nagase J.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对小鼠正常、癌前病变及癌变乳腺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1):48

21 修丽梅,福岛峰子,吉崎克明,等.芍药甘草汤及其组成部分对子宫收缩抑制作用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53

22 柴田哲生.芍药甘草汤对子宫平滑肌前列腺素生成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4):46

23 项琪,程刚,陈济民.芍药甘草汤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9):615

24 李富生,石昕昕,刘新智,等.芍药甘草散治疗哮喘.中医杂志1987;(9):66

25 彭暾.芍药甘草汤临床新用二则.中医药研究,1989;(6):30

26 陈瑞祥.芍药甘草汤的临床新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6):24

27 辛秀华.从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浅析“异病同治”.广西中医药,1988;(4):29

28 邓文龙.中医方剂的药理与应用.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96

29 王兆奎.芍药甘草汤治疗顽咳.湖南中医杂志,1986;2(1):44

30 蔡宛如,钱华.芍药甘草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1998;(6):5

31 胡承林,钟义祥,张素容,等.芍药甘草汤加味制剂治疗胃脘痛证的近期疗效观察.西南国防医药,1994;4(4):229

32 李小贤,白长川,李寿山.治疗急性胃痛315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1993;2(1):32

33 何宏邦.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212例疗效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4):163

34 聂世纪.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急症胃痛举隅.湖北中医杂志,1994;16(2):43

35 成信法,陈瑜.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4):30

36 刘祯,刘晓芳.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82例临床观察.甘肃中医,1998;11(1):29

37 姜加芬.五花芍草汤合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医学理论与实践,1995;8(1):477

38 薛晓寒.金铃子散合失笑散、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1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6):378

39 于瑞珍,王钦山.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溃疡病120例.山东中医杂志,1984;(2):22

40 姬云海.芍药甘草汤治疗胃溃疡50例.陕西中医,1995;16(7):316

41 厉为广.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溃疡病170例.光明中医,1999;14(3):35

42 梁炳银,余英宏,范彬,等.芍药甘草汤治疗148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6):4

43 陈敏.大剂量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胆囊炎3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5;11(4):10

44 黄美珍.二胡箭针汤合芍甘汤治疗慢性胆囊炎70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4):60

45 张彩燕,李兰英.芍药甘草汤配合针刺治疗急腹症112例.陕西中医,1996;17(1):9

46 侯风喜,李玉杭.芍药甘草汤治疗术后慢性肠粘连临床观察.天津中医,1995;12(2):19

47 舒世敏,寇复兴.大承气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例.河南中医,1994;14(5):318

48 沈志萍.大承气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验案一则.黑龙江中医药,1995;(5):34

49 金嫣莉.甘草汤(剂)与芍药甘草汤(提取剂)对小儿腹痛的疗效.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3):32

50 韩建平,李桂兰.芍药甘草汤加口服补液盐治疗急性腹泻40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1):23

51 樊金铃.乌梅丸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常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广州中医药,1999;22(2):17

52 徐晓蓉,代建华,赵钢.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气血虚弱型习惯性便秘60例.四川中医,1997;15(6):30

53 邬金荣.首乌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便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7):14

54 傅寿根,巫钦海,王清妹.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吉林中医药,1996;(3):35

55 陈安民.芍甘合剂治疗老年性便秘113例观察.中医函授通讯,1997;16(4):13

56 李为民.芍药甘草汤治疗胆绞痛.光明中医,1994;(2):23

57 舒鸿飞.芍药甘草汤治疗幽门梗阻.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62

58 苏孟魁.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肠梗阻34例.中原医刊,1998;25(2):21

59 陈敏.大剂量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阑尾炎40例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14(4):18

60 李葆华.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1例.新疆中医药,1995;(1):23

61 符日芳.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广东医学院学报,1999;17(3):228

62 刘益新.祛瘀平肝方治疗血管性头痛70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2(2):27

63 黄毓斌.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血管性头痛.湖北中医杂志,1992;14(1):25

64 阳碧发.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肌肉收缩性头痛250例.云南中医杂志,1994;15(3):8

65 蔡芬.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偏头痛举隅.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2):537

66 赵秀玲.经方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国医论坛,1997;12(6):18

67 马子知.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46例.河北中医,1991;(6):7

68 田正良,郭小青.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50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4):32

69 魏茂春,魏茂华.活络效灵丹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坐骨神经痛119例.吉林中医药,1997;(2):10

70 程广里.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23例.中医杂志,1982;(7):45

71 黄晓筠.自拟芍药甘草木瓜汤(丸)治疗坐骨神经痛31例.桂林医学杂志,1994;10(3,4):246

72 庚及弟.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尿毒症末梢神经病变30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1):21

73 曾涛.活络效灵丹合芍药甘草汤配合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湖北中医杂志,1999;21(5):236

74 宫奇道明.芍药甘草汤并用活血祛瘀剂治疗睑痉挛.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1):28

75 木村裕明.芍药甘草汤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5):36

76 金东明,王彩霞.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抽搐验案举偶.中医药学报,1995;(3):45

77 薛效东.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颜面抽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8(3):24

78 蒋明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颜面抽搐.四川中医,1987;(4):40

79 李晓三.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35例.河北中医,1998;20(1):41

80 日下文彦.芍药甘草汤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肌痉挛的经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6):29

81 增井义一.芍药甘草汤治疗肌紧张性营养不良症患者肌强直有效1例.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2):38

82 阪本闪夫.芍药甘草汤提取剂对脑血管障碍引起的腓肠肌痉挛的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8(2):20

83 村上元庸.芍药甘草汤治疗下肢痉挛的经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4):20

84 加藤元一.芍药甘草汤对支气管哮喘使用交感神经β受体兴奋剂所致肌肉痉挛的疗效.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6):31

85 杜永清.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肌肉痉挛性疼痛.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10):24

86 陈雅琴.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痉挛性疾病.江苏中医,1993;(4):27

87 舒鸿飞,张书昌.芍药甘草汤治疗痉挛性病症3例.河南中医,1996;16(3):149

88 桥爪圭司.芍药甘草汤治疗痉挛性麻痹有效2例.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4):40

89 刘永生.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不安腿(肢)综合征3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26

90 李文海,刘淑余.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10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2;(3):12

91 潘兆桂.芍药甘草汤治疗不安腿综合征7例.广西中医药,1987;(5):12

92 程俊.丹参芍药甘草汤治疗不安腿综合征1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3):41

93 戎松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4):22

94 余军,丁玉纯.痛症用芍药甘草汤治验.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11(1):36

95 宋景云,刘玉华,艾淑坤,等.猪苓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泌尿系结石50例.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7;18(1):50

96 王世彪,何继红.芍药甘草汤加味小儿遗尿症126例.浙江中医药杂志,1992;27(2):58

97 刘桂珍.芍药甘草汤治疗顽固性小便失禁.江苏中医,1994;15(7):36

98 磊,杨梅,肖力.芍药甘草汤临床运用举隅.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9(1):33

99 余军,赵淠.芍药甘草汤治疗阴茎抽痛15例.四川中医,1995;13(9):35

100 郭本传.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阳痿26例.国医论坛,1995;10(6):17

101 邹传兵.芍药甘草汤治疗术后膀胱痉挛症12例.江苏中医,1995;16(11):24

102 吉野和男.芍药甘草汤对多囊性卵巢综合征患者血中雄激素浓度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4):40

103 村田高明.随证汉方疗法并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不孕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1):42

104 徐吉祥,王丽华,朱鸣琴.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型男性不育症67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1):693

105 罗建辉.自拟柴芍麦甘汤治疗男性高泌乳素性不育症2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10(8):27

106 尤舒彻.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中医药研究,1998;14(2):9

107 小林拓郎.芍药甘草汤对高睾酮血症血中雄激素的降低作用及诱发排卵效果和安全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6):13

108 李中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激素停用综合征.四川中医,1992;10(3):29

109 郑碧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27

110 吴源湘,张秀梅,袁硕,等.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痛经的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6):16

111 清水正彦.芍药甘草汤对痛经的镇痛效果与无效例的临床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4):40

112 罗跃萍.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妊娠腹痛44例.湖北中医杂志,1989;(2):7

113 沙玉琴,程淑华,沙莉.寿胎丸合芍药甘草汤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1997;(4):19

114 林公一.芍药甘草汤对高睾丸酮血症性排卵障碍的临床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4):40

115 高素心.当归芍药甘草汤治疗月经病的体会.黑龙江中医药,1991;(3):28

116 刘兴武.芍药甘草汤在产科的运用及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93;(7):326

117 戴会嬉.芍药甘草汤治愈乳泣.新中医,1986;(1):46

118 黄欣,张志军.芍药甘草汤在胃X线及大肠内窥镜检查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1):3

119 郭亚岳译.钡餐X线检查前使用芍药甘草汤的疗效.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2):31

120 宏君泽,田中源一.芍药甘草汤治疗痤疮的经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1):48

121 胡新全,苏德易.芍药甘草汤治疗疼痛3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2):7

122 刘昭坤,刘同珍.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癌症晚期疼痛40例.新中医,1997;29(1):32

123 刘庆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肝癌肝区痛.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8(4):45

124 杨佳丽,杨欣.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术后肛门激惹征48例.黑龙江中医药,1996;(3):5

125 王德元.加味芍药甘草汤对术后肛门激惹征的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1986;(3):26

126 张春祥,芍药甘草汤新用.新中医,1999;31(3):55

127 赵亚松.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肛裂607例体会.中国肛肠病杂志,1994;14(1):42

128 牛治君,姚歌中,牛文潮,等.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致顽固性排便困难.中国肛肠病杂志,1998;18(1):44

129 李伟光,刘树文,宋永生.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颈背肌筋膜病42例.中医药学报,1996;(2):19

130 吴向武.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颈椎病13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9;34(6):258

131 乔宦琏.自拟葛桂芍甘汤治疗风湿痹阻型颈椎病50例.中医正骨,1995;7(2):7

132 曾涛.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新中医,1999;31(5):45

133 徐秋明.芍药甘草汤送服三七粉治急性腰扭伤6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524

134 陈宏.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腰腿痛33例.云南中医杂志,1990;(4):15

135 王耀东,王荣三,孙自富.芍药甘草汤治疗足跟痛106例.河南中医,1990;10(2):30

136 王锦丽.芍药甘草汤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度的改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3):34

137 玉井每弘.试用汉方药治疗帕金森氏病.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6):33

138 瞿学文.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颈性眩晕50例.陕西中医,1996;17(3):109

139 马洪仕.芍药甘草汤治啮齿1例.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10(4):34

140 李南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愈多毛症.四川中医,1991;(6):35

141 王延凡.芍药甘草汤治臁疮.浙江中医杂志,1991;26(6):274

142 王景祥.芍药甘草汤加乌贼治小儿脐周痛的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11(5):62

143 汤洪川,曹起龙,杨左廉,等.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先天性和萎缩性肌强直症20例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8):494

144 许太安.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精神习惯性抽动症.黑龙江中医药,1993;(5):18

145 余军,丁玉纯.芍药甘草汤治验.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5;9(1):29

146 陈志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4):224

147 张文光,段健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儿童腹型癫痫38例.时珍国医国药,1999;10(6):451

148 侯林.加味芍甘汤治疗落枕.河北中医,1992;(2):29

149 梅和平,芍药甘草汤在痛症中应用体会.江西中医药,1996;27(5):30

150 傅书勤.芍药甘草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后期下肢挛急症.辽宁中医杂志,1987;(4):2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