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褐带长卷叶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67页(1491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5-28毫米,雄虫体型较小,休息时两翅置于背方如钟罩状。前翅暗褐色,翅基部有黑褐色斑纹,前缘中央的深褐色宽带斜向伸至后缘中部,顶角常黑褐色,雄虫的前缘基部具卷向背方的前缘褶,后翅均淡黄色。下唇须向上弯。
卵及卵块 卵纵径0.8-0.85毫米,横径0.55-0.65毫米,椭圆形,淡黄色:卵块长约8毫米,宽6毫米,也椭圆形,卵粒排列鱼鳞状,被胶质覆盖住。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23毫米,体黄绿色,头部与前胸背板黑色,或头部褐色,头、胸相接处具白带纹;前、中足黑色,后足褐色;气门近圆形,前胸气门略小于第8腹节气门,但又略大于第2-7腹节气门;具臀栉。
蛹 雌蛹体长12-13毫米,体宽2-8毫米,雄蛹体长8-9毫米,黄褐色。蛹背面中胸后缘中央伸入后胸,末端近于平截状;腹部第2-8节背面近前缘和后缘有2横列钩状刺突,近前缘钩状刺突较大;第10腹节末端较狭小,具8条卷丝状钩刺,中央4根较粗,两侧各两根较细(图1-52)。
图1-52 褐带长卷叶蛾
1.成虫 2.幼虫 3.蛹 4.卵 5.叶片上的卵块
【发生规律】:
在长江流域一年约发生4代,而在福建、广东为8代,多以幼虫在柑桔、荔枝树卷叶中或杂草上过冬。4-6月第一代幼虫为害柑桔、荔枝幼果、嫩叶、嫩梢和花蕾,6月以后主要转移为害嫩梢,柑桔谢花后至第二次生理落果期,常是幼虫盛发阶段;9月又为害带甜味的果实,造成落果。据室内观察,在平均温度27℃时,卵期7天,幼虫期12-19天,蛹期5-7天,成虫期4-11天,幼虫脱皮4、5或6次,若多脱皮1次,幼虫历期就延长3-4天,一般6龄。
成虫日间伏于叶、枝上,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多在夜间,卵产于叶正面主脉附近,少见于叶背面或枝上。每雌产卵常为2块,每块卵约200粒。幼虫孵化后很快向四方分散或吐丝下坠,随风飘荡,分散各处。幼虫很活泼,遇惊动,迅速向后跳动或吐丝下垂逃走,随后亦可循丝回至原处。第一龄幼虫常在两果相贴近处、或果实与树枝相靠近处,吐丝将果实与枝叶连接,或吐丝粘附在果皮上啃食表皮或躲在果萼里;第二、三龄后幼虫蛀入果内为害,被害果常脱落,幼虫则转移到旁边的叶片上继续为害,或随幼果一道坠地,一般果园四周的树较中心的树受害重,在一株树上周围的果实比树顶的受害重。幼虫为害嫩梢或嫩叶期,幼龄幼虫将3-5张叶片牵接成包,多取食叶背面,仅留下表皮或啃食叶缘,被害叶穿孔或缺刻,老熟幼虫食量大常缀5-6片叶,躲在其中为害。
【防治方法】:
参见拟小黄卷叶蛾防治。
褐带长卷叶蛾(Homona collearia Nietner)又叫柑桔长卷蛾,后黄卷叶蛾,幼虫为害柑桔果实、叶片、嫩梢及花蕾,吐丝将3-5片叶结成包,在其中取食叶肉,或潜伏于两幼果接触处、果实与树叶或枝条贴近处、或吐丝粘附于果面啃食果皮,蛀入果实,幼果与成熟果实均可受害,常引起大量落果,是华南地区柑桔、荔枝果实的大害虫,茶树、龙眼、杨桃、柿、板栗、枇杷、银杏等也均可受害,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四川等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