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图33)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91页(3604字)

图33 川乌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原植物系多年生草本,均为栽培,主要栽培于四川江油一带,现在湖南、湖北、陕西、云南等地也有栽培。喜生于平原地区肥沃的砂质土壤中。将主根(当地俗称“老蔸”)晒干作川乌入药,子根经加工后作附子入药。但有些地区则将未经过切制加工的子根晒干后作川乌入药,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药用习惯不同。

【性状鉴别】

母根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常向一侧膨大,长2~3.5cm,直径1~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全体生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瘤状侧根(俗称钉角),可见摘除附子后的痕迹。质坚硬,极难折断,断面外层褐色至灰棕色,角质性,内面为灰白色至灰黄色,粉性,可见多角形环纹(形成层)。气微,味辛辣,麻舌。以身干、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

(二)切制

生川乌,用时捣碎;制川乌,切片。

(三)炮炙

制川乌:

1.煮制 取净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6成干,切片干燥。

2.甘草制 取泡过的川乌与甘草同煮10余小时至内外发软,焖润1天,切薄片晒干。每100kg川乌,用甘草10kg。

3.蜜制 将川乌用文火炒热后,倾入炼蜜中,拌炒至蜜尽黄色时即可。

4.醋制 取泡过的川乌,加醋煮至醋完全渗入药内为度。每100kg川乌,用醋20kg。

5.黑豆制 先将黑豆煮至膨胀,再将泡透的川乌倒入锅内同煮至熟透为度。每100kg川乌,用黑豆10kg。

6.豆腐制 ①取泡过的川乌放铜锅内,用沸水煮半小时,倾去液汁,加豆腐与清水盖过药面,煮沸2小时,晒1小时,使表面水分干燥,继续晾至半干,再焖至内外潮润一致,切1~1.2mm厚的片,晒干。②先将豆腐放在铜锅内,加大量水烧至水沸,加入川乌煮1小时,至无白心为度,晾半干,再阴干,切片时再用开水略焖透,切1.5mm厚的片,晒干。每100kg川乌,用豆腐25kg。

7.甘草、白矾制 将甘草煎煮2次,2次滤液与白矾混合,与泡好的川乌同煮,至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辣感时,捞出,晾至七成干焖润,切片,干燥。每100kg川乌,用甘草0.5kg、白矾3.5kg。

8.甘草、皂角制 取川乌加甘草、皂角水浸泡3~5天(每天换水2次),切成两半。再加甘草、皂角煮至无白心、晒半干,焖至内外水分均匀,皮较硬时,再切1.5mm厚片子,干燥。每100kg川乌,用甘草5kg,皂角10kg。

9.甘草、银花制 将甘草、银花煎汤去渣再与泡过的川乌同煮,用大火煮至内无白心,晾6成干,焖2~3天至透,去节,切1~2mm厚片,晒干。每100kg川乌,用甘草2.5kg,银花2.5kg或甘草5kg,银花2kg。

10.生姜、黑醋制取泡过的川乌,加生姜汁,黑醋浸透,煮熟,切片,晒干,每100kg川乌,用生姜25kg,黑醋25kg。

11.生姜、豆腐制 取川乌与生姜、豆腐加水煮3小时,焖12小时取出,拣去生姜与豆腐晒2小时,切1.5mm厚片,晒干。每100kg川乌,用生姜12.5kg,豆腐400块(约37.5kg)。

12.甘草、黑豆制 取泡至稍有麻舌感的川乌与黑豆、甘草汤共煮至内无白心麻辣味时,出锅晒至6~7成干,焖润后切片,干燥。每100kg川乌,用甘草5kg,黑豆10kg。

13.甘草、醋制 生川乌大小个分开,与甘草同置水中浸泡,夏秋天泡10天左右,每天换水3次;春冬天泡15天左右,每天换水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为度,捞出,置锅内,加醋与适量水共煮,至中心无白心为度,取出,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干燥。每100kg川乌,用甘草6kg,醋18kg。

14.甘草、黑豆、白矾制 将泡透心的川乌口尝微有麻辣感,与甘草,黑豆、白矾汤共煮,取出,微晾,切1.5mm厚片,晾干。每100kg川乌,用甘草5kg,黑豆10kg,白矾2kg。

15.甘草、黑豆、生姜制 将泡透心的川乌与甘草、黑豆、生姜共煮至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6成干,焖润切片,干燥,每100kg川乌,用甘草5kg,黑豆,生姜各10kg。

16.生姜、皂角、甘草制 拣去杂质,大小分开浸泡,春冬3~4天,夏秋2~3天,每天换水1~2次,捞出。另取生姜、皂角、甘草捣碎,与川乌共倒锅内加热煮沸约2小时,至透心为度,取出,除去辅料,晾至7成干,切2~3mm厚片,晒干或烘干,筛去灰屑。每100kg生川乌,用生姜10kg,皂角3kg,甘草5kg。

17.黑豆、甘草、生姜、白矾制 将生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夏秋泡10天左右,每天换水3次,冬春泡15天左右,每天换水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时,捞出,置锅内,加生姜、甘草、黑豆、白矾同煮至透心为度,取出,除去辅料,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干燥。每100kg川乌,用黑豆12kg,甘草,白矾、生姜各3kg。

18.生姜、甘草、皂角、麻黄、桂枝制 取漂过的川乌,加水煮1小时多,加冷水漂1昼夜,再加清水与上诸药同煮1小时,取出,晒半干,切3mm厚片,晒干。每100kg川乌,用生姜10kg,甘草,皂角各5kg,麻黄、桂枝各2.5kg。

【性味归经功效】

温、辛、苦,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应用】

1.风寒湿痹 治疗寒湿头痛,身痛,关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常与麻黄、黄芪、白芍等配伍,如乌头汤;若治疗中风手足不仁、筋脉挛痛,常与乳香、没药、地等同用,如小活络丹。

2.诸寒疼痛,跌打损伤等 本品具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若用治疗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可单用乌头煎汤(浓)加蜜服,即大乌头煎。治疗外伤瘀痛,常与乳香、没药、三七等同用;可作手术麻醉用药。常与蟾酥、生南星、生半夏等同用,如外敷麻药方。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3~9g。作散剂或酒剂可减为1~2g,汤剂应先煎0.5~ 1小时,外用适量,一般制后用,生品内服应慎重。

孕妇忌服,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不宜久服,生品只供外用。

【备注】

本草纲目》:“主大风顽痹。”

川乌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是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素馨乌头碱等。乌头有镇痛、镇静、局部麻痹等作用。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对因注射菌苗引起发热的家有解热功效,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