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图277)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609页(2217字)

图277 黄芪

本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n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cmbranaceus(Fisch.)Bge.的根。

主产内蒙古、山西、甘肃、黑江等地。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有的有分枝,略弯曲,长30~90cm,直径1~3cm,表面灰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长纵纹和横长的皮孔状痕。质坚略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强呈毛状,有粉性。皮部黄白色,具放射状的间隙,木质部淡黄色至黄棕色,约占1/2~1/3,味微甜,嚼时有豆腥味。以根条粗大,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少,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三)炮炙

1.蜜制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黄芪片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色已深黄色为宜。每100kg黄芪,用炼蜜25kg。

2.炒制 取净黄芪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具焦斑或深黄色为宜。

3.米制 取米置锅内炒黄,倒入净黄芪片拌炒至棕黄色,取出,筛去米,放凉。每100kg黄芪,用米20kg。

4.酒制 取黄芪,加米酒拌匀,放1小时后炒之。每100kg黄芪,用米酒12.4kg。

5.盐制 取黄芪片,用盐水拌匀,润透至盐水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500g黄芪,用食盐9g,水适量。

6.盐、麸制 取麸皮炒热后,加入黄芪片炒热,筛去麸皮,加盐水喷匀,用微火烘干。每500g黄芪,用食盐180g,水与麸皮适量。

【性味归经功效】

微温,甘。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应用】

1.肺脾气虚,面色萎黄,乏力,纳少便溏等证 本品擅长补中益气,凡脾虚气短、食少便溏,常与人参、白术等配伍;若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与五味子、紫菀等配伍。

2.表虚自汗及中气下陷诸证 本品能益卫固表而止汗,治疗表虚自汗易外感者,常与防风、白术配伍,如玉屏风散;本品能补气升阳若气虚阳弱、体倦汗多,常与附子配伍,以益气温阳固表;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如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症,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

3.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利水消肿功效,常与白术、防己配伍,如黄芪防己汤。现代用本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亦有很好效果。

4.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溃不收敛 本品有托疮生肌的作用。治疗脓成不溃,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等配伍;若久溃不敛,可与人参、肉桂、当归配伍,以生肌敛疮。

本品对气血虚亏的,能补气以生血,常与当归等配伍;对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证,常与当归、龙眼肉、人参等配伍;对于气虚血滞而致痹痛、半身不遂等证,常与桂枝或当归、地龙、红花等配伍;对于气虚津枯的消渴,常与山药、地黄等配伍。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本品易于助火,故凡有表邪、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备注】

《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本品主要含苷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利尿、保肝及降压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增强心肌收缩力,还有促雌激素样作用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