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名山——泰山风景名胜之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山东行》第45页(15020字)

泰山。《尚书》称岱宗,《周礼》称岱山,“泰山”之名始见于《经·鲁颂·閟宫》。与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以其地处东部,故称东岳。古人以为日月升华、初春发生、万物始感于东方,故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是生机勃发的源泉,这种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结果,使泰山成为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的象征。

泰山突兀而立于华北大平原东侧,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踞高临下、凌驾于齐鲁丘群之上,成了茫茫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古人们便有了泰山为天下之中心的感受。

史记·封禅书》谓上古有七十二君封泰山,是古代山川崇拜最为突出的名山。泰始皇泰山封禅刻石,汉武帝数次登封泰山,赞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赫矣,骇矣,惑矣”!汉光武帝亦率群臣封禅泰山。此后,历代帝王均对封禅泰山极为重视,乾隆帝曾朝岱11次,登山6次。两千多年的封禅活动,使泰山愈显五岳独尊的地位。

泰山周围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夏初,禹分九州,其中冀、豫、青、兖、徐五州均在此;战国七雄时,这里有六国之都,泰山成了东方文明的代表,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中国的山水观并不强调纯粹的自然之美,而是注重在突出的自然景观美的基础上,又渗透着尽可能丰厚的人文景观美,是自然与人文有机、和谐结合的地域空间综合的结晶。天下名山胜水无不如此,泰山是其中无可匹敌的代表。

泰安城就是因为帝王封禅祭祀,普通民众朝山进香和历代观光客游览登临而发展起来。做为泰安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岱庙,从泰安南门起,延至岱宗坊,与盘山石道相接,直上玉皇顶,使山与城在建筑空间与功能上结合起来,使登山祭祀活动程序延展,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封禅祭祀系列和中国历史的立体画卷。连同它的古建筑、绘画、石刻、花鸟树木与深林山石融为一体,构成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人文和自然的紧密结合,把天、地、人三者以最和谐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再联想山下不远处的圣人群落,就会明白,泰山的尊贵地位绝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

泰山景区约可分为岱庙、岱阴(南麓)、东路、西路、岱顶五个区域,多用丽、奥、幽、旷、妙五字以形其美。经详加比较向您建议具体的登山线路,以最大程度地游览全山。

首选线路:东路

游客至泰山,均须在泰安城停留,岱庙区在城北,故首先应游完山下诸点,然后步行至红门。红门是登山盘路的起点,由此至玉皇顶有石阶6566级,途径中天门和南天门,习惯上称为东路,或中路。最后登至岱顶。这条路是泰山旅游的精华所在,最能体现泰山的雄伟与博大,尤其是中天门至南天门一段,能亲自走过,方可感受泰山的不同凡响。当然,对体力不支者,从中天门可乘索道直达岱顶。

次选线路:西路

从泰安天外村乘车上山至中天门,然后可同东路,以步行或乘索道登至岱顶。这条路稍为省力,但由岱庙至中天门一线的景点游览不免有些难以安排。

后选线路:

①天烛峰步游路

从泰安乘车至艾洼,此处为泰山东大门,然后从天烛胜境坊进山,步行至后石坞,乘索道上岱顶。此路也需时须5小时,比起东路、西路亦大为逊色。

②桃花峪步游路

从泰安乘车向西北至界首,此处为泰山西大门,由此进山行至桃花源,乘索道达岱顶。效果同天烛峰步游路。

这两条路一般为老年游客多选,真正的泰山之旅,应非东路莫属。这也是本书在景点介绍上的基本顺序。

岱庙

岱庙又称“泰庙”、“岳庙”。它和岱顶的东岳庙、王母池前的岱岳观并称为泰山三庙。现在上庙东岳庙、中庙岱岳观都已倒坍,岱庙是下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采用宫城式建筑,是祠庙建筑中规格最高的,是我国十大古庙之一。现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60余间,占地160余亩。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正面中间是正阳门,东掖门为仰高门,西掖门是见大门。东门是青阳门,又称东华门;西门是素景门,也称西华门;北门是后宰门,又称鲁瞻门。沿中轴线依次是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后宰门;东侧有汉柏院、东御座、东道院;西侧是唐槐院、雨花道院等。城堞高筑,宫阙重叠,气象宏伟,岱庙文物荟萃,有典籍、名人字画,有历代帝王封禅祭品、供器,所藏176块历代碑碣、48块汉画像石等,尤为珍贵。

遥参亭

说是亭,名字是小了点,实为岱庙的前庭,面积达3442平方米,为一座二进过亭式院落,由南山门、正殿、配殿、后山门等组成。南山门3间,进门后过双卷棚悬山顶仪门,即为庭院。院中台基上有正殿5间,黄色琉璃瓦,九脊歇山顶,前后廊式,古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参拜,而后入庙祭祀,再登封,故又称草参门、遥参门,明代奉碧霞元君像于亭中,嘉靖十三年(1534)改名遥参亭。

岱庙坊

遥参亭北山门有一座高耸的石坊,叫“岱庙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与提督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壮观,坊北是岱庙大院,四周围筑城墙,周环1.5公里。庙有八个门,均按《周易》中的八卦各随其方而得名。

入正阳门后是配天门,原祀青、白、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辰、葛雍、周武三人。配天门后是元代创建的“仁安门”。

唐槐院

配天门西南有一院,因有唐槐而得名。明代崇祯年间,唐槐还“大可数抱,枝干荫阶亩许”,至民国初年,树干中劈,毁伤严重枯死,1952年于古槐内植小槐,称“唐槐抱子”,今已郁茂成荫。唐槐之东旧有延禧门,北有延禧殿,祀延禧真人,为唐玄宗时所建。

汉柏院

配天门东有一院,有汉柏五株,传为汉武帝至泰山封禅时所植,这些古柏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仍然苍劲挺拔。此院共有历代碑刻90余件。东墙有书刻张衡《四民篇》、魏曹植的《飞龙篇》。汉碑亭基台上有米芾的“第一山”碑,清人何人麟书杜甫的《秋兴八首》等均为杰作。

汉柏院内原有殿祀泰山神三太子炳灵王,故又称炳灵宫。

东御座

汉柏院北的东御座是皇帝封禅驻跸之所,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东御座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正殿内陈列历代帝王祭器,明嘉靖的沉香狮子、黄地蓝花釉瓷葫芦、温凉玉圭甚为名贵,有“泰山三宝”之称。殿前两侧有大刀,名“青龙偃月”,原为明清时泰山关帝庙的陈列品,其中大者长3.4米,重400余斤,是泰山现存最大神器。

天贶殿

宏伟壮丽的天贶殿是岱庙的中心,东岳大帝的神宫,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三大殿。

宋大中祥符元年,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真宗拜迎于朝元殿,号称“天书”。六月天书再见于泰山醴泉北,因于十月封禅泰山,并敕建此殿。天贶,即上天赐予的意思。大殿共九楹,高22.3米,宽48.7米,深19.79米,总面积近千平方米。殿前有高出地面四尺,方圆五百余平方米的“品级台”,置明万历时的丈高香炉和一对精制的龙凤花纹大铁桶。紧连“品级台”的“露台”上,有金朝献的九块“玲珑怪石”。

殿内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民间传黄飞虎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福祸,《封神演义》大肆敷衍其事。神像眉,庄重安祥。有72位皇帝到此举行过隆重的封禅大典。龛上高悬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御制“配天作镇”巨匾。殿内北、东、西三面壁画为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画为宋人作,画全长62米,高3.3米,东部壁画表现大帝从宫中出巡,名“启跸图”:西壁壁画表现大帝回宫,名“回銮图”。

“启跸图”有人物299人。“回銮图”则为331人。人物的身份、姿态各不相同,众多的匹、骆驼、狮子、麒麟、白象等,也都形态各异。画中有峻峭的山岭,茂密的树木,湍急的河流,豪华的宫殿、楼阁。布局严谨,笔法流畅,疏密相宜,繁而不乱,令人惊叹。为我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杰作。

铜亭·铁塔

天贶殿左侧的铜亭,又称“金阙”。铸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内奉碧霞元君像。亭体为长方形铜铸件,仿木结构,重檐庑殿式鎏金顶,面积4.65米,进深3.57米,高5.6米,造型端庄浑重,结构严谨,工艺精巧,至今仍金碧辉煌,宏丽如初,与北京万寿山西坡铜亭、昆明凤鸣山顶太和宫铜亭、武当山铜亭,合称我国四大铜亭。

西侧的铁塔,由河南信徒捐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造型质朴雄伟,原在“天书观”。1973年移来岱庙,塔身原高13层,通高10米,分层整体铸造,然后套合,迭次上收。抗日战争中,遭日本侵略军劫掠,今仅存塔座和三层塔体。

东路

出岱庙后宰门,北去便是登泰山的东路,山水相映,古刹深幽;而自中天门向上,则以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

岱宗坊

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

王母池

古称群玉庵,分上下院。上院为七真殿,下院内有清澈的泉池,神水泉由此流往庙东侧的中溪。神水泉上面的王母殿,原供王母神像。附近石崖上有天然石洞,名“吕祖洞”。洞南有拱形的“八仙桥”,相传吕洞宾曾在这儿炼丹。

普照寺

位于环山路旁凌汉峰下,传为元朝时创建,取“佛光普照”之意命寺名。

普照寺红墙碧瓦,分五院,殿阁屋舍数十间。前院有钟、鼓二楼,建筑十分精巧。寺内立经幢一尊,为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所制。另有纪念朝鲜满空禅师的石碑,立于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碑文记载,朝鲜僧人满空于明永乐年间来中国,宣德三年(1428)到泰山普照寺,天顺七年(1463)去世。是古代中朝佛教界文化交流的见证。

寺内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像。中院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两院腊梅树影婆娑,古松亭亭。正房悬挂的匾额为“菊林旧隐”,康熙初年高僧元玉住持普照寺时,曾广植菊花,因取此名。

普照寺后院的“六朝松”,是泰山的一大景观。树下有清代的“六朝遗植”石刻和郭沫若先生的诗碑。树旁有“筛月”亭,内设一石几,以石块敲击,能发出悦耳的声响,称“五音石”。

东溪的虎山水库和西溪的黑龙潭水库遥遥相对,碧波荡漾,水光山色,景致优美。冯玉祥先生墓也在普照寺附近。

红门宫

初建年代不祥,现在的红门宫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重建的,位于王母池西北,因其西北大藏岭有两块红石如门形而得名。有东西两院,中以两层飞云阁相连,西为碧霞元君庙,东院为弥勒院,这种佛、道杂处的现象是泰山的一个特点,朝山的人信仰不同,有的给菩萨进香,有的给元君进香,两者兼备,就可多招徕香客。

宫南有过亭和更衣亭,过去帝王上山都在这里更换便服和换乘山舆前行。红门宫北溪岸有方形平整大石,上刻“小洞天”三字,洞前有黑石阜,汉代枚乘称之为“泰山穿雷石”,阜下有柳条、饮马、石峡三个水湾,水满月明,犹如西湖三潭印月。附近还有许多牌坊。

整组建筑以飞云阁为中心,阁下盘山道穿行其间,此处因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万仙楼

红门宫北的万仙楼又称望仙楼,为泰山诸神会聚之处,为跨道城门楼式建筑。有过楼三间,黄琉璃瓦覆顶,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建造。上原祀王母,配以列仙,中为元君楼,下为隐真洞,登山路穿楼而过。门洞之上刻“谢恩处”三字,传说旧时帝王登山,地方官员护驾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谢恩。也有人说是香客朝山顺利而归,在此处叩谢碧霞元君保佑,故有此名。楼北为桃花峪,原有大批樱桃绿竹,楼东溪流淙淙,荡绿摇翠,风清云淡之夜,水月交辉,称“仙楼月夜”。

斗母宫

万仙楼北、龙泉山下有一寺观,因龙泉水绕流院外,古称“龙泉观”,原为一女道观。宫为南北三进,各有大殿三间。前殿原供有斗母像。“斗母”即“先天斗母大圣元君”,传为北斗星之母。后殿则祀观音神像,也是佛道杂处的一所庙宇。据《泰山小史》记载,这里曾为尼姑所居,“幼尼皆妙婉秀丽,解文字衣装如美少年,其室宇陈设,饮食供客,极其豪奢。”

经石峪

斗母宫的东北面,有一处被山水冲刷得十分干净的大石坪,侧铺于一道山峪中,人称经石峪。经石峪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楷书大字,字径50厘米,铭深1-2公分。笔势舒缓而得分隶遗意,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清代阮元断为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所书。因受洪水风雨冲蚀,经文下半部已损毁,今存1071字。崖间多明清人题刻,侧近有高山流水亭,取伯牙鼓琴,奏高山流水之意。亭旁石坪上刻有“瀑经石”三大字和明兵部侍郎万恭《高山流水记》、“水”题刻。亭旁有一横石,名听泉枕,可卧听泉声。

奉安纪念碑

位于斗母宫北盘道东侧。1929年6月1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安葬而建。碑高9.27米,碑座为五棱形,象征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宪法”。碑身呈三棱形,象征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碑面刻“总理奉安纪念碑”七字,下刻《总理遗嘱》,碑下铺衬中国国民党党徽。

从经石峪折西向北行不久,便到一处幽邃的山道。夹道悬崖上,古柏撑天蔽日,使人恍若进入洞中,故名柏洞。

壶天阁

过柏洞为壶天阁,此处海拔800米,约为泰山高度的一半强,有一跨道城门式楼阁,原名升仙阁,后因此处有东十峰岭,西有九峰山,北有回马岭,山势若壶,便其名为壶天阁。壶天,道家谓神仙居处。身处壶天阁,四周奇峰环绕,脚下仅有一线之地,犹如壶中窥天。阁楼门洞有古楹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阁北是元君殿,内有碧霞元君女神铜像(主尊在岱顶碧霞祠)。

回马岭

壶天阁北回马岭上有石坊,旧称石关,又名瑞仙岩。此处重峦叠嶂,形势险峻,“奇峰突兀插中天”,身历其中倍感山之雄伟。岭上有“峰回路转”刻石,骑马上山者须回马或改乘肩舆。汉光武帝封禅泰山有“至中观留马”的记载。传唐玄宗至此舍马改乘山舆。因而名为回头岭,如华山有回心石同意。

中天门

过回马岭,已至中天门,登山至此为一半里程,为坡度较缓的盘道。中天门亦名二天门,因山土赤黄,又称黄岘岭。东西两条登山路交会于此。从这里可以北望云梯高悬的十八盘和隐约在流云碧空间的南天门;南瞰彩云飘逸的山岚和流水如带的汶河。

由中天门向前行,走过平坦的“快活三里”,爬过曲折的盘道,来到云步桥,常有白云弥漫,人行桥上如步云中。桥为单孔拱桥,桥东有酌泉亭,桥北有石坪,名百丈崖,因传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登山时临时驻跸之地,故亦名御帐坪。每当夏秋季节,悬崖飞瀑,垂练千条。

由此前行即到“五松亭”。亭凡五楹,其南有古松三株。据说,秦始皇登泰山时,忽逢大雷雨,他到松树下避雨,认为松树护驾有功,便封松树为“五大夫”。秦时的“五大夫”松早已不存现在的三株古松,是二百多年前补栽的。

“五大夫”乃秦朝第九级官爵,并非五株树,当时亦未言为何树。至东汉末泰山郡守应劭《汉官仪》始言为松树。至唐代复有五松之说,陆贽《梦中青松》诗中有“不羡五株封”,遂传为五株树。明万历九年(1581),丁慎行《登泰山纪》云:“松有五,雷雨坏其三”,所余两株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被洪水冲走。清雍正八年(1730),丁皂保奉旨补植五株松树,后毁二株,1983年又枯死一株,现仅存二株。五大夫松上方西面岩壁上有古松一株高7.8米,直径70厘米,冠幅14米,长枝伸展,如招游人,传为秦时古松,名曰望人松,也叫迎客松。

再北行,路旁有“对松亭”附近双峰对峙,万松叠翠,称对松山,为南天门外一胜景,亦名万松山、松海。又因松树依山势而生,层次分明,有十三层松之称。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如虎啸龙吟,动人心魄。

十八盘

过“对松亭”,峰回路转,抬头遥望壮美的南天门,三个十八盘,宛如“天梯”空降,蜿蜒转折,陡峭险峻。为泰山开山至南天门之间的盘山磴道,共三段:从开山至龙门坊为慢十八盘;从龙门坊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十八盘;从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盘。全长约1公里,石阶1594级,垂直高度400多米,是泰山最为险峻的一段。

盘道两旁峰耸入云,山崖壁立,称石壁峪。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紧十八盘磴道陡险,两旁悬崖欲坠,游人相随而行,犹如叠罗汉。

南天门

十八盘顶端即南天门。海拔1460米。居于飞龙岩、翔凤岭之间,形势险峻雄伟,为元中统五年(1264)岱庙道士张志纯创建。为两层城楼式建筑,下层南向有石砌拱形门洞,其上方正中额题“南天门”三字,上层为摩空阁,门侧有石刻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门内原为“三灵侯殿”,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见此三人幻影,遂加封祠祀,后改为关帝庙,今供东岳大帝铜像。南天门为登岱顶必经之处,也是泰山的标志,跃登天门,可以尽情领略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情。

岱顶

自南天门至玉皇顶之间的一片山头称为岱顶,面积约0.6平方公里,登临至此,方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切感受。在此可以鸟瞰群峰拱岱,众山若岳。遇到浓雾缭绕,云海翻腾,碧霞祠、玉皇宫、天柱峰、日观峰、月观峰、独秀峰、莲花峰等,若隐若现,好似仙境里的玉楼琼阁。巧遇天气晴朗,又能目睹“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至此,真有飘飘欲仙之意。

天街

南天门向东一段一里长的道路称作天街。街左,殿宇房舍毗连错落。右侧为万丈深谷,游人如置身云海之中,东北面有“望吴峰”,俗称“孔子崖”。《孔子家语》上说颜渊与孔子上泰山,孔子见吴国都城门外系着一匹白马,他便问颜:“看见吴国城门了吗?”颜答:“看见了”。孔子又问:“门外有何?”“像是半匹白绢。”孔子怎能望见千里之外的白马?或是初春阳气发动,遥望犹如奔马,或者是天际白云飘忽似马,总是虚幻迷离,令人神往。

碧霞祠

泰山之巅的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的上庙。祠为二进院落,是泰山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3900多平方米。北院正殿5间,九脊歇山顶,瓦垄360条,象征全年周天之数。盖瓦、鸱吻、脊兽、檐铃均为铜制,以防侵蚀。檐下有清乾隆御制“赞化东皇”匾。正殿内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像,左右配殿供送生、服光二神铜象,殿前有香亭,两侧分立两座明代铜碑,至今仍光可鉴人。山门五间均为铁制。甬道东有明嘉靖九年(1530)铸千斤鼎,西有万历十七年(1589)修建的铜质万岁楼。两侧分立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金阙”碑、天启五年(1625)“泰山灵佑宫”碑。山门外东、西、南各有一门,称为神门。南门上为歌舞楼,下称宝藏库,是供香客焚香纸的火池。碧霞祠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以布局周密、结构严谨、钢铁铸件精巧而着称。

今岱庙内的封泰山碑原来位于玉女池畔,此碑虽已极为残缺,但“零星两片石,卓越两千年”。

纪泰山铭

岱顶大观峰南崖壁上有驰名中外的唐代摩崖刻石“纪泰山铭”,高13.3米,宽5.3米,隶书,共996字,字径达四、五寸。额铭“御制御书”四字,楷书。为唐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东封泰山时亲撰并书,成刻于开元十四年。字体遒劲婉润,创“唐隶”一格,前人给以很高评价。《说石》誉其为“汉以来碑碣之雄未有逮者”。朱彝尊跋云:“御书遒劲若怒猊渴骥。”

玉皇顶

从天街再登百余石阶,终于来到泰山绝顶——玉皇顶,绝峰高耸,与天最近,是皇帝们封禅的极处了,站在这里,眼观环宇,手扶苍穹,齐鲁尽在眼前,天下尽在眼前,你就是天下第一峰,“山登绝顶我为峰”就是这样了。

此峰本名太平顶,又名天柱峰,因为山上建有玉皇观而又俗称玉皇顶,是泰山最高的古建群,祀玉皇大帝铜像,高达1.7米,也是泰山级别最高的道教神祗所居之地。地高神尊,至此不能不油然而生敬畏之意。庙院之中有一块“极顶石”,石虽“高广不过数尺”,但居泰山绝顶之中,乃“上界之绝颅,青帝之元冠”。绝顶右东有观日亭,西有观河亭,可遥看日出,远眺黄河。

顶上题刻较多,东南平坦处为平顶峰,有“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登峰造极”等大字石刻。玉皇顶西南有孔子崖,亦名孔登岩,传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处,崖间镌有“孔子小天下处”石刻。

无字碑

在玉皇顶山门南,又称石表,高6米,宽1.3米,厚0.9米,重达17吨。碑上段稍细,顶上以长方石板覆盖,并立一小型雕柱头,造型古朴浑厚。碑色黄白,全碑无一字。一说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尚无答案。巨碑立于绝顶,看日出日落,云散云聚,人来人去,却无语默然,也是具有大智慧的举止。

日观峰

玉皇顶东南有日观峰,是看日出最佳之处,峰东北有巨石悬空横出,长约6.5米,名“拱北石”,俗称探海石,“岱岳峰头一片石”即指此石。游人常攀爬其上,可朝望日出,暮观彩云,晴赏山河,阴看云海。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日观峰下曾因大雨而冲出玉简;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石匠在日观峰侧凿石时,得到两个玉匣,各缄以玉检金绳,其一是宋真宗登封玉册。

丈人峰

玉皇顶西北有一巨石,状如伛偻老人,故名。周有小石数块环立如儿孙,名曰“老翁弄孙”。中国人习惯把岳父称为“泰山”,据说就源于此地。唐玄宗封禅泰山时,任宰相张说为封禅使。按惯例,封禅过后文武百官自三公以下都要升一级,惟独张说的女婿郑镒由九品跃至五品,跨四品十六级之多,而且还赐服绯。玄宗感到奇怪,优人黄繙绰说:“此泰山之力也。”这里的“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泰山,又指张说。

仙人桥

瞻鲁台西有两崖对峙,仅3米之遥,下为深涧,涧中有三块巨石衔接支撑,恰如桥形,故名仙人桥。西边有巨石与拱北石相对,称望海石,仙人桥东俯瞰万丈深壑,名“鹰愁涧”,南有陡绝万仞的“舍身崖”。万历初年,山东巡抚何起鸣于此筑墙相拦,劝世人莫轻生,更名“爱身崖”。

后石坞

后石坞就是岱阴景区,以“奥”着称,有丈人峰、八仙洞、天烛峰、九龙岗、玉女山、黄花栈、尧观顶等名胜。

后石坞又叫后石屋,在岱顶东北天宝山(俗称玉女山),山顶名遥观台,俗传为“尧观台”,传说尧封禅泰山曾到过这里。黄花洞,即神话中的所谓“玉女修真处”。洞中有灵异泉,由于处泰山背阴处,温度极低,有时夏季尚有冰凌。后石坞的碧霞元君墓,据说埋葬的是破碎的元君塑像。后石坞的山坡,林木葱郁,花草丰茂,多松柏,姿态各异,几乎囊括泰山松的所有特点,有“石坞松涛”胜景。怪石嶙峋,有“笋城”之称。

西溪景区

西溪指自中天门顺凤凰岭取西路下山的盘道。这里坦途绿荫溪深谷幽,“泰山胜景,窈然而来,蔚然而秀者西溪而已。”

扇子岸是有名胜景之一,位于傲徕峰下,东临仙桃石,西濒狮子山,南面和天胜寨隔涧相望。因崖壁峻峭高耸,其状如扇,又称仙人掌,有阶1500余级,曲折约五、六里,据传西汉末年,赤眉军领袖樊崇从莒县发动起义,率领义军,转战东西,一度驻扎在徂徕山和泰山一带。扇子崖的下面就是他安营扎寨的地方,称天胜寨。又因樊崇曾拥立刘盆子为皇帝,所以又叫刘盆子寨。当时义军的营址、演武场、寨门、张旗石、柱窝、碓布等遗迹、遗物仍存。

西溪胜境之冠为龙潭飞瀑,黑龙潭在百丈崖下,是一自然石穴,深广数丈,潭水澄碧见底,潭上一桥似虹横空。西溪流水经百丈崖倾泻而下,声若雷鸣,犹万丈白练垂天,水浪飞溅,直奔谷底,注入潭中,因成“龙潭飞瀑”奇美景观。每当雨霁,白云低空徘徊,西面两道瀑布悬空,宛似玉龙飞舞,与龙潭飞瀑合称为“云龙三观。

天烛峰

后石坞东去为天烛峰景区。小天烛峰从谷底豁然拔起,直插云霄,峰端横生怪松,俯临万丈深渊,风采奕奕。东去又有一峰更加高大雄伟,名大天烛峰。大天烛峰下为洗鹤湾,传说旧时常有松鹤在湾中沐浴,湾水之形酷似丹鹤独立。

景区内有步游路,长5.5公里,下达艾洼村,乘公交车可回到泰安城区。

游人至至,泰山之旅就可以结束了,回到泰安略作休整,即可继续南行曲阜,寻圣人之踪,觅千年幽情。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诗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人间灵应无双境,

天下巍岩第一山。

——天阶坊联

对外交通

泰安—曲阜乘汽车80公里,需1个半小时

泰安—济南乘火车71公里。需1个小时,乘汽车80公里,需1个半小时

泰安—青岛乘火车464公里,需5个半小时,乘汽车438公里。

秦安—淄博乘火车181公里,需2小时20分钟,乘汽车142公里。

泰山日出时间表

票价

泰山门票

路线 旺季 淡季

东路 50元 35元

西路 60元 45元

桃花峪 60元 45元

旺季3月11日-10月31日,淡季11月1日至次年2月底。

进山票价对学生、军人等实行优惠,优惠票价不分东西路,淡季票价15元,旺季票价25元。

碧霞祠 门票 5元

岱庙 门票 20元

普照寺 门票 5元

王母池 门票 5元

泰山索道票、中天门索道、桃花源索道单程分别是45元,双程90元,后石坞索道单程20元,双程40元。

泰山的宗教特征

泰山是多神教名山,北朝时为佛教兴盛地,唐宋时佛道并存,元明清时道教兴盛。伊斯兰教、天主教也在山上建起礼拜堂、教堂,因此有“济南府人全,泰安州神全”的俗谚。宗教建筑面积为全国名山古建筑之冠。

泰山石刻

泰山碑碣与摩崖石刻数量,亦居天下名山之首。今存1800余处石刻,其中碑碣519块,摩崖刻石1018处,着名者有泰泰山刻石、汉张迁碑、汉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唐双束碑等。以及北魏经石峪大字金刚经、唐玄宗纪泰山铭、宋宣和碑等。

最早的是秦朝李斯小篆刻石,称秦《泰山刻石》或《泰山泰碑》,它是二世胡亥于公元前二0九年东巡时,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碑立于泰山顶,原文七十八字,赞颂秦始皇的功德,经风雨剥蚀和人为的损毁,现只剩下九个半字,是稀世珍宝,现移置岱庙东御座院内。

对而壁者,有若庙、若寝、若垣、

若林者焉,数折视之,皆石也。

——明钟《岱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