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山东行》第80页(7714字)
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内中央偏西处,与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并列我国古代三大建筑群。孔庙南北长637-651米,东西阔141-153米,总面积约144亩。从南到北共九进院落,殿堂廊庑466间,在长长的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式排列,配以门坊、角楼。南部着意强调前导部分的绵长,大小院落,层层叠叠,营造了肃穆气氛,给人以莫测深奥的感受。大成门后的第四进院落起便是主体建筑部分。整个建筑群轴线鲜明,布局严谨,节奏强弱有序,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这是一座集历史、考古、建筑、雕刻、绘画、书法丰富内涵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其建筑面积之广、气魄之雄伟、时间之久远、保存之完整,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罕见的。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做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生前屡遭冷落,在周游列国时常惶惶不可终日,身后却享受到如此殊荣,恐怕是老夫子没有预料到的。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12元
交通:从火车站或汽车站乘旅游中巴可达。
万仞宫墙
孔庙围以一色红垣黄瓦的宫墙,高大庄严,绵延数公里。在最外层的仰圣门上有乾隆御笔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墙里墙外即成两个世界。
这道墙与这四个字都是比喻孔子的道德学问高不可攀的崇敬心情的。《论语》中说,孔子的弟子子贡曾任职朝廷,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强。”子贡就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比好宫墙,我这道墙不过肩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见墙内的一切;我老师孔子的那道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门,就无法看到墙内宗庙的宏伟和房舍的多姿多彩。”明代胡缵宗题写了“万仞宫墙”镶在仰圣门上,乾隆皇帝七次至曲阜祭礼,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金声玉振坊
仰圣门后是“金声玉振坊”位于泮水桥南端,《孟子·万章篇》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敲击钟,为奏乐的开始;玉振即击磬,为奏乐的结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这里用来比喻孔子的学说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金声玉振坊建于孔庙最前端,即取此意。
泮水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东西各有株合抱古柏,夹桥耸立,人称“二柏担一孔”。金明昌二年(1191年)桥后东西各立一座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俗称“下马碑”,皇帝进庙祭祀也不例外,可见孔庙是何等尊严。
棂星门
棂星门是孔庙的前门,明代时为木质,清代重建后改为石质,门为四柱三间,石柱两旁是黄瓦红垣,上面有十二个龙头阀阅。门中有六扇大型朱红色的木栏,高大的石柱上饰有穿云板,表示柱高入云。每柱顶端精雕花纹,各有一尊力神,披甲戴盔,怒目握拳,形态各异,极为威武。中间坊额镌“棂星门“三字,为乾隆御书。棂星即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即天上文星,寓孔子是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之意。而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因此孔庙大门以棂星命名,又意味着尊孔如同尊天。进入棂星门后,中轴线上依次有两座石坊,南为太和元气坊,象征孔子的学说就如上天化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左右两则有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书“道冠古今”,评价和颂扬了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和杰出贡献。
圣时门
孔庙第二进院门是正门,门阔五间。原名宣圣门,雍正皇帝取《孟子》中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也”,之意改为圣时门,并解释为:“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仕而仕,孔子也。”门建于高约1米石阶上,歇山顶,三券拱门,形同古堡。门前后台阶各七级,浮龙陛石一方,雕刻精美,云水烘托双龙戏珠,造型生动,为明代建筑石刻精品。院内玉带河贯穿东西,夹岸透雕石柱,中通三桥,名壁水桥,院内东出为“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西出为仰高门,取《论语·子罕》颜回赞美孔子“仰之弥高”意。
但孔子一生却未必如是,周游列国时,他常常四处碰壁,一次在郑国师徒失散,孔子独立城门,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类似子产,而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狈得像丧家之狗。”孔子对形容自己像丧家之狗觉得很贴切,连说:“正是这样啊!正是这样啊!”
但孔子一生矢志不移,正为如此,才是其伟大之处。
大中门
孔庙第四道门。宋以前为孔庙第一道门,取中庸之道而名,前缀“大”字,以示尊崇。门阔5间,深2间,立于7级台阶之上,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檐下排假斗,两侧各有角楼一座,与庙北墙两端的角楼相对称,此木质门架简洁纤弱,系清代后期作风,但明间北面二重檐之础柱,镌宝装莲瓣,匀称有力,为唐宋风格,是孔庙中遗存的最古石础。
同文门
孔庙第五道门,宋代时为正门,明代拆除两侧的围墙与角门,遂成为独立建筑。门面五间,深二间,原名“参同门”,意谓孔子之德参同天地。清顺治八年(1651)改今名,语出《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以强调孔子对思想、教育、文化统一的贡献。
奎文阁
过同文门,便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阁之首的奎文阁。“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由十六颗星组成,“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中说“奎主文章”,后人进而将奎星作为文官之首。阁名奎文,一则有尊崇孔子为天上奎星之意;二则因为阁乃孔庙的藏书楼,原为珍藏孔子遗着和皇帝御赐书藉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图书馆之一。此阁为皇帝祭孔举行释奠典礼演习和皇帝官员步行入内之处,现存清雍正、乾隆皇帝刻石八种等。
十三碑亭
从奎文阁向西,须经十三碑亭。此亭是为保护唐宋以来祭孔,修庙石碑而建,南列8亭,北列5亭,南列中央两亭为元代所建,左右两亭为金明昌六年(1195)所建,其他为清代建筑。
亭内共有石碑53座,其中唐碑2,宋碑1,金碑1,元碑8,明碑1,余为清碑。最早为唐乾封元年(666)《大唐赠太师鲁先圣孔宣尼碑》元碑中最重要的是大德十一年(1307)《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祭词碑》系用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制成,是研究我国蒙汉文字的重要资料。十三碑亭院东南有碑3排51座;院西南有碑17座,均为元代以后碑。这里古柏参天,巨碑耸立,不免有肃穆、沉重之感。
大成门
孔庙第七道门,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为名,与金声玉振坊相对应,意味着就要进入孔庙的主体部分了。实际上在大成门两侧,就有金声、玉振、永至、启圣四门,其意义就是对“大成”二字的解释,指出孔子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大圣者。大成门两旁对联“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系雍正皇帝手书。
大成门东侧有一株桧树,以精雕石栏围护,树高10米多,树侧立有“先师手植桧”碑,乾隆两次南巡朝圣时还有诗留在碑上。
杏坛·大成殿
入大成门,在通往大成殿的中轴线上,有一座玲珑而古雅的方亭,便是“杏坛”。《庄子·渔父篇》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后人据此喻杏坛为孔子讲学处。每逢阳春三月,杏花怒放,幽香满亭,令人驻足,正是“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在杏坛修筑之前,这里原为大成殿,宋代孔子四十五代孙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于旧址上修起杏坛;金代又在坛上建亭,形成了这座富丽新颖的杏坛。坛前有精致的石香炉,传为金代遗物。
杏坛北面是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原名叫“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佶取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之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自题书匾额。
现在的大成殿是雍正时重建的,清廷特许按照皇宫设计建造,还将青州、泰安等十二个州、县的知府、县令解任,担负督工。并“选名将于内府,求大木于名山”,终于建成了现在的规模。“大成殿”竖匾系雍正皇帝手书,字径1米。这座金黄色的大殿重檐九脊,气势宏伟,与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整个建筑设计精致严密。殿内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神龛内供孔子脱胎神像。两侧为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前东西两庑原供奉历代儒家先贤156名,现陈列极为珍贵的汉画像石,汉至元代碑刻和《玉虹楼法贴》石刻。
大成殿最负盛名的是檐下28根擎檐石柱,每根高5.7米,直径0.8米,均系整石雕成。前檐下的十根透空盘龙大石柱,系明代弘治年间雕制。每柱双龙盘绕,中雕宝珠,四衬云朵。柱的周围饰有水波浮云,柱础为复盆莲瓣。整个雕刻深邃透剔,神采飞扬。殿内有明柱12根,暗柱20根,绘有条条金龙,昂首盘旋。内殿顶有天花板486片,上绘群龙盘旋,气象宏丽。如此高规格的建筑装饰等级,在除皇宫外的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寝殿
孔庙三大殿之一,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殿宇。依照大成殿的样式建造,前8根水磨石柱,平雕凤凰戏牡丹图案。神龛高20米,木制,上面雕有两条金龙戏珠,下为十几组小型精制斗拱,再下为栩栩如生的游龙和剔透华丽的花朵。龛正中放一描金雕花木蕾,以金字大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整个神龛就是一组大型工艺品。
圣迹殿
孔庙第九进院落内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圣迹殿,是明代建筑,主要保存“圣迹图”石刻120方,各高0-4米,宽0-6米。由东向西,第一石篆刻“圣迹之图”四字,然后是《史记·孔子世家》(节录)、明邵以仁《圣图殿记》、明张应登《圣迹图记》,后为《颜子随行像》,以下是孔子事迹图109篇,最后附《汉高祖祀孔图》、《宋真宗祀孔图》,此外尚有传为晋顾恺之《孔子行教像》、唐吴道子《孔子为鲁司寇像》石刻,及宋米芾篆书《孔子像赞》碑等,均为艺术珍品。
这部大型艺术杰作生动地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鲁迅先生曾说:它与写佛陀本生的印度阿旃陀石窟石刻,都是宣传性极强的连环画,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孔庙中轴线上的建筑至此已介绍完毕,但还有东、西两条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东路是孔子的阙里故宅,西路则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承圣门和启圣门就是入东、西两路的入口。
诗礼堂
本为孔子故宅旧址,据说即孔子对其子孔鲤教以诗礼的地方,后代视为“祖训”,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治,为“不忘过庭之教”,乃“作堂私第,名以诗礼”。但前身则据说是孔子住过的三间茅屋,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此,鲁哀公亲作祭文,并将三间茅屋命名为寿堂,以祭孔子。司马迁为作《史记》曾到过这里,他“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在孔子故宅,他看到寿堂内陈设如故,众儒生在堂前讲习礼仪,认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当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给帝王作传的体例为孔子作《孔子世家》,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之意。
诗礼堂建成后,历代帝王祭孔时多驻跸于此,宋真宗就曾在这里住过,孔尚任则在这里为康熙帝讲过经,康熙前后八次至此。
故宅井
诗礼堂后有一眼水中,传说是孔子生前的饮水井,被称为“圣水”,乾隆祭孔时曾舀水拜师尊,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乎宣圣,实我之师。井周绕以雕花石柱,旁立“孔宅故井”石碑,西有四角黄瓦方亭,立乾隆御制《故宅井赞》碑。
鲁壁
故宅井后,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立功甚伟的鲁壁。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就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偷藏在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就到崇山隐居去了,孔鲋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除孔子故宅,发现这批简册,称为“古文经书”,即所谓“鲁壁藏书”,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金代在的孔子故宅内修建了殿堂,因传说拆墙取书时天上有金石丝竹之声,故取名为“金丝堂”。明弘治十三年,在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诗礼堂后又刻了“鲁壁碑”,纪念孔鲋藏书。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国文化典籍,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崇圣祠
鲁壁之北有崇圣祠,原名启圣祠,是供奉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庙堂。清雍正元年封孔子五代祖先为王,成为供奉孔子五代祖的庙堂,改名崇圣祠。
孔庙东墙外的阙里街上还有一座阙里坊,原有二座,是石阙,即坊的街门,据《汉晋春秋》说,孔子逝世后,鲁哀公尊其为“素王”,即无冕之王,而阙里就是素王的庭院。历代不断修缮,今存4楹3间木构梁枋。乾隆帝曾瞻拜此地,留有诗文题刻。
孔庙石刻精华
除前面介绍过的十三碑亭和圣迹殿中的系列圣迹碑刻之外,在大成门内的东西两庑中陈列的碑刻保存了自汉至宋明的大量艺术珍品。现分类简介如下:
西庑·汉画像石
东汉末年画像石,以山东为最多,济宁又为山东之冠,西庑即收集陈列92块,嵌砌为七室。画面内容丰富,人物、车马、房舍、树木、珍禽、异兽、灵异、神仙等,反映了捕捞、乐舞、杂技、行医、斗兽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扁鹊行医》、《天吴》、《庖厨》、《贵族燕居》、《鱼猿人》、《乐舞杂技》、《周公辅成王》、《狩猎》、《东王公西王母》、《人面兽身》、《日月》、《后羿射日》、《车骑出行》、《拥彗人》等画像石,内容广泛,想象丰富,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东庑·汉魏六朝碑刻
汉代碑刻有汉宣帝武凤二年(前56)《鲁孝王泮池刻石》,西汉鲁王墓封石《王陵塞石》,东汉永兴元年(153)《乙瑛碑》,东汉永兴二年(154)《孔谦碑》,东汉永寿二年(156)《礼器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孔彪碑》,东汉《孔褒碑》等17块。为全国汉碑集中之最。
魏晋南北朝碑有曹魏黄初元年(220)《鲁孔子庙碑》,北魏神龟二年(519)《贾思伯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张猛龙碑》,东魏兴和三年(541)《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北齐乾明元年(560)《夫子庙碑》等。着名的《张猛龙碑》,是由篆隶演化为正楷的代表性的书体,雄秀遒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隋唐碑刻
隋《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唐玄宗御制《孔子颜回赞残碑》、天宝元年(742)《兖公之颂碑》等。
玉虹楼法帖石刻
位于东西庑北端壁上,共584块,是清乾隆年间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书法家孔继涑毕生搜集整理而成。真草隶篆,章法各异,保存了晋唐以来各种书体,各个流派的风采。其中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燮等人书法作品拓片,后装订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因曾弃置于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