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北京行》第26页(5336字)

旧称紫禁城,位北京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在世界上也堪称最为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先后有24位明、清帝王在此居住。如今,当游人漫步其中时,无不对历史生发出诸多遐想和感慨。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周围环绕有50米宽的护城河和10米高的城墙。共有宫殿房舍9000多间,雕梁画栋,殿宇辉煌,极尽华丽威严。

紫禁城在总体的设计思想和布局特点上,主要是显示封建统治阶级的威严和皇帝的至尊地位,所以采用中轴线对称的结构,突出主体宫殿,高台基、大广场的衬托,并以象征性手法表示日月星辰环绕拱卫居正中的紫微星座,气势宏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愧为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在那里你能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神奇、深奥、神秘。

故宫的建筑布局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的主要场所,其中心建筑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分立两翼。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及幼年皇子、皇女们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御花园组成。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午门通高37.95米,平面呈“凹”字形,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有垛墙,围绕后面砌宇墙,墩台正中有三门,墩台上建楼五座,俗称五凤楼。

午门前的小广场可容二万余人。皇帝在立春日于午门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农历十月初一,颁发次年历书。过去这里还是施行刑罚的地方。

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所居”。紫微星就是北极星,位于中天,明亮而有群星环绕,所以有“紫微正中”的说法。因而明代把皇宫建在当时北京城的中心。

故宫导游

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东行)—珍宝馆—乾隆花园—九壁(西行)—养心殿—储秀宫—神武门

“九”乃天地之至数,而“九五”则用来称帝位之尊。故宫中排列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直接使用的宫殿、宫门面阔均为九间,进深五间。故宫的门钉,除东华门外,均为上下各九排,81钉。宫殿檐角上的琉璃小兽装饰,其最高规格也是9个,以下按建筑等级依次降为7、5、3。传说故宫中的房屋共有9999.5间,因为天上五帝所居的天宫共有房屋一万间。皇帝虽为天子,但也不能超越天宫之制。只好造9999.5间房屋以显尊贵。

三大殿

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建在813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三层,每层都有白石护栏,护栏的望柱上雕有云龙云凤纹饰。其下有排水用的精雕白石螭首1142个。下雨时,水从螭吻排出,呈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台基中间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的中央有由巨石铺成的“御路”,巨石上刻蟠龙、海浪和流云,象征皇帝乃真龙天子,遨游四海,纵横天下。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为明、清两朝封建皇帝召见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祝典礼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全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外有廊柱,殿内外共立72根大柱。殿高35米,室内净空高度达14米,宽约63米,面积2300多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木构大殿。屋顶为皇家建筑最高级的重檐庑殿顶,屋顶上的各类走兽数量及屋顶下斗拱的数目也属最多。殿内正中大约2米高的方形平台上,设有金漆雕龙宝座,座上设金龙髹金大椅,就是皇帝的御座。椅后设雕龙屏风,显得庄严肃穆。座前陈设有香炉,宝鼎、仙鹤,点燃檀香、藏香时有袅袅轻烟吐出,缭绕于宫廷之内。两旁还有6根蟠龙金柱和66根朱红漆柱,直径1.06米。整个大殿装修雕刻精致并绘有大量龙凤图案。

太和殿外左右安放4只大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东有目晷,西有嘉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另有铜龟、铜鹤各一对,象征“龟鹤千秋”。

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是帝王去太和殿参加大典前稍事休息或演习礼仪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殿内有宝座、金鼎、薰炉等陈设。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是帝王举行酒宴和殿试进士之处。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重建。殿平面亦呈方形,略小于太和殿,广9楹,深5楹,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保和殿后的石阶中间有一块巨大的云龙石雕,它是故宫中最大的石雕,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多吨,耗银11万两,从北京西南的房山县拉至故宫。

明朝规定,凡大臣惹怒皇帝而被“逆鳞”者都来午门受廷杖,最初只是象征性地责打,后来发展到打人致死。

后三宫

三大殿后为内廷,内廷以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其两侧是东六宫和西六宫。后三宫两侧的日精门和月华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其后殿阁罗列,象征群星拱卫,使整个内廷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在明代和清初,也是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雍正移居养心殿后还经常来此选派官吏,批阅奏文召见臣仆、外藩。宫宽9间,深5间。正中设有宝座,分东西暖阁。殿前有日晷、嘉量、铜龟鹤等。

晚清时期,亦在此殿召集外国使臣,清朝有名的两次“千叟宴”皆在此殿举行。皇帝死后,灵枢停在此殿。明史上有名的“壬寅宫变”、“移宫案”、“红丸案”等史载专案即发生在乾清宫。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一方,是雍正之后皇帝秘密立储藏诏书的地方。

文华殿为明代太子读书之处,明清时的春秋两季皇帝都在此讲学。

文渊阁是明清两代的宫内图书馆。

南薰殿是清朝收藏历代帝后图像的地方,明朝原收藏在内府,至清朝时才改放此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取天地交泰”之意。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明朝这里曾做过皇后的寝宫,清朝为放置玉玺的地方。殿中设有宝座,宝座后有4扇屏风,上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殿内东侧陈列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高约5米;西侧有一座清乾隆年间制造的西洋式大自鸣钟现在仍可转动。清代封皇后的仪式在这里举行。每年冬至、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皇后在此接受贵妃、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的朝贺。每年三月皇后去先蚕坛行亲蚕仪式前,都要在此阅视亲蚕工具。

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所以也称中宫,清代改为祭神的场所。清代皇帝结婚时还需要在此宫的东暖阁住三天。

雍正皇帝改前朝的公开立储为秘密立储,预先将选定的储君之名亲书密封,藏于匣中,放在乾清宫中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才由大臣开启,宣布御书所指定的继承人即位称帝。

东宫中有珍妃井,是慈禧谋害珍妃之处。后人挽云:

一斛珍珠慰寂寥,

仓皇西幸总魂销;

嵬山下同遗憾,

凄绝长门赋大招。

东六宫

众多妃嫔居住的地方。包括景仁宫、承乾宫(明代是东宫贵妃的居处)、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以及奉先殿、斋宫等主要建筑,通称内东路。在外东路,则有皇极殿及其附属的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这组特殊的建筑,是乾隆为自己满60年皇帝退位做太上皇而精心营建的安乐窝,原名宁寿宫。

西六宫

包括储秀宫(明代是西宫贵妃的居处)、翊坤宫、永寿宫启祥宫(太极殿)、长春宫(体元殿)、咸福宫,以及抚辰殿、长寿宫、体和殿等主要建筑,通称内西路。外西路,则有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和雨花阁、英华殿等佛教建筑。这是专供老太后,老太妃等一群老寡妇居住的地方。因此这一区域里佛殿经常特别讲究,让他们晚年在这里称心享乐,好再修所谓“来世”之福。

养心殿在乾清宫西,西六宫南,建于明代,清雍正时重修。清康熙时这里是皇帝的书斋,从雍正起,这里成为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此殿为工字形建筑,前后殿相连,前殿办事,后殿就寝。前殿中央设宝座,皇帝在此引见官员。

西暖阁又称“亲政亲贤殿”,皇帝在这里召见军机大臣、批阅奏章。西暖阁最西是一间仅有8平方米的小屋。乾隆皇帝在这里收藏着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珣的《伯远帖》,都是稀世之宝。故乾隆皇帝御书匾额,将此室命名为“三希堂”,并撰《三希堂记》。

东暖阁是同治、光绪年间皇太后慈禧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之地。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被迫在这里宣布宣统皇帝退位。1917年张勋也是在这里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

在乾清门之西,离内廷较近的隆宗门内,有几间显得矮小、简陋的房子。它外表虽不惹人注目,却是清宫最机密处——军机房。雍正为了随时就近召见重要大臣,商讨、决定军事大计,设立了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从那时起,它就成为起草皇帝谕旨和发布命令的机密之地,是清廷对全国发号施令的地方。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是明朝修建的,供帝后们游赏的花园。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约1.2万平方米。园内有钦安殿、御景亭、延晖阁、养性斋、绛雪轩等20余座大小建筑。

园中有一条约一公里长的石子甬路,它由720幅生动的图画和300多步长的连续图案所组成。全部画面,都是用各色大大小小的石子和精磨的砖、细雕的瓦拼凑出来的。这些石子画,主要是《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有“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夜战马超”、“长坂坡”、“甘露寺”等。当游人不多时,留心玩赏,从中会得到无尽的乐趣。

乾隆花园建于清乾隆后期,是为乾隆皇帝养老休憩而建。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全园共分5个部分,养性殿、佛堂、萃赏楼、延趣楼、符望阁、竹香馆、古华轩禊赏亭,旭辉亭等主要建筑分布错综有致,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是故宫中着名的园林。

乾隆亲题古华轩对联

长楸古柏是佳朋

明月秋风无尽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