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港澳台行》第114页(2406字)

从漳州沿福建东南部海岸线一路行来,在闽南大地上,处处闪动着台湾的身影,站在海峡此岸,那远处的城市、街市、山河,无一不饱含着两岸人民呼唤儿女,认祖归宗的乡愁。但我们只能从海峡的这一边,对台湾作深情的眺望与梦里神游。

台湾简称台,省会为台北市,位于我国大陆东南海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绿岛等86个岛屿,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一大岛。全省现有2个省级市、5个省辖市、16个县、24个县辖市。97%为汉族,少数民族主要为高山族。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考古发现,台湾早期人类来自中国大陆,台南左镇人古人类化石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同属北京直立人,古器物显示的文化型态与制作方法也与大陆一致。几十年来,不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充分地证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是血脉相连的关系。台湾先住民是百越先民的后裔,他们祖先离开大陆时带去的“饭稻羹鱼,断发纹身”的古越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从历史文献考察,台湾在《尚书·禹贡》中被称为“岛夷”,又有“大员”,“岱员”之称。三国时属吴,黄二年(230年),孙权遣甲士万人巡抚台湾,两地开始密切交往。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就开始记载台湾的地理位置、山川景物、气候物产、风俗民情;隋代改称流求,不断遣人至台湾宣抚,内地迁台人数日渐增多,唐代人施肩吾就率族人赴台定居;至南宋,澎湖隶属泉州,置军民屯戍;元代至元元年(1335年),在澎湖置巡检司,总理台湾民政,仍属泉州;明代随郑和船队在中国海的成功航行,至嘉靖、万历间,明军已屯驻基隆、淡水,以防倭寇,成为海防要地。福建人林道乾等陆续统辖台湾,台湾之名始于此时。

17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入侵台湾,南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置承天府,岛内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置府(治所今台南市),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台湾行省,台湾行政建制趋于完备。

光绪二十年省会改设台北府(今台北市)。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日本霸占。爱国志士丘逢甲、刘永福等奋起抗日“决不愿拱手让台。台湾人民英勇不屈,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归还中国,仍为台湾省。

台湾多山,中央山、雪山、玉山、阿里山、海岸山等五大山脉中峙,两侧以丘陵和台地向东西海岸跌落,形成温柔秀美的水光山色、柔婉纯朴的乡间胜景、迭宕多姿的瀑布群落、四时不绝的温泉清流,点缀出独特的山野风光。

海岸线则绵延一千余公里,地形复杂多变,东部为短而平直的断层、南部多珊瑚礁、西部为沙岸隆起、北部升降混合,景观极富变化,如野柳之海蚀奇景、恒春之岛礁风光,真是美不胜收。

缥缈碧波中的澎湖列岛、钓鱼岛、兰屿、绿岛、琉球屿等岛屿,玲珑小巧,顾盼生姿,有如海上仙山,令人神往。

台湾北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降雨量达2400多毫米,年平均温度为21℃—24℃,有“四时气有三时夏,一日风生半日阴”之说。使得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无数的珍贵树种、名花异卉,装点得宝岛姹紫嫣红、繁花似锦,还有蝴蝶王国的美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展现出迷人的风采。着名的文物古迹有赤嵌楼、台湾古城墙残迹、台北府承恩门、台南武庙、亿载金城、北埔金广福公馆、鹿港龙山寺、基隆沙湾炮台等。自然风景着名者为阿里山、日月潭、鲁阁幽峡、阳明山、北投温泉、野柳岬、乌来山、八卦山、玉山、清水崖、碧潭、大屯火山群等。更兼岛内极为发达的交通条件,使台湾成为国内外着名的旅游地区,是祖国东海的一颗灿烂明珠。

但因两岸尚未通航,没有成熟的赴台旅游线路与计划,只能依岛内旅游区域的划分,为您介绍这里的主要旅游景点。一卷在手,作梦里神游。

台湾戏剧

台湾戏剧源于褒歌、采茶歌等民歌,并融会其他戏剧音乐。地方剧种主要有采茶戏、车鼓戏、查某戏、子弟戏、童子戏等。由大陆传入的梨园戏、高甲戏、福州戏(闽剧)、歌仔戏(漳州芦剧)、大戏(粤剧)、平剧(京剧)、越剧、吕剧、黄梅戏及河北戏(梆子戏),又融进了乡土文化的色彩。以上剧种总称为“人戏”。其他还有“傀儡戏”,又称“加礼线”,包括布袋戏、皮影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又称“掌中班”,是用手直接操纵的木偶戏,剧情多来自稗官野史、市井奇闻,音乐初用南乐,后改北管,表演幽默滑稽,活灵活现。台湾城乡活跃着许多戏班,盛大的庆典及庙会上可以欣赏到他们带着浓郁乡土民俗风味的演出。场面热闹,唱做俱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