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北京出版社《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上》第882页(3398字)

2.2.1 有关参数

在室内敷设吸收材料后,如图3.8-8所示,当声源辐射的声能到达各壁面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透过壁板传入邻室,吸收声能E对入射声能E0之比,称吸声系数,即:

图3.8-8 声能的传播

吸声系数取决于吸声材料的物理性质、声频及射线的入射角度,一般来说,材料密度愈小,孔隙愈多,则吸声性能愈好,多孔材料对高频声波吸收较多,低频声波吸收较少,薄板振动也能吸声,但对高频声波吸收较少,低频声波吸收较多,材料的吸声系数与声频有关,经常采用的中心频率为125、250、500、1000、2000、4000Hz。常用的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见表3.8-1。测定材料吸声系数的方法有驻波管法和混响室法两种,其测得的结果分别用a0和aT表示。

表3.8-1 常用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室内声源停止后,原声波仍在室内不断反射,因壁面的吸收而逐渐变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混响,自声源停止,室内声压级衰减60dB(分贝)所需时间,称混响时间,用符号T或T60表示,单位为秒,如图3.8-9所示。混响时间T与室内容积V成正比,与其吸声系数成反比。即:

式中 S=∑S1,为室内总表面积(m2);K=0.16,是与室内形状有关的常数;,为平均吸声系数。

经吸声处理后,室内吸声减噪量ΔL按下式计算:

图3.8-9 混响时间

(3.8-32)

式中 A1、A2为吸声处理前后的吸声量();为吸声处理前后的平均吸声系数;T1、T2为吸声处理前后的标准混响时间。

由上式可知,平均吸声系数每增大1倍,噪声降低3dB;增大10倍,可降低10dB,可见,只有当原有室内平均吸声系数很低(0.01~0.03)时,进行吸声处理的效果才是显着的。

2.2.2 多孔性吸声材料

多孔材料可有效地吸收声能,但是,材料的孔隙率过大,使材料变得疏松稀薄,反而会降低其吸声性能。增加材料厚度,其吸声系数也随之增大(见表3.8-1),特别是中低频表现更为显着,如图3.8-10所示,多孔材料背后设有空气层时,也会增大吸声系数(图3.8-11),尤其是在低频范围,如图3.8-11所示。

图3.8-10 多孔材料(贴实)吸声系数与厚度的关系

图3.8-11 背后空气层对多孔材料(厚度25mm)吸声系数的影响

2.2.3 吸声结构

吸声结构一般有如下几类:

①薄板(如胶合板、硬质纤维板等)共振吸声结构。这种结构的吸声效果较显着。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为:

式中 m为板的面密度(kg/m2);h为板后空气层厚度(m),由公式可知,m、h增大,对吸收低频声有利,常用木质板厚为3~6mm,空气层厚度为30~100mm,共振频率为100~300Hz,吸声系数为0.2~0.5。如果在薄板结构边缘放置柔软材料(如橡皮、海棉或毛毡条等),以及在空气层沿骨四周填放多孔吸声材料,则吸声效果更好。

②单体共振吸声器(亥姆霍次共振器)。如图3.8-12所示,将具有封闭空腔和小开口的单体空腔埋设在墙壁和天花板上,小口与大气相通,颈孔处填充少量吸声材料,当有声波时,激发共振器颈部的空气分子,使其往复振动,消耗声能,产生吸声效果,在共振频率下,空气分子振动最剧,吸收最多,若设颈部空气分子质量为M,腔内空气为弹簧K,则共振器的固有频率为;

图3.8-12 单个空气共振器

式中 c为声速;V为空腔体积;L为颈部长度;r为颈部半径。

③穿孔板吸声结构。如图3.8-13所示,在吸声板上钻多个小孔,每个小孔相当于一个“单体共振吸声器”,效果可相当于一个连续的单体共振吸声器,其共振频率为:

图3.8-13 穿孔板吸声结构

式中 c为声速;S=πr2,为孔的断面积;V=B1·B2·h,为每孔分占的空气层体积;,为有效孔深;,为传导系数或传导率。由公式可知,每孔分占体积愈小,板厚愈小,则共振频率f0愈高。

④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这是由板厚和孔径均在1mm以内,穿孔率为1%~5%的金属板和空腔组成的复合结构,可适用于高温、潮湿和高风速环境,其吸声系数、有效频带宽度均优于穿孔板结构。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见表3.8-2。

表3.8-2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吸声系数

①表中D1为前腔尺寸,D2为后腔尺寸。

⑤悬挂吸声体(图3.8-14),吸声体由框架、吸声材料和护面构成,通常有平板形、圆柱形、球形、圆锥形多种样式,如图3.8-14所示,其中以平板矩形最为常用,其构造如图3.8-15所示,吸声系数见表3.8-3.吸声体在声场中的悬挂如图3.8-18所示。

图3.8-14 悬挂吸声体

3.8-15 平板吸声体构造

图3.8-16 吸声体吊挂示意图

1-吸声屏;2-窗;3-噪声源;4-墙壁吸声;5-吸声体

表3.8-3 矩形平板式吸声体的吸声系数a

例3.8-1 某计算机房体积为6×5×3(m),操作者位置的噪声测试结果列于表3.8-4中第一行,试进行减噪设计,使操作者位置的噪声达到N60标准。

表3.8-4 吸声设计计算步骤

解:

①在噪声频谱已知的前提下,应先确定减噪目标值,按噪声评价曲线确定的设计目标值列入表中第二行。

②计算各频带声压级的减噪值,列入表中第三行。

③估算或测定待处理房间的平均吸声系数,列入表中第四行。

④用(3.8-32)式计算处理后应达到的平均吸声系数,列入表中第五行。

⑤计算现有及应有吸声量,列入表中第六、七行。

⑥求出需要增加的吸声量。

⑦选择吸声材料或结构种类、厚度、容重,查得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计算吸声材料面积并确定安装方式。

上一篇:隔声 下一篇:消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