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21页(796字)
【着者】:
亦称《吕览》。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吕不韦(?前235),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成书于秦始皇8年(前239年)。全书26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以经过改造的道家思想为中心,兼采儒、墨、名、法、农及阴阳家言。提出“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思维模式,认为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必须从天、地、人3方面入手,思维方算完备全面。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把天上、地下、人间的各种要素加以抽象,从时间上或空间上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必须彼此协调,互相配合,否则就会破坏整个结构的稳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观点,重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统一。在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出了效法天地上下关系而建立君臣之间上下等级关系的思想,为建立和巩固封建大一统提供了理论根据。还吸收各家所长,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例如将道家思想和《管子》“精气”说相结合,提出了“太一”是产生天地、阴阳、万物的本原的思想(“太一”指细微的原始物质),再如吸取儒家德治、仁政学说和有关教育、音乐等理论,强调人君“以爱利民为心”,并对人民进行道德和音乐的感化等等。在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法、音律等方面的知识;记载了许多史实与传说,保存了先秦各家如邓析、杨朱、宋钘、尹文、子华子、惠施、公孙龙、田骈、关尹、詹何等的思想材料,在《上农》、《任地》、《辩士》、《审时》等4篇中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吕氏春秋》在先秦诸子中具有“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的特点,亦可看作是我国先秦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总结,为中华文化的融合统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较好的注释本有东汉高诱的注本和清代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