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40页(944字)
【着者】:
南戏剧本。高明着。高明(1305?-1359?),中国元代戏剧家。根据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赵玉娘和蔡伯喈的故事改编而成。所谓“南戏”,是指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浙东沿海一带的一种戏曲形式,为有别于北方宋金杂剧,故称“南戏”。《琵琶记》是南戏中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品之一。全剧42出,故事内容是:东汉陈留郡书生蔡伯喈和赵五娘结婚后两月,被父亲逼迫,赴京赶考,一举状元及第。当朝牛丞相将他招为女婿,蔡伯喈以家有双亲,坚辞不从,并上书辞官。但牛丞相以御旨不允相要挟,他只好入赘牛府,和牛小姐结为弯凤。在家乡的赵五娘,含辛茹苦,侍奉公婆。不久家乡遭遇灾荒,赵五娘以糟糠充饥,将粮食让给公婆。在饥饿悲伤的生活中,公婆先后去世。赵五娘断发卖钱,以罗裙包土埋葬了两老,然后弹着琵琶卖唱,到京城寻夫。经过了许多周折,终于见到蔡伯喈,蔡闻知父母双亡,十分悲痛,决心回家祭坟。牛小姐以丞相千金甘居妾位,随同丈夫一起返乡尽孝,于是夫妻三人归家扫墓。皇上得知这一忠孝之举,传诏对三人封赠旌表,皆大欢喜,全剧告终。《琵琶记》的思想内容虽然较为复杂,但作品的成就是主要的。它通过蔡伯喈一家的遭遇,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贫困生活,暴露了上层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地方官吏的贪赃枉法,真实地反映了在封建压迫下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显示了剧作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赵五娘的形象,虽然有着较重的孝妇烈女的封建色彩,但她勤劳朴实,善良忠厚,敬老怜贫,克己待人的优秀品质,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并不完全等同于封建意义上的愚孝。这一形象倾注着剧作家的同情,也受到观众的热爱。在剧本中,并存着暴露封建伦理道德弊害和宣扬封建忠孝节义思想的两个方面。调和矛盾的大团圆结局和“子孝妻贤”的说教,表现出作品严重的思想缺陷。《琵琶记》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一)在结构上采用双线交叉的方式。一面写蔡伯喈京城的豪华生活,一面写赵五娘在家的苦难遭遇,交错发展,互相辉映,展拓了社会生活,加深了悲剧气氛。这种结构对后世的戏剧,影啊颇大。(二)细致的心理刻画,如赵五娘在吃糠时以糠自比,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真实自然。(三)剧作的语言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富于文彩,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