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47页(1176字)
【着者】:
长篇小说。吴承恩着。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本书讲述了一个曲折有趣的神话故事:一块受了日精月华的巨石爆裂,诞生了美猴王,他神通广大,闹龙宫,闯地府,大闹天宫,被如来佛镇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后,被唐僧救出,取名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一道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师徒4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孙悟空和两位师弟齐心合力,一路上斩妖除怪,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作品通过孙悟空的神奇经历,歌颂了争取自由的叛逆性格和铲除邪恶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古代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揭露了封建邪恶势力的虚弱和残暴。小说对天宫、冥府、西天以及几个人间王国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射。在西天,阿傩、伽叶索贿不成,就传无字假经;在灭法国,国王做了恶梦就要枉杀1万僧人。在这些圣地净土上充斥着丑恶和血腥。出现在书中的玉帝、太白金星等贤愚不分、昏庸腐朽,残酷镇压敢于造反的人,反映了现实社会统治者的性格特点,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为非作歹,是恶人横行、豺狼当道社会现实的再现。许多妖怪与神佛的联系,如黄袍怪是上天“二十八宿”之一,狮陀岭大鹏是如来的舅舅等,影射出统治阶级上下勾结、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西游记》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敢于反抗的神话英雄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民的斗争精神。作品的前一部分描写美猴王蔑视皇权,大闹三界,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寄托着古代人民反抗正统,反对皇权的叛逆思想。而皈依佛门后的孙悟空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了。小说从镇妖降魔、为民除害的角度,突出表现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在这里孙悟空取经的目的淡化,除妖擒魔的过程被突出和强化了,他不仅为保护唐僧而除妖,更是为战胜邪恶而战斗。在作品中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是两个思想意义不同的故事,但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却是前后一致的。《西游记》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以神魔鬼怪为描写对象,运用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把社会、自然幻想化,将社会的人性,超自然的神性和动植物的种种特性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神奇无比的神话世界。如环境有神奇无比的天宫,阴森恐怖的地府,佛祖圣地,福地洞天以及宝象国、女儿国、乌鸡国等人间王国,通天河、无底洞、狮陀岭等妖魔洞穴;武器有变幻无穷的金箍棒、可大可小的芭蕉扇及光怪陆离的各种法宝;人物有法力无边的如来佛,呼风唤雨的海龙王以及千奇百怪的妖精。这些既是作者驰骋想象的结果,也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变形。作品在荒诞、怪异的生活描绘中展示了现实社会的本质。其次是作品幽默诙谐、活泼有趣的艺术风格。《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作品自问世以后,影响甚大,流传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