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悲惨世界》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456页(1560字)

【着者】:

长篇小说。雨果着。雨果(1802-1885),法国近代浪漫主义作家。小说共分5部,110多万字。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其中心人物是冉阿让。冉阿让是个园林工人,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姐姐养活7个孩子。失业后,为了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多次越狱未遂,被加重处罚,在狱中度过了19个年头。出狱后,他到处受歧视,因而激起了他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主教卞福汝先生以仁爱之心待他,不仅热情款待他,而且在他再次偷窃被抓时,还解救了他。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立志为善。冉阿让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猗市大办福利事业,并使该城繁荣起来。在他开办的工厂里有个叫芳汀的女工,受骗失身遭到遗弃,为了生活她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乡下一个酒店主德纳第家里。德纳第拼命敲诈盘剥芳汀,芳汀不得不去做工,出卖头发、牙齿,直至沦为妓女。马德兰十分同情芳汀,在她病死之前答应把珂赛特抚养成人。但不久马德兰被人识破真相,被警官沙威尔逮捕。在狱中冉阿让被判终身苦役,服役中他又再次设法逃脱。越狱后,冉阿让用重金把珂赛特从德纳第手中领走。这时,精明有如鹰犬的警官沙威尔紧紧在跟踪他,冉阿让不得不把珂赛特带到修道院,并在那里做工,一直悉心地把珂赛特抚养成人。8年后,珂赛特和信仰共和的青年马吕斯相爱,但遭到了马吕斯家人的反对,使这对青年感到十分痛苦。1832年,巴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起义,马吕斯在街垒战中十分英勇。冉阿让前来参加救护工作,在混乱中,他奉命处决混入起义者行列中的密探沙威尔。结果冉阿让私自把沙威尔放走了。冉阿让的仁爱精神和善良的人格力量深深打动了沙威尔,迫使沙威尔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沙威尔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最后投河自杀了。第二年春天,冉阿让设法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事,并主动向这对新婚夫妇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珂赛特和马吕斯却因此疏远了冉阿让。冉阿让内心十分痛苦,在孤独中日渐衰弱。在老人生命垂危之时,马吕斯夫妇认识到冉阿让为人的崇高和伟大,前来看望他。冉阿让感到无限欣慰,在亲人的呼喊和拥抱中,他终于离开了那个悲惨的世界。小说的主旨是要通过对下层劳动人民痛苦命运的描绘,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的事实。作者在序言中提出了3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这是我们理解这部长篇小说的钥匙。然而作者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并未真正道出问题的实质。作品显示的是世间的两种法律。在人的灵魂深处能唤起博爱和人格的是最高的法律;而只靠监狱、苦役来惩戒人的肤体的是低级的法律。前者可以把人变成真正的充满了博爱精神的人,后者只会把人变得更加凶狠,更加容易犯罪。雨果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尖锐的阶级矛盾看作仅仅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无疑是作品的一大思想局限。《悲惨世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小说中对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描写以及对共和英雄们反抗王朝的英勇斗争的刻画,是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作者在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时,安排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极为成功地突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悲惨世界》的另一风格是它的政论性。雨果在情节发展中,不断亲自出面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意见,用理性去引导读者的感情,来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作品的语言也表现出高昂、激动和热情。为了避免说理时的说教意味,小说经常运用富有隐喻性的多义词,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得小说的叙述获得了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悲惨世界》问世后,立刻风行欧洲,影响极大。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雨果的作品很多,着名的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论着《〈克伦威尔>序》等。

上一篇:《唐璜》 下一篇:青年读书辞典目录
分享到: